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疫时记事:一步之遥

已有 3236 次阅读 2020-2-29 22:5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疫情, 家居, 记事

湖北之外仍是低位震荡。湖北显著向好,似乎只有武汉向好的速度不如预期。国际方面扩散危险加剧。比尔·盖茨在NEJM上发表展望文章,Responding to Covid-19 — A Once-in-a-Century Pandemic? 结尾There is no time to waste. 呼吁各国领导人立即采取行动。如我先前所料,意大利控制疫情很难。事实上难兄难弟的伊朗和意大利形成鲜明对照,看看最后结果如何吧。上海疾控已经派专家去伊朗帮助控制疫情了。韩国也很不乐观。国际输入成为新的威胁。尽管如此,我觉得境内疫情大局已定,离疫情结束也就是一步之遥。目前就是稳扎稳打走好残局,避免翻盘,虽然只是理论上有这种可能性。

 

这次抗疫一个突出特点,是与预防治疗同步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主流甚至顶级期刊上。与13年前抗击SARS相比,医学界的学术水平有很大提高,虽然社会治理能力进步不明显。在大量回顾性研究和治疗病例报道中,我觉得很有意义的是治愈病例重新感染的可能性,所谓核酸检测复阳。这颠覆了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也动摇了血清治疗的基础。不论官方还是专家,主流意见对此似乎都曾不太认可,现在可能更为中立些。JAMA近日发表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临床医生的研究快报,Positive RT-PCR Test Results in Patients Recovered From COVID-19,报告了4个复阳病例。虽然对这样颠覆性的结果而言,病例似乎偏少,但至少足以揭示复阳并非检测误差的可能性。同时,也提示在实践中,治愈病人也要更为谨慎。顺便一提,JAMA上有篇观点文章,Characteristics of and Important Lessons From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Outbreak in China,总结了截止到本月11日超过七万确诊和疑似病例的流调结果。

 

防控有经验也有教训。上海市大体上比较成功。财新网有特稿《抗疫上海故事:先行者的经验与挑战》回顾和总结了上海的做法。从我自己了解的情况看,相比其他表现出色的省市如河南和浙江,上海的措施似乎更专业化更有针对性,但严格和群众动员不如河南,技术含量或许不如浙江和广东。主要是总体方案得力,临床和预防医生的水平都比较高,也尽职尽责,而且是在燎原之前灭火。也或多或少也得益于多数上海人像我这样,惜命,听话。武汉早期有不少教训。能够发出的公众舆论指责专家,尤其是可防可控人不传人的结论。应该说,可防可控并不错,但人不传人确实错了,没有及时发现人传人。对此《财经》有篇访谈,《专访卫健委派武汉第二批专家:为何没发现人传人?》,是对匿名的第二批专家组成员的采访。专家没有发现人传人的最主要原因,他们不知道医生感染。访谈所说情况与我想象的差不多。专家当时并没有说谎的动机,也不会缺乏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只是他们只看到了部分情况。

 

上海深圳情况都不错。上海现在的防控仍不失认真。前天去电信交电话费。进门不仅要测体温,而且要扫码,看看过去14天都在哪里。我的结果是都在本埠,良民大大的。昨天起上海的申报增加了同住人员,还要办随申码。办随申码刷脸三次都没有通过,很恐慌。冷静下来,发现是身份证号填错了。改正后就通过了。小区仍在使用临时通行证,每日颜色不同,迄今未重。今天去银行,不仅要测体温,而且要留姓名电话,并且手要消毒,基本上是进养老院的要求。

 

继续步行倍增计划,晨晚两走。前天晨走时,天气晴好。随手拍些照片,《重见春光》。晚走时有人馋炸鸡了,路过洋快餐店买了汉堡鸡翅和薯条。网购的水果前一天就到了回小区后取了拿回家。女儿的前一天收到并吃了。昨天晨走时有小雨。晚走是阴天但无雨。到楼下取了网购的第二箱水果。昨夜突然嗓子疼,很紧张,但早期好了。今天也是阴雨。下午出去散步,购买些熟食和面包,还办些其他事情。美国亲戚寄来的口罩终于到了。比较近的亲戚下午散步时送去,远的包括外埠只能叫快递了。女儿说先不用给她寄。

 

仍然在断断续续看电视剧《安家》。妻子也在看《完美关系》,我基本没有看,除了个别片段。总体感觉《安家》更接地气些,有些都市平民生活的意思。《完美关系》更高大上,离我们底层劳动人民比较远。《耶路撒冷三千年》看完了,准备试试《西方将主宰多久?》,如果喜欢就看看。这两本书不是我买的,高一班回炉时发的,一直没有看。一般不看发的书,但至少《耶路撒冷三千年》还是很值得看。去年年底买了一批很想看的书,可惜多数都放在深圳的办公室了。


晚上参加一个网络会议,讨论课题申报。过去没有疫情时也以网络形式开过这种会。严格说并非是因为疫情才从线下移到线上。

 

生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回归正轨。以后每周贴一次《疫情记事》就可以了。

 

 

疫时记事:森严壁垒

 

疫时记事:防患未然

 

疫时记事:研判猜测

 

疫时记事:关门闭户

 

疫时记事:琢磨病毒

 

疫时记事:病毒电影

 

疫时记事:闭目塞听

 

疫时记事:乱云飞渡

 

疫时记事:风平浪静

 

疫时记事:沧桑句工

 

疫时记事:积草屯粮

 

疫时记事:足不出户

 

疫时记事:坚壁清野

 

疫时记事:峰回路转

 

疫时记事:风月同天

 

疫时记事:步行倍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221118.html

上一篇:重见春光
下一篇:读《耶路撒冷三千年》
收藏 IP: 101.87.41.*| 热度|

6 吕健 郑永军 刘欣 汪磊 赵志宏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