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人民日报对“畜南下”试验的报道

已有 6017 次阅读 2008-10-23 22:20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民日报对“畜南下”试验的报道
蒋高明 2008年10月23日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在14版发表了记者陈立现场采访我们在山东平邑进行的“畜南下”试验,文章是以消息的形式出现的。因为篇幅限制,只报道了一个“条条”,约600字。“删得够苦的”,值班编辑电话里如是说。但是,因为人民日报是党报,在国内报刊有最大的影响力,对这样的报道我们也非常满意了。截止目前为主,已有《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第一财经日报》、《山东农大报》对我们试验的5篇报道;《21世纪经济导报》发表了我们对“能源草”关注的争议观点;《中国环境报》、《科学新闻》的采访报道或深度报道将不日发出。以下是《人民日报》的报道文章。

“面包草”催生生态农业
陈立 2008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第14版


        由于无法有效利用,农民只好把大量的秸秆烧掉——由此导致的空气污染成了令人头疼的一大环保难题。而在农业大县山东省平邑县蒋家庄,如今这一难题不仅正得到合理解决,而且秸秆还成为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秋收时节,笔者在蒋家庄目睹了秸秆变成“摇钱树”的全过程:农民用机器先把新鲜的玉米秸秆粉碎、揉搓、包膜,制成一块块“大面包”(微储鲜秸草)。“ 这种‘面包草’一块重65—70公斤,可以保鲜储存一年以上,足够三头牛吃一天!”农民蒋建强告诉笔者。

  这种“面包草”喂牛效果如何?蒋建强介绍说,一头重200公斤的夏洛莱肉牛,吃“面包草”7个月后,能长到400多公斤,一头牛可以净赚2000多元。原村支部书记蒋胜利告诉笔者,用“面包草”喂牛还可以一举两得:蒋家庄目前有123户建了沼气池,用牛粪和人的排泄物为原料产生沼气,用沼气取代秸秆和煤炒菜做饭、代替电照明。

  催生这些变化的,是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蒋高明博士,他的另一身份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泰山学者”、山东农业大学特聘教授。今年5月,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在蒋家庄建立,研究推广生态农业。

  现在,蒋家庄470亩玉米秸秆都加工成“面包草”,产生的效益是粮食的2.6倍。据统计,我国18亿亩农田每年生产约7亿多吨秸秆,就算一半用来做“面包草”,可以养2.18亿头牛,制沼气416亿立方米。

        以下为记者采访后写的原稿,征求我修改的稿子,可以看出比发表出来的信息要多。现一并放在这里,供科学网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秸秆喂肉牛 牛粪制沼气

“面包草”催生生态农业(主题)
陈  立
          

     由于无法有效利用,农民只好把大量的秸秆烧掉——由此导致的空气污染成了令人疼的一大环保难题。而在农业大县山东省平邑县蒋家庄,如今这一难题不仅正得到合理解决,而且秸秆还成为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秋收时节,笔者在蒋家庄目睹了秸秆变成摇钱树的全过程:农民用机器先把新鲜的玉米秸秆粉碎、揉搓、包膜,,制成一块块“大面包”(微储鲜秸草)。“ 这种‘面包草’一块重65-70公斤,可以保鲜储存一年以上,足够三头牛吃一天!”农民蒋建强告诉笔者。
  

        这种“面包草”喂牛效果如何?蒋建强介绍说,一头重200公斤的夏洛莱肉牛,吃“面包草”7个月后,能长到400多公斤,一头牛可以净赚2000多元。
  

        原村支部书记蒋胜利告诉笔者,用“面包草”喂牛还可以一举两得:蒋家庄目前有123户建了沼气池,用牛粪和人的排泄物为原料产生沼气,用沼气取代秸秆和煤炒菜做饭、代替电照明。
  

        “以前我们和其他村一样,除了少部分玉米秸当柴火,大部分都在田里烧掉,搞得乌烟瘴气。”蒋胜利喜滋滋的说,“如今秸秆成了宝贝疙瘩,谁家也舍不得烧了!”
  

        把秸秆变废为宝、催生生态农业革命的,是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蒋高明博士,他的另一身份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泰山学者”、山东农业大学特聘教授。“在内蒙古等草原牧区,由于长期超载过牧,导致生态严重退化;而在山东等农业大省,含有丰富营养物质的秸秆被大量焚烧,严重污染环境——能不能找到一条两全其美的良策?”经过多年的研究考察,蒋博士萌发了“北畜南下”的思路。光有好想法不行,必须要做出样板来。于是,在前三年工作的基础上,今年5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和平邑县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在蒋家庄建立了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建这个研究站,就是想通过严格的科学试验和长期定位研究,解决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蒋高明告诉笔者,研究站并不是只停留在科研层面,还要让生态学原理产生经济效益,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周边蒋家庄和西荆埠700个农户在4000亩土地上建立起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然后再逐渐推广。
  

        在蒋家庄,秸秆除了养牛,科研人员还试着用它来养蝗虫。“其实蝗虫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尤其是人工养殖的。”在研究站工作的山东农业大学植保系研究生贺新华指着旁边的蝗虫养殖大棚介绍说,蝗虫养殖操作简单,投资少,见效快,蝗虫的食物来源正是玉米秸秆或杂草。“这些蝗虫养大后能以20多块钱一斤的价格卖给饭馆。因为蝗虫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健康食品,所以很受市场欢迎。”
  

        除此之外,研究站利用牛粪养鱼、用“害虫”养鸡、用沼渣沼液等优质有机肥种植经济作物等其他多方位利用农业资源的生态试验也在进行之中。
  

        研究站建立至今,已吸引了包括1名德国博士生和2名法国本硕连读生在内的16名中外研究人员在此从事研究。几个月的研究结果表明:蒋家庄470亩玉米秸秆加工成“面包草”后,可以育肥294头夏洛莱肉牛(以育肥牛净增重200公斤计算),为农民增收58.8万元;如果其中部分牛粪用来制沼气,全村248座户用沼气一天大约可以产生沼气322立方米,一年下来可以节约标准煤84吨,减排二氧化碳 269吨。如果引入碳汇机制,按照1吨二氧化碳需200美元的国际价格,全村仅此项就能为国家带来36.6万元碳汇收入。
  

        “这样,秸秆产生的效益就是粮食的2.6倍。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18亿亩农田每年生产约7亿多吨秸秆——就算一半用来做‘面包草’,可以养2.18亿头牛,制沼气416亿 立方米!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缓解北方草原的畜载压力,加快其生态恢复——岂不是两全其美?”说到这里,蒋高明满脸兴奋。
  

        也许有人说:这个梦太遥远了,事实的确如此。但蒋家庄的所见所闻,让笔者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43780.html

上一篇:恼人的秸秆
下一篇:硬性规定研究生发表论文不可取
收藏 IP: .*| 热度|

1 郝力壮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7: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