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jszy 垦荒不止,求真务实

博文

把脉北京de外资研发机构(一)

已有 3425 次阅读 2011-8-29 09:21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跨国公司, 政策建议, 技术市场, 外资研发机构, 国际技术转移

把脉北京de外资研发机构(一)

 

林 耕 陆 莺 李明亮 张若然

[本文发表在《科技潮》2004年第2期,2004年4月,重新登出做了修改]

                          《科技潮》2004年第2期,本期特稿

来源:中国知网 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QueryID=7&CurRec=1

【作者】林耕; 陆莺; 李明亮; 张若然;

【作者单位】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文献出处】科技潮 , Science and Gulture, 编辑部邮箱 2004年 02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方阵  CJFD收录刊

【中文关键词】外资研发机构;跨国公司;技术市场;国际技术转移;政策建议

【更新日期】2005-12-19

【分类号】F832.6;

 

【摘要】在研究与开发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纷纷投资中国。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在全球凸现,跨国公司开始对华进行战略性投资。北京由于人力资源和研发方面的基础条件,正在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研发投资地。跨国公司来北京建立研发机构,加快了国际技术转移,给北京技术市场带来深远的影响。

 

1987年第一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在北京设立,在随后的8年中,每年有平均不到1家机构建立。此后,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的研发机构逐年增多。目前,北京已有89家外资企业投资设立了109家研发机构。不可否认的是,跨国研发中心的陆续涌入,将有助于国内产业链条的形成与优化,促使国内研发环境变革。然而,跨国研发中心的强势进入,也意味着我国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短兵相接式的竞争态势。本文试图从外资在京研发机构的现状、技术合同走势、进入北京带来的机遇、目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对改善投资环境,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落户北京,发展和完善技术市场,促进科技经济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北京:跨国公司最重要的研发投资地

 

 

 

       (照片说明)日本松下所属的北京研发基地,计划到2005年其技术人员达到1500名。

 

据北京市经济研究所于2003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293家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或研发中心,占总数的58%,北京已成为国内集中跨国企业研发中心最多的城市。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北京的投资环境日渐完善,越来越多的全球500强企业和跨国高新技术公司争相落户北京。2002年,三井物产、惠普、松下、阿托菲纳、ABB、三洋电机等一批跨国企业的投资及研发重心转向北京。2003年上半年,世界500强中的三菱商事、丰田、新日铁、飞利浦、三星电子、甲骨文、西门子、欧尚和乐华梅兰等纷纷进驻北京。2003下半年,又有日本的NEC公司在清华科技园设立了研发中心;爱尔兰最大的软件公司IONA公司在中关村软件园设立了研发中心,第一次将研发性项目转入中国;巴基斯坦著名的因特网软件商Techlogix公司在北京设立了其继美国之后的第二个国外研究基地。

外资研发机构作为技术交易的主体,在北京技术市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北京技术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0年,经认定登记的外资研发机构技术合同14份,成交额12.21亿元(人民币,下同),占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140.29亿元的8.7%;2001年39份,成交金额15.97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占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191.01亿元的8.4%;2002为109份,比2002年增长了1.8倍,成交金额16.12亿元,占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221.07亿元的7.3%。由此看出,外资研发机构的技术合同在北京技术合同中已经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并且呈迅速增长之势。

 

迅速崛起的外资研发机构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各大跨国公司纷纷涌入中国,大多数选择设立办事机构、投资建厂的方式立足市场。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机构成为新趋势。在此之后,跨国公司都相继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势头迅猛。特别是在1998年,出现了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机构的第一次高潮,宝洁、朗讯-贝尔实验室、诺基亚、微软等大型的研发机构就是在那个时间段成立的。1999年6月,北京市政府出台《北京市鼓励在京设立科研开发机构的暂行规定》,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跨国公司R&D(研发)机构的地方性规章,并成为跨国公司加大在京R&D投资的一个重要政策因素。北京市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机构的政策出台后,形成了第二次投资高潮,跨国公司纷纷而至,如松下、威盛、东芝等。

