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学交流团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c70 武大

博文

只争项目不做项目(资助人,而非资助项目)

已有 3904 次阅读 2011-11-23 20:54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项目

只争项目不做项目原来是一个世界性问题。John P. A. Ioannidis提出了一些建议帮助科学家从花费大量时间申请拨款中摆脱出来

 

科研资助体系已被打破:科学家已没有时间从事科学研究。这是因为对他们的评价依赖于他们为他们的研究所带来了多少钱,因此他们的努力主要集中于写作、评审和管理项目申请书。他们许诺纳税人具体结果以证明项目研究的价值,但所提要求或者夸大其辞,或者将导致一些沉闷的可预见结果的项目。然而,30%的诺贝尔医学奖、化学奖和物理学奖得主形成关键论文的研究并不是在有直接资助的情况下完成的。

每一位科学家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期待解决问题。尽管详细的研究方案可能对一些项目如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大规模合作研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更为有效的资助一般研究的方式比比皆是。一些机构已经开始试验。多种选择可以共存,不同计划可以指定不同比例预算的用途。

下面是一些帮助科学家减少花费在获得研究资助上的时间的最有前途的建议及各自的优缺点(见表格)。最终确定将需要主要研究资助系统的仔细检查,这有可能使一些科学家紧张起来。而较小的能帮助我们评价什么样方法有效的试点工作可以马上开始。

资助制度改革备选方案

选项

优点

缺点

示例

谁会得到资助?

平均主义(资助每一个人)

*  避免同行评审的偏见

*  给予做低成本研究的科学家足够的金额

*  行政负担小

*  不支持大型研究

*  不承认特殊的科学家

*  一些大学资助所有教师的工资

*  所有

任意分配(随机资助)

*  避免同行审查的偏见

*  行政负担小

*  不会惠及所有值得资助的科学家

*  基础问题研究所

*  灵活

职业生涯评估

*  获取职业生涯轨迹

*  具有金本位的地位

*  容易造成偏袒

*  对年轻研究人员不适当

*  劳动密集型

*  麦克·阿瑟奖项目

*  少数精英科学家(或其他累赘的行政部门)

自动化的影响指标

*  消除偏袒

*  轻松评估众多申请人

*  方法的客观性

*  许多指标有缺陷,对于最佳指标没有共识

*  指标可以被操作

*  数据库有缺点(如引用覆盖不完善,录入错误,消除名称歧义问题)

*  英国研究卓越框架

*  灵活

科学公民

*  奖励好的和处罚坏的也许能促进科学

*  自动化数据收集尚未可行,并难以收集某些公民实践

*  有同行审查的偏见

*  对同行评议人的物质激励

*  只有可以自动化的方面可以扩展到许多科学家

项目总目标

*  方案易编写和评审

*  制订工作比较灵活

*  允许有针对性的创新

*  不能免除项目申请书

*  很容易造成偏袒

*  可能产生夸大的承诺

*  国立卫生研究院主任先锋奖

*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

*  少数精英科学家

两个或多个选择可以相结合(比如,自动的影响因子加上科学公民评价)窗体顶端

 

资助每一个人(或是少数幸运者)

一些或者全部研究经费既可以分配给合格的科学家,让他们平等分享,也可以随机给予某些幸运者。在平均共享的状态下,每一个科学家只能获得很少的资金,当研究成本较高时,这些资金很快就被用完并且没有什么成效。但是某些领域的科学家,比如数学,可以以很少的资金获得较大成就;在某些应用科研领域,所需资金也许是巨大的。比如,如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将花费在研究上的31.2亿美元的一半均分给30万个研究员,那么他们每人每年将得到多于5万美元的资助。

抽签分配与任人唯贤的科学资助原则是相悖的。一些机构仍在尝试——位于纽约的研究物理与宇宙关键问题的基础性问题研究所(Foundational Questions Institute)采用抽签制度来授予价值从1000美元到1.5万美元不等的微型资助。这种行为也许并不像它听起来那么激进:同行评议的不完善意味着目前至少三分之一的资金事实上是被随机发放的。这种情况只在接受率下降导致研究人员用项目申请轰炸资助机构,使得能够评判每一个申请人的合格评审专家相对数量更少时才会恶化。使用随机分配方式的缺点在于并不是每一个应该得到资助的科学家都能得到资助。

按功绩资助

值得无条件支持的领先思想家和实验者可以由对他们工作和信用的同行评议来加以确定。对以项目为基础的研究建议的评价已经将科学家的价值纳入考虑范畴,但这通常不如项目研究计划本身更有分量。同行评审对于那些仅有较短记录的年轻科学家并不适用。但对于研究某个领域很长时间的科学家而言,职业生涯轨迹还是提供了丰富信息。与此相对,单独的项目只是一个剪影。

例如,在麦克·阿瑟奖资助项目中,利用非常细致谨慎的同行评审每年选出20-30人予以资助,根据是非凡的创造力和获得重大进展的希望。获奖人无需证明他们用这50万美元做什么。这已经持续了五年。不过,密切关注个人职业生涯可能会使得资助成千上万个项目的基金系统望而却步 ——它可能让资助者节省时间,但增加了评审人的行政负荷。这种方法也容易造成偏袒,只有少数精英和系列研究被选上,数以千计做着高质量研究的科学家们和规模较小的学科被排除在外。

