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ifeiko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ifeikong

博文

又有日本人获诺奖!扒一扒这所诺奖最多的大学 精选

已有 18890 次阅读 2019-10-11 09:13 |个人分类:感悟心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又有日本人获诺奖!扒一扒这所诺奖最多的大学

 

 

1.jpg

Photo from www.nobelprize.org

 

每年的诺贝尔奖揭晓,都会引发中国人五味杂陈的热议。

 

就像热切盼望的一场盛大演出,粉丝们做足了功课和努力,但是台上没有自己的爱豆。

 

今年继续引发热议的,是又有一名日本人获奖:吉野彰(Akira Yoshino)。

 

现年71岁的吉野彰毕业于京都大学工学部,是日本第27名获得者(获奖时或获奖前持有日本国籍,包括2名美籍日裔),是化学奖的第8人

 

去年,京都大学的本庶佑教授(Tasuku Honjo)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

 

至今,本科毕业于京都大学(8人)或者非京大毕业但获奖时在京都大学工作(3人)的合计11人,是日本获奖者最多的大学,东京大学共8人[1]。

 

2.jpg

2019年10月9日晚,吉野彰在东京千代田与媒体见面  Photo from  日本《朝日新闻》

 

 

京都,不了解的会误以为是东京的别称,那么京都大学是否也在东京?京都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笔者曾有短暂的几年在京都大学的时光,通过肤浅的表面观察,和道听途说,以及网上检索,获得一些信息,帮大家扒一扒这所大学。

 

注:干货在文章后面。

 

 

【一】

京都大学数据

 

日本的大学分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

 

据2017年统计数据,国立大学82所(如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公立大学87所,私立大学588所(如早稻田大学、庆英义塾大学),其余7所,共计764所大学。

 

国立大学指由国家全额出资建立的大学,2004年4月1日开始,成立了独立法人组织。

 

京都位于大阪都市圈,从公元794年到1868迁都东京为止,京都一直是日本的首都,有相当多的历史遗迹,是日本人的精神故乡和日本文化的源点,城市布局仿照中国唐代京师长安城为蓝本。

 

京都大学1897年成立,占地75859亩,建筑面积1,357,994平方米,藏书7,126,337册,期刊126,357种。

 

京都大学现有总长(相当于校长)1名,理事监事9名(含非全职)。合计校领导10名。

 

教授988名,准教授780名,讲师+助教+助手合计892名,事务职员和技师2977名(其中附属医院1426名),加上其他,合计5477人。

 

学生方面,本科生13094名,研究生9535名。

 

现有10个学部(针对本科生教育)、14个研究科(针对研究生教育)、13个研究所。

 

以上是2019年5月1日的数据[1]。

 

timg.jpg

Photo from Internet

 

【二】

京都大学结构

 

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科研单位,如应用力学研究室。平时也用教授的姓氏命名的研究室,比如松下研、村上研等。

 

一个研究室的标配是教授一名,准教授一名,助教(讲师)等一名。从上面学校的教授准教授等的数量也能看出,基本是1:1:1的比例。

 

三名教员分别在内部联通的三间办公室办公,中间是教授,两侧是准教授和助教,三间办公室对面是一个大的房间,本研究室的研究生都在这个房间学习。

 

原来工学研究科的实验室在各个楼的地下室,新建的桂校区,有专门的实验大厅。

 

这里的教授或者准教授,与其说职称,不如说是职位,因为一个教授不退休或者离开,其他人无法升任教授。

 

博士毕业如果研究室有空缺,则留在研究室当助教,等着本研究室,或者其它研究室(这种情况相对较少)有了空位,则升为准教授;教授退休后,再升任教授。当然也要通过会议和评审等手续。

 

研究室之上是专攻(相当于学院或者系),比如社会基磐工学专攻,包括应用力学、结构力学、景观设计学等合计26个研究室。

 

专攻之上是研究科(针对本科生教育的是学部),比如工学研究科包括社会基磐工学、机械理工学、材料工学、电气工学等17个专攻。

 

研究科之上是大学,共有工学、理学、经济、文学、医学等14个研究科。

 

14.jpg

 Photo from http://www.kyoto-u.ac.jp/ja/faculties-and-graduate/

 继续注:干货在文章后面。

 

【三】

京都大学教学科研

 

教授在大学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在大学统一的规则下,确定本研究室的事情,比如研究、承担的教学、研究生招生等。

 

一个研究科会设置教务和事务课,本研究科的学生成绩等教务、教授出差等,均在这里完成手续等,这里的员工有20来名,除了一名正式职工外,其它都是聘用的按小时计费的临时工作人员。

 

专攻长,相当于学院院长或系主任,每人轮流做一年,类似值日生,是按照姓氏笔画或者什么排,不太清楚。

 

本专攻的教学、学生管理、毕业就职活动等,由各个研究室轮流承担。

 

因为大学里没有学生宿舍,大学生和研究生都在外面租房,除了上课和研究之外,学生就从大学消失了,因此学生管理工作相对国内更简单。

 

研究科的科长由教师投票选出,是个职位,可以升职为副校长等。

 

