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碳减排不能忽视农村贡献 精选

已有 4781 次阅读 2008-11-13 21:36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碳减排不能忽视农村贡献
 
蒋高明
 
近年来,中国将能源主战场逐步由山西向内蒙古等草原地区转移。我们担心,当内蒙古为国家提供了大量易开发的能源或化工产品后,其命运可能成为中国第二个山西,因为那里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尽管从技术角度上来看,能源开采给草原带来的破坏可通过一定的措施来修复,但这要花费很大的代价,并需要很长的时间,但那些被沙尘暴带走的土壤永远回不到草原上来。那些大大小小的能源集团,舍得投入巨资治理其破坏的生态吗?为保护草原生态而增加开采成本,引起能源价格上涨的时候,国家能接受吗?面对巨额利益诱惑的能源工业侵蚀,我们对草原前景并不乐观。
 
大量化石能源开挖后,沉睡了数亿年的碳最终还要释放到大气中,这使人类本来任务艰巨的碳减排“雪上加霜”。中国目前尚没有减排任务,但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个问题早晚得浮出水面。要逃出化石能源怪圈,我们必须从传统的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转向对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上。在这个转产过程中,农村能源得以开发,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温室气体得以减排。如果依然按照目前的能源战略,过量依赖化石能源,忽视8亿农民的贡献,则富裕起来的农民一样会和工业与城市争能源。这样的话,我们挖再多的煤也不够用。毕竟市场是无情的。
 
有人认为农民穷,目前他们尚没有能力来和城市争能源,但请不要忘记了,中国是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大国,农民的消费潜力一旦释放出来,则温室气体排放就势如“洪水猛兽”,那时谁也阻挡不了。客观上,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消费压缩空调、冰箱、微波炉等高耗电产品,做饭取暖则大量使用煤炭、天然气、电炉等,而对其家门口的传统能源——秸秆等生物质能“不屑一顾”,在田间地头一烧了之。
 
如果全国数百万个村庄行动起来,能源解围也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那么,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呢?请看我们的一组试验数据。
 
试验地点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卞桥镇蒋家庄村,地处沂蒙山区腹地,位于平邑县城东部32公里,镇驻地南1.5公里处。该村有农民248户,人口923人。全村耕地总面积68公顷,人均1.097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70亩;经济作物500亩;林果20亩,是以种植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的典型农业村庄。2007年度上报人均纯收入4156元(实际收入往往低于上报收入),经济相对不发达。我们的试验思路是:充分利用被农民废弃的秸秆资源,先用来养牛,将秸秆中的能源变成牛粪,再将牛粪变成沼气、沼渣、沼液,有机肥及沼渣等还田取代50%以上的化肥。农民做饭取暖的能源完全来自沼气,替代煤炭、天然气和电炉,基本实现农村能源自给自足,并略有盈余进一步供应城镇。
 
2005年和2006年,蒋家庄分别养牛2头和3头,均为一名为蒋开文的农民养殖。2007年我们的试验全面开展至今,该村已销售出50头育肥牛。目前存栏99头,预计2009年该村实际存栏育肥牛可达200头。其中弘毅生态农场有育肥牛(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所在地)67头;8户农民自筹资金养殖了33头。在专家带动下,该村以育肥牛为主的大牲口数量增加了48.5倍,充分显示了科技示范作用。原支部书记蒋胜利已于今年8月养殖了第二批牛,农民蒋开文则常年养殖。育肥牛的食料除了约10%来自粮食外,其余部分来自废弃的秸秆。有了大量牛粪资源,我们说服县农业局在该村安排沼气工程100户,已完成93户,加上原来自费建立的30多户,达123户,占全村总户数的49.5%。
 
每户沼气产量约为1.3立方米/天,农民利用沼气做饭,年可节省标准煤339公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84吨。全村节约标准煤41.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3.3 吨。按照国际价格,每消减1吨二氧化碳约需200美元,该村沼气工程可为国家获碳贸易收益24.4万元。上述一笔账是在该村沼气户仅占全部户数不足50%计算的。
 
全国有320万个村庄,如实现“村村通沼气”,仅此一项就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53亿吨(全国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约70亿吨)。如再考虑节约50%的化肥用量,以及有机肥还田固定的碳,则农村碳减排空间更大。农村产生的沼气夏天根本用不完,白白排放到大气中,如采取一定的措施压缩收集,则可直接替代液化气,并弥补冬天产气少的缺陷。遗憾的是,中国没有一个部门认真研究过农民对碳减排的巨大潜力,碳补偿贸易在农村也几乎为零。农村是个巨大的能源工厂,应当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在上述能源替代过程中,农民还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试验数据显示,每头牛总投入6152.5元,售后达7924.5元/牛,净收益1772元,年回报率高达49.3%。在农民方面,因不计算劳动力成本,加上部分原料为自家原来废弃的,或他们自己拔青草喂养,其回报更高,8个月平均每头牛就净赚2500~3000元。我们提出的“三头牛模式”如能在秸秆富裕地区率先实现,则农民不用进城打工,在家年收入即可愈万元。
 
解决能源危机,必须多管齐下;减少化石能源的开采量,必须在用户终端尤其农民这里就开始做文章;必须在政策上引导农民消费其家门口的可再生能源,而非与工业和城市抢化石能源。如果国家分一部分精力到农村能源战场,充分利用牛、羊和甲烷菌这些“生物转化器”,将全国近7亿吨秸秆转化为能源和优质肥料,粮食生产不是将土地变白(农膜覆盖),而是使其变黑(有机肥还田),则中国实现节能减排和“大粮食”增产尚存在大量的空间,政府倡导的新农村建设也找到了很好的突破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46608.html

上一篇:转光明日报:“不进农村,学问就没有立脚点”
下一篇:Cutting emissions in rural China
收藏 IP: .*| 热度|

4 王铮 俞立平 刘立 juscojack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06: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