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
原创申请书:“研究目标”与“实际的发现”之间没有多少关系
原始创新(“从0到1”):“0”就是所知甚少。从“无知”到“有知”,真正增加了人类的知识库,真正的添砖加瓦。
知道得越少,越接近“0”。
“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
(1)丁肇中申请书理论:
我有一个“理论”,绝对正确,可以告诉大家。
在加速器实验的发展史上,过去50年里面,尽管我们为了获得经费,要写一个申请报告书,设定一个目标,说服政府的人投钱做加速器实验,可是往往实际的发现跟原来的目标根本没有关系。
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要实现你的目标的话,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兴趣,不能因为别人反对你就停止。而且,你对意外的现象要有充分的准备。
人民日报,2000-05-02,第5版 丁肇中:科学发现的几点体会
http://data.people.com.cn/rmrb/20000502/5
http://edu.people.com.cn/n/2013/1230/c1053-2397865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16370-1202379.html
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3_12/16/32152410_0.shtml?_114sobiaoqian
(2)数字科学交流,2011-11-23,只争项目不做项目(资助人,而非资助项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1339-511046.html
(2-2) Fund people not projects[J]. 作者: John P. A. Ioannidis, NATURE,卷: 477 期: 7366 页: 529-531 出版年: SEP 29 201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77529a
John P. A. Ioannidis proposes ways to save scientists from spending all their time writing grants.
(2-3)黄晓磊,2012-12-12,基金资助不鼓励创新 & 如何改进资助模式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883-642050.html
(3)h-index 发明者说它被用错了
https://www.natureindex.com/news-blog/whats-wrong-with-the-h-index-according-to-its-inventor
What's wrong with the H-index, according to its inventor[J]. “Severe unintended negative consequences”. 24 March 2020
“One has to look at the nature of the work,” says Hirsch. “If you make decisions just based on someone’s H-index, you can end up hiring the wrong person or denying a grant to someone who is much more likely to do something important. It has to be used carefully.”
赫希说:“必须看一下工作的实质。”“如果仅根据某人的H指数做出决定,您最终可能会雇用错误的人,或者拒绝向更有可能做重要事情的人提供资助。必须谨慎使用。”
(4)Jeffrey Mervis. Peering into peer review [J]. Science, 2014, 343(6171): 596-598. FEB 7 2014.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3/6171/596.full
“Peer review is not predicting outcomes at all. And that's quite disconcerting. 同行评审根本无法预测出项目研究的成果(好坏)。这是相当令人不安的。”
(5)科学网,2014-10-21,丁肇中:一生最重要选择就是只做一件事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0/305802.shtm
丁肇中说,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以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因此,专家评审并不是绝对有用的。因为专家评审依靠现有的知识,而科学的进展是推翻现有的知识。
(6)2016-08-17,徐匡迪院士:对颠覆性创新意愿应宽容支持
http://scitech.people.com.cn/n1/2016/0817/c1007-28642311.html
“产生颠覆性技术,这种创新在目前的评审制度下,是难以实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昨天出席在上海大学举行的“机械与运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国际高端论坛、做主旨报告时,抛出了这一观点。
他所面对的台下听众,有相当数量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负责人———在各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评审中,他们的作用举足轻重。哪个科研项目可获支持,扶持力度多大,院士们都是具有“话语权”的评审专家。但是,徐匡迪的报告得到的仍然是全场长时、热烈的掌声。
(6-2) “对颠覆性创新意愿应宽容支持”
【作 者】樊丽萍
【日 期】2016.08.16
【副标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沪谈科技创新
【版 次】2版 : 要闻
【来 源】上海文汇报
“产生颠覆性技术,这种创新在目前的评审制度下,是难以实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昨天出席在上海大学举行的“机械与运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国际高端论坛、做主旨报告时,抛出了这一观点。
相关链接:
[1] 2020-05-25,破除论文“SCI至上”:怎样识别人才(天才、项目、论文)【要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4866.html
[2] 2020-4-13,破除论文“SCI至上”:心理戒毒比生理戒毒更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8149.html
[3] 2019-12-02,[随笔]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1/1 | 总计:6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0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