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罗非

博文

白起坑降卒、挥泪斩马谡:论孩子的成长——禅的行囊(之八十二)

已有 2044 次阅读 2018-2-5 09:53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教育, 经典, 儿童发育, 心理, 人生

导读:关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似乎更偏重理论一些。而且传授理论的时间不断提前,所谓生怕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心态,导致幼儿园就开始理论教育,小学生就开始奥数,等等。但人类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有各自的发育任务。理论教育提前的结果,是这些原本应该进行的发育任务被迫延迟,甚至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在儿童来得及建立直接的感受之前灌输理论,也导致这一代人类在认知上更偏重抽象的概念思维,而这些思维几乎与现实脱节,变成空想状态。

   例如战国的赵括和三国的马谡,都是这种空想家的例子。这两个人自幼饱读兵书,军事理论掌握得完美无瑕。但不幸的是,他们并没有相应地体验实际的军旅生活和战争状态,致使他们完备的军事理论与现实的军事行动严重脱节。一旦付诸实地的战争指挥,就会犯严重错误。赵括的错误,导致赵国兵败,四十万大军被白起坑杀,使赵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最终让秦王得以统一六国;马谡的错误,则导致诸葛亮最有希望成功的一次北伐被迫中止撤退,使蜀国丧失了一统天下的时机,最终三国亡于司马氏之手。

   这些误国误己的历史故事,是理论脱离现实的放大版例子。在日常生活中,理论空想同样会导致组织活动失败、企业改革失败、投资失败、求爱失败、婚姻失败,等等。这些尽管不是国家大事,但对于涉及的个人和集体来说,同样是人生或者事业的重大挫折,几乎无可挽回。

   所以,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首先要有所体验,在其中逐渐形成认识;然后介绍相关的理论,并在此后的经历中进一步领悟、检验并发挥、完善这些理论。证之中国古代的教育,儿童在七岁以前,基本不读正规的书,只是唱一些儿歌般的诗词,作为对大脑的锻炼。七岁入学时,儿童已经有了与父母、小伙伴、大家庭相处的人生经验,也有了对自然环境的观察。此时再教给他洒扫、应对、进退,让他学会如何做家务、如何接人待物的社会准则。然后再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朗朗上口的诗文,一边熟悉文字,一边熟悉吟诵。然后对其中最好的几个学生,每天学习几行《大学》、《中庸》等经典,也是不要求理解,只要会读会背就好。

   这样的教育,让中国古代的儿童既能够及时学会文字和朗诵,练习加强记忆能力;又不至于陷入理论空想的巢臼。而是在此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体会曾经学习的文字的内在含义。这是中国古代经文教育的思想理念。可以说很符合儿童发展的需要,又对儿童的心智有所引导训练,不会放任自流。这是现代教育需要思考借鉴的地方。


******************


   智对佛法和修行的这种条分缕析的解说方式,正是菩提达摩和他的弟子们避之唯恐不及的。

   禅宗大师们总是强调,避免,即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智者大师则正相反,他把佛法掰开了揉碎了反复地说。在智和达摩身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道路分别引出了中国佛教的两大宗派:天台宗和禅宗。禅宗后来分出南北二宗,分歧点也在于此。

   宽祥带着我到处参观。我惊奇地发现,讲经台周围新建的佛堂全部以花岗岩为主要材料修筑而成,柱子和栏杆是花岗岩的,连精雕细刻的门窗也是花岗岩的。这些石材都从遥远的福建运来。

   工地上的几十名工人也是福建人。宽祥解释说,这是因为白蚁在玉泉山十分猖獗,木构建筑往往难以耐久,维护成本也十分高昂。此外,当地潮湿多雨,对木材也是一大考验。花岗岩的好处是不怕虫蛀,当然也不怕雨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9-1098496.html

上一篇:人格微分裂?性格与附体的现代科学来源——禅的行囊(之七十九)
下一篇:梦中的少年:我是怎么来的?——禅的行囊(之八十三)
收藏 IP: 36.102.212.*| 热度|

1 黄仁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