15.jpg

 某个研究室的网页 Photo from 京都大学

 

【四】

几点感触

 

 

1. 没有大团队

 

就如上面所说,三名教员和对面的研究生,是一个基本团队。笔者当时所在的研究室每年招4名硕士,分在4个研究方向,两年毕业,本科四年级进入研究室,同硕士一起做课题写毕业论文。

 

因此每个方向分别有一名大四学生和硕士一、二年级学生,3人是稳定的学生团队,共12人,如本方向有博士也在一起。

 

每个研究室基本会沿着一个方向进行很长时间的研究,同其它研究室方向不同,因此看起来也没有多少合作。

 

 

2. 师生接触密切

 

首先,每周的Seminar例会是大学普遍的一个现象。每个学生汇报一周的研究进展,或研究计划等。

 

其次,有的研究室,比如笔者当时所在的研究室,教授每天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每个组的学生,以组为单位依次到教授办公室汇报进展,教授点评。

 

当然这个制度的基础是,做试验之前对试验结果有个预判,同时会把所有的数据分析程序编写好,数据采集结束,各种曲线能马上出来,同教授讨论后续的试验方案是否调整等。

 

16.jpg

京都大学桂校区建筑 Photo from 京都大学

 

 

3. 教授始终在科研一线

 

无论是学生的研究方案,还是试验过程中的数据处理和现象分析,教授一直比较熟悉,且随时指导。

 

有次有些数据看起来比较奇怪,在办公室说不清,教授直接到实验室,爬到一个大设备的底下,将某个管子的接口进行了调整,之后奇怪数据消失。

 

 

4.  不急于出成果

 

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都没有统一规定的毕业条件,硕士基本按时间毕业,博士毕业与否在于教授的判断,没有发表论文的要求。

 

如果教授认为学生做的研究不够火候,会反对着急发表文章。

 

听说有日本名校的博士毕业生,和已经留校做助教的中国人,到国内大学就职时因为文章数量问题而碰壁,便继续留在日本工作,更加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能经过层层选拔到日本名校留学,经过认可博士毕业,能留在这些学校工作,已经说明其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另一个例子就是很高的专利的转化率,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5. 不跟科研成果挂钩的薪资政策

 

日本有年功序列制之说,就是工资按照年龄、工龄、学历等条件,逐年给职工增加工资的制度。企业员工收入的大比例是年功因素,小比例是个人贡献。

 

在大学,教师收入基本也是根据工龄、职位(教授还是准教授)等决定,跟其它工作量关联不大。同样工龄和职位的教师收入大体相当。

 

这样的好处是收入基本随着年龄增长,可以不考虑收入因素去做科研。对于企业来说可能缺乏激励性。

 

当时听说一位中国留学生毕业留在研究室做助教,年底忘了将本年度的工作量上报,发现后很担心,跟教授电话汇报后教授说:没关系,明年记得上报即可。

 

我国的很多因素,比如第二年的收入、考评和职称晋升等都跟前一年的工作量挂钩,很难想象如果某年没有工作量,会对第二年产生多大影响。

 

 

6. 时间安排的规律性

 

首先,日本每年的法定假日,完全依照日历来,不做任何调整,因此今年可以做明年甚至后年的工作计划,可以准确到哪一天。

 

有一年五月初的三天假日,对应在周二到周四,于是大家休了周末后,周一上班,周二三四放假,周五上班一天,接着下一个周末。

 

当然各有利弊,好处是时间安排的便利性。只要日历上不是红色的,就会上班;弊端是无法凑到一起长休。

 

其次,各个研究室的事情安排,会提前较长时间。

 

比如,阳历元旦前,无论是企业还是大学,都会进行忘年会。

 

当时笔者所在研究室每年十月初,会有两名专门负责吃饭的学生一一获取大家12月份没有安排其它事情的时间,最后根据公约数,确定某一天下午下班后外出吃饭。

 

时间地点确定后,给每个学生发一个纸条的通知,写明时间地点吃饭。第一次接到通知,想还有两个月呢,就随手放到了一边。

 

到了那一天下午突然发现研究室气氛同平日不同,一问才是到了预定吃饭的日子,还会被问:不是十月初就订好了吗?

 

从十月初订好,到吃饭,中间便没有任何人提醒。于是便也开始养成任何事情都提前记录到日历上的习惯。

 

也正因为如此,约定好的事情,很少有人临时有别的事情冲突不能参加的情况。

 

 

7. 人情淡如水

 

对于生活的趣味性来说,人情淡可能没有意思,比如请吃饭,都是AA制。

 

甚至喝酒的分酒钱,不喝酒的只分菜钱等,计算很清楚,谁也不欠谁,感觉不大热乎。

 

但是这个不大热乎,或许能提高公务事务处理的公平公正性。比如项目评审等,是否因此更公平一些呢?

