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里斯本伤今 精选

已有 7865 次阅读 2014-10-30 06:5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与感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里斯本

     怀古伤今,是成语吗?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从其起源来说,这四个字的组合,来自鲁迅的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他写到:“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通常的成语,都是有其历史故事和特别的意义,最近看见的一个报道,有公益广告用了埋儿奉母”,典故出自《二十四孝》,让我觉得这年头,啥都有。怀古伤今没有那么凄美的故事,有人认为是现代成语。现代成语好像不多。

     有博友写过《里斯本怀古》,我就记几句‘里斯本伤今’。和到别的地方访问一样,我仍然喜欢里斯本红房顶的建筑。感觉那就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从圣若热城堡俯瞰里斯本,尽管有个MM挡在镜头里,也是很有味道的。那些石头的墙和城堡,有一种霸气。远眺海面上,还有一航妈,编号L61,让我这个军迷想起16号辽宁舰。都是滑跳式甲板,但L61看上去很小,上面有几架破飞机,不知能不能起飞。停的码头位置也很奇怪,不像是专门的航母舰桥。我觉得这东西放在那里,更多的是一道风景,也可以看出这曾经的航海大国,不得不伤今。

     从和平的眼光来看,到了里斯本,要去试试他们的葡式蛋挞,尽管我一直都不喜欢这样的甜食。去了那家最有名的店,在杰洛尼莫许修道院不远的旮旯,建于1837年。那里人没有我想像的那么多,尝了两块那东西,没觉得什么好,倒是喝了不少啤酒,渴了,但不饿。不过仍然感慨能把一个卖蛋挞的铺子完整保留下来,让人有点感触。北京有几家1837年建的铺子,让人能去那儿随便吃点东西,并成为一景?我很喜欢那里的石头路面,小店中的烤沙丁鱼,以及海边上平凡的海水味道。

     看过贝伦塔,发现者纪念碑,我就到了里斯本近郊的新特拉镇(Sintra)去看佩纳宫(Palacio da Pena)和摩尔人城堡(Castelo dos Mouros)。我依然记得我在快走中浑身湿透的感觉。每个时代的人,对自己周围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佩纳宫是国王离宫,我觉得这个建筑有点乱,也有点孤芳自赏。孤芳自赏的深层理解,就是蹲监狱,我肯定是不喜欢的,我宁愿在荒漠中流浪。摩尔人城堡建与佩纳宫隔山相望,两者相比,都是历史,一边是国王皇帝,一边是山寨大王,我大概已经曲解了历史。在摩尔人城堡参观时,碰见一个难得的景色:一位绝世MM在打倒立,让别人为她拍照。她说她每到任何一个世界文化景点,都要拍自己的倒立像,以此留念。也是一种执着。

   我说里斯本伤今,多少想和中国的历史挂上点勾。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根本影响,基本上是一种内敛型,而不是向外扩张型的。这样一种超稳结构,持续了两千年,一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在父母在,不远游,落叶归根的思想中过日子。归来吧,游子,是一种美德,尽管它的实际结果,是要人回去争吃的。上千年的历史中,能够做到不出去抢吃的,除了各种文化原因外,还有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这块土地能够提供足够的资源,让人们满足。而满足的度并不是那么高,对大多数人来说,很容易达到,只要年年有余就好。但现在的中国已经变了,她首先中了西方文化的一箭,那就是对满足的期盼完全不同了。家里粮仓满着的,还养了两头猪,五只鸡,三只鸭,还有兔子。那种过去的满足标准,早就烟消云散。现在人们怎样才能满足呢?要有大房子,不止一套;有车子,越高档越好;小孩要上最好的学校,有所有能想要的东西,而且最好都是比别人好一个档次的,才能满足。这错了吗?没有错,只要一切都是合法的。但它的一个结果,就是需要巨大的资源和能力,来支撑一个维持这种满足感的社会体系。这个时候,游子回去就不再是道德、文化的问题,而是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会有争议。而反过来,中国到世界各地去收购各种能源、资源,比如铁矿,石油,铀矿,粮食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同时在全世界到处去开拓市场,比如修建北京-莫斯科高铁,竞标北美高铁,买各地的矿山油田,这是那只“羊”愿意做的事吗?这是没有选择的选择。要满足现代13亿人的满足感,并长期维持下去,羊必须要学着做狼做的事。那么,这种被逼出来的行为,和两千年传下来的羊文化,能够协调吗?一只羊,能突变成一只狼吗?是羊或是狼,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是非判断。对于软弱的动物来说,狼是有攻击性的;但对被啃的植物来说,羊是有攻击性的。今后20年,人们就可以看出,在世界各地游荡的中国,到底是羊还是狼,或者是一只披着狼皮的羊,还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最终,狼们终归要碰头的。

     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世界人口大量增加,人们对物质要求整体上提高,终归会汇集到一个不可回避的点上:那就是人类如何能在和平环境下,持续共存于这个星球上,并且做到大家都能满足。这是一个令人伤感的事。我个人认为,以现在的世界秩序,一个大家都高兴、满足的状态能持续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有限空间中,不可能容纳任何元素的无限发展,即使是人类,也摆脱不了这个宿命。人类分割成不同族群,国家,政治体系,它们之间的竞争,加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这个发展的最终结果,可能只是一个悲剧。人类推迟这个悲剧的出路,是放弃国界,用一种共同的观点和生存的需要,来面对大自然。即使这样,最终的结局,比如太阳熄灭的那一天,谁都不能预测。不过,我知道自己的胡说八道也有点过分。







行走在这金秋时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839702.html

上一篇:春花秋叶,杂诗一束
下一篇:写在柏林墙倒塌25周年
收藏 IP: 74.105.213.*| 热度|

57 应行仁 陈湘明 曾泳春 陈小润 武夷山 钟炳 李学宽 方唯硕 王德华 杨正瓴 强涛 梁进 王善勇 董侠 孔梅 曹聪 陈敬朴 罗帆 任国玉 陆俊茜 卫军英 王芳 戴德昌 高建国 王晓明 王春艳 余昕 郭胜锋 陈楷翰 宋泽阳 王守业 曾红 韩枫 赵凤光 杨小林 余国志 庄世宇 曹建军 李笑月 王桂颖 柏舟 朱晓刚 徐晓 吕喆 吕乃基 闵应骅 鲍博 武永军 史仍飞 eastHL2008 shenlu tuner biofans luxiaobing12 qzw yunmu ruby199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2: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