为了避免主观性和评估数以千计研究人员职业生涯的负担,有必要制定用以评估科学家相对价值的自动化系统。这个系统将取决于客观指标。科学家年度经费预算份额将以他们的功绩和预先制定的公式来计算。

以计量为基础的评估为许多科学家特别是欧洲科学家所熟悉。英国研究水平测定RAE)也依赖于此。对评价部门而言,这是一个被憎恨和充满争论的体系,但它的替代者,于2014年生效的卓越研究框架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更依赖于评价指标。计量体系也是支撑意大利作出聘用决定的基础,这个国家正在努力与广泛的裙带关系用人原则作斗争。另外,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也采用计量评估方法。然而,这些评估的大多数是简单的,侧重于同行评审出版物数量;或者是不适当的,重视杂志的影响因子而不是文章本身。如果要衡量一个科学家的价值就需要更为复杂的公式。

此外,指标是可以操弄的,虽然其中一些比另一些更不易受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系统可以使用排除自引的指标体系,重视质量而不是数量(如用每篇文章的平均引文而不是文章篇数),调整合著者以避免人情作者,以及对重数量不重质量的情况采取惩罚措施。有些计量指标可以合并使用。

资助体系可以奖励良好的科学公民行为,如数据共享、高品质研究方法、认真的研究设计和细致的科学工作报告等也可以鼓励对合作采取开放态度,对于刊载负面发现的出版物不带倾向性,在文章中公正地讨论研究的不足,此外对于在同行评议、科研指导、博客或者数据库管理方面做出的高品质贡献也要予以鼓励。研究人员可能会因为发布可验证的数据、协议和算法而得到奖赏。然而,某些有公民意识的做法很难收入自动化数据库,因此会遭受同行评审的弊端。

国家总目标

另一种节省时间的办法就是将申请简化。例如,研究人员可以要求只提交研究摘要并仅说明总目标。这种方式花费在编写、评审和管理项目申请书上的努力较少,并允许一旦获得资助时能灵活开展工作。这样的例子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主任先锋奖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的资助。HHMI选择了300名公认的调查员和50名年轻研究者,对其证书和高风险创新前景不明朗的研究建议进行同行评估。研究资助通常5年更新一次,只要求简单地记录所作的工作而不要求展示结果;10年之后要求更新科研结果。然而,任何要求高风险的创新目标,并需要结果的制度,都会产生夸张的潜在可能。

忽略晋升中的项目资金

许多机构利用科学家的项目经费规模作为确定其任期和晋升的基础。这种做法可能会促使科学家准备多个死气沉沉但开销很大的项目的申请,而放弃很棒但只需要有限资金的项目。但是追逐大量昂贵的资助耗费机构的钱财,因为科学家和管理人员花费大量时间评估研究建议、补充、时间表和论证,以及进度和最终报告。

许多大项目从来没有获得科学成就,因此,即使这种策略能在短期内带来资助,但长期来看无法获得回报。项目资金不应该成为晋升的标准;委员会应侧重于实际工作和取得的成就。依项目资金多寡判定科学家无异于以花了多少钱在油漆和刷子上而不是画的质量来判断画家的好坏。

我们现在可以做些什么

上述所有选择都是可以实现的——无论是通过小的、渐进的步骤,或通过更广泛的体系变化。大幅度修改可能需要数年才能实施,并有可能遇到广泛阻力和争论。较小的步骤,如改变晋升和聘用标准,更容易达成。不需要研究方案,或者基于更宽泛目标的资助等试点方案可以纳入现有的资助结构。

问题仍有待解决。所有的资助选择都面临着多少科学家应该得到资助的压力,并且没有很好的证据证明是该给少数科学家更多钱还是给更多科学家小额的资金。有些资助计划适用于给尽可能多的科学家拨款,有的更适合于精英科学家(见附表)。

我们需要弄清楚哪一种方式更为有效。数十亿美元用于研究却不知道用哪种方式来分发这笔钱的确是一个丑闻。回顾性评估比较容易实现,但比较通过不同计划资助的不同小组会造成混乱。例如,一项研究发现,HHMI资助的调查人员比得到NIH资助的类似研究人员发布更多高影响力论文,得到更多认可。但不可能完美地匹配科学家:HHMI这个名称本身的威信可能会得到更多同行认可。前景比较更为可靠,但需要很长的后续行动。例如,对照试验可以随机批准科学家不同的资助计划,然后比较替代指标和长期的成功。

最后,资助计划应支持长远的科学目标。少有孤立的研究工作能产生直接、实质和持久的影响,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的成功转换有近30年的平均延误。科学的目的是扩大我们的知识基础,最终产生有用的应用知识。这正是科学家们进入他们专业领域须做的,所以要求他们花费大部分时间申请项目是不合理的。是时候来认真考虑另一种方法了。(参见:29 SEPTEMBER 2011 | VOL 477 | NATURE | 529;徐玲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1339-511046.html

上一篇:业余科学家的作为
下一篇:科技期刊中的撤稿现象
收藏 IP: 111.175.109.*| 热度|

7 赵纪军 彭思龙 赵建民 徐耀 朱志敏 王启云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8: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