从外资在京研发机构的投资国别和地区上看,美国是主体,其次为日本、韩国、台湾、德国、瑞典、香港等等。外资在京研发机构的研发领域主要是高新技术领域,占88%。其中,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外资研发机构居多,共有86家,占研发机构总数的78.9%,主要从事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技术、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从事生物医药领域研发的外资研发机构有10家,占9.2%。其余为精细化工、石油技术等工业生产技术领域。外资在京研发机构的组织形式,有独立法人,也有非独立法人。外资在京研发机构的运作方式有实体研究型机构、系统研究型机构和管理协调型研究机构三种。外资在京研发机构的发展模式有演进型、整合型和分工型三种。

外资研发机构的研发投资规模之大,远非国内研发投资所能比拟。据调查,67家外资研发机构的研发投资额累计达15亿美元,平均每家研发机构的研发投资达2250万美元。有独立法人资格的28家研发机构的注册资本合计4.14亿美元,平均每家研发机构的注册资本为1480.9万美元。正是由于这样的投资规模,外资在京研发机构的研究开发已经结出丰硕成果。

 

瞄准前沿的外资研发机构

外资研发机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开发,尤其是科技前沿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从2000~2002年其成交的技术合同按技术领域进行分类统计表明,电子信息领域技术合同的各项指标高居各领域之首,其合同份数达到150份,合同成交总金额33.3亿元,占外资研发机构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的75.23%。排在第二位的是工业生产技术领域,成交额达到10亿元。排在第三位的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领域,成交额达到5259.2万元。按照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进行分类,外资在京研发机构技术合同中技术开发合同占绝对优势。2000~2002年共登记技术开发合同114份,成交总金额35.6亿元,占外资研发机构技术合同总额的80.4%;实现合同金额20.4亿元,占外资研发机构实现合同总金额的70.6%。高额的投入比例充分说明外资研发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技术开发,也就是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材料及其系统进行研究开发。技术转让合同排在第二位,共13份,合同总金额8.48亿元,占外资研发机构技术合同总金额的19%。这说明技术转让也是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实现技术转移的有效途径之一。

外资在京研发机构研究开发的技术流向地域最多的是国外,跨国公司是国际技术转移的主体。2000~2002年共登记流向国外的技术合同41份,成交总金额28.98亿元,占外资研发机构合同成交总额的65.4 %;实现合同金额17.65亿元,占外资研发机构合同实现总额的61.2%。排在第二位的是北京,共76份合同,成交总金额为8.8亿元,平均每份合同1159.87万元,占外资研发机构合同成交总额的19.9 % ;实现合同金额8.57亿元,占外资研发机构实现合同金额的29.7%。第三位的是广东。除此之外,外资在京研发机构的技术还辐射到台湾和香港,以及天津、上海、江苏、武汉、厦门等地区。

外资在京研发机构的技术出口合同大幅度增长。从2000年的6份合同增加到2002年的31份,合同成交金额从2000年的4.21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5.21亿元,年均递增90%。2000~2002年共登记63份,合同成交总额29.21亿元,实现合同总额17.78亿元。平均每份技术出口合同成交金额4636.5万元。说明我国加入 WTO,融入研发全球化的浪潮,通过外资在京研发机构实现技术出口额的高速增长。

 

享受税收优惠的外资研发机构

据调查,大部分外资研发机构已享受到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其中,宝洁、摩托罗拉、诺维信三家外资研发机构2001年共减免税4495.97万元。

仅宝洁公司、摩托罗拉公司、诺维信公司、西门子公司四家外资研发机构,2001年共减免税4550.2049万元,占海淀区地税局全年减免营业税总额的70.19%。海淀地税局2001年全年约退营业税6482.36万元,几乎等于2000年全市减免营业税的总数。

据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营业税处统计,2002年全市涉外技术合同减免营业税大幅度增加,经市局审批的25份合同,减免税额就达到9868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5318万元,增长1.17倍。两年经市局审批的涉外技术合同减免营业税1.44亿元。说明北京对外资研发机构落实高新技术导向政策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未完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3911-480663.html

上一篇:蓬勃发展的北京技术市场
下一篇:把脉北京de外资研发机构(二)
收藏 IP: 124.207.102.*| 热度|

2 谢鑫 杨冠灿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9: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