 

 

8. 教授的公平性


无论诺奖得主也好,普通教授也好,或者研究科的科长也好,表面看起来没有太多的领导关系或者地位关系,每个教授都是本研究室的最高领导。

 

另外无论取得任何成就,一到退休年龄(京都大学63岁),一刀切地搬出办公室,从国立大学消失。有的到私立大学继续任教,有的到企业等。

 

 

9. 不放过细节的严谨性

刚到研究室不久,正赶上一年一度的研究室大扫除,老师和所有学生一起大搞卫生。

 

有个学生在桌子地下扫出来一小块半个一元硬币大的白色硬东西,自言自语:“嗯~这是什么呢?”我瞅了一眼,觉得好笑:反正不能用了,扔了不就得了?

 

他后面的话才是重点:这是玻璃呢,还是塑料呢?

 

这么一说,其他同学围过来纷纷出主意,有的说密度不一样,有的说硬度不一样,最后选择了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用火微微烤一下,变软的就是塑料,不变的是玻璃。

 

于是这般,判断出了是塑料,便扔到了装塑料垃圾的袋子里。

 

当时日本早已实行垃圾分类,对这么一个小片片,也值得大家讨论并验证一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现在各个方向的研究,都不是只有一个人在做,很多团队和个人都在类似的方向和领域苦苦研究,容易发现的,估计大家早就发现了。

 

不容易发现的,新的发现,也许就影藏在一些不经意的细节中。

 

10. 普遍的加班习惯

 

一个东南亚的有点帅的小伙子博士毕业留在研究室做助手,找了个日本的媳妇儿,结婚后按点回家,按道理媳妇儿应该高兴吧?

 

结果很快发现媳妇儿愁眉不展了。一问,原来媳妇儿担心他没有跟同事融到一起。于是从那时起,下班后他即使做完事情,也要磨蹭一会儿,免得回家引起媳妇儿的担心。

 

日本企业加班的文化由来已久。一般上午9点到单位,中午有短暂的一小时的午饭时间,没有午休习惯,午饭后一直工作到下午6点钟,简单晚餐后继续加班到深夜,之后同事们再出去喝点小酒,之后再回家,是普遍的事情。

 

有次同一位在东京高校工作的教授聊天,说起晚饭,他说每天按时吃完饭,不过这个按时,是每天深夜的1点钟,印象深刻。

 

看过稻盛和夫的相关书的小伙伴们,对这方面应该有所体悟。

 

在智力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当然是心无旁骛、投入时间和精力多的人胜出。

 

 

11. 根据身份明确的分工

 

一次有位中国留学生跟教授请假回国,说老婆要生孩子。教授十分疑惑:老婆生孩子就生吗,要你回去干什么?

 

原来在日本,上班的只管上班即可,比如家人生孩子、住院等,只管送到医院,其它的事情都是医院的事情,出院的时候接回家就行了。陪护?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去看望一下,问候一下就可以了,不可能全天候陪床的,也没有“闲人”可以全天候陪床。

 

老人是老人的生活,比如世界旅游;孩子是孩子的生活,比如在大学省吃俭用,外加打工赚学费。

 

家里乃至日常的买东西、家务等所有事情,都是家里主妇的事情,当然这跟主妇不上班有关系。男士的工资卡都在夫人手里,平时买个盒饭等的小钱,跟夫人要就行了,除工资卡外也没有别的收入,倒也省心,只管上班就行了。

 

男的回家后烧壶水?对不起,那是夫人的事情,难道副处长要替处长签字?处长当然不高兴了!

 

一样的逻辑,家务是夫人的神圣个工作,厨房是她们的地盘,不要轻易侵入。当然主妇们丝毫不会因为不上班挣钱,感觉在家里地位低,分工不同而已。

 

单位的逻辑也类似,每人职责分明,分工明确,尽力做好份内的事情。

 

还是那句话:在智力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当然是心无旁骛、投入时间和精力多的人胜出。

 

 

 

暂时想到这些,看起来是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对于是否促进了诺奖的获得,各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另外再次重申,这是当时看到的表面现象和道听途说的故事,仅供参考。


希望今后,每一年我们的粉丝,都能在诺奖的颁奖大会上,看到我们的爱豆。



也许看文章的你,就是将来大家的爱豆呢!



推荐阅读:不要显得不懂个P [点击可链接文章]


 

章来自公众号:八十五分ID:Get85fen更多文章请进入公众号



2019年诺贝尔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255-1201481.html

上一篇:不要显得不懂个P
下一篇:女怕嫁错郎男怕干错行,上学的怕......
收藏 IP: 121.28.69.*| 热度|

52 郑永军 毛善成 丁克强 花晓波 黄永义 赵杰 石磊 熊建华 刘立 李万春 王庆浩 钟广法 张梦 谭平连 邝志和 郁志勇 李子波 陈万浩 孙颉 彭真明 王卫 鲍海飞 任卫军 晏成和 李剑超 刘士勇 张启峰 周忠浩 王学界 朱长青 强涛 郭新磊 肖瑞春 张北 代保湖 冯玉磊 杨正瓴 徐明昆 周志远 黄永义 刘山亮 张小元 宋威 汤茂林 史晓雷 梁洪泽 童调生 苏保霞 朱志敏 安海龙 冯圣中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