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正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s007 欢迎腾讯微博联系:寻正(xunzhengxz)

博文

物体的导热性与热容 精选

已有 19601 次阅读 2012-6-27 11:51 |个人分类:对话麻庭光|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热量, 麻庭光, 导电性, 热容, 导热性

 

寻正


留美学者麻庭光解读“蓝田日暖玉生烟”,认为那是羽流造成的。我在此前分析了李商隐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可能来自玉石本身。麻文被发表于《力学与实践》这个学术杂志,在网上广为传播,我之所以质疑该文,是因为其中的科学硬伤,入眼便知。中国读者喜欢科普,却缺乏科学辨别能力,大概是该文流行的基础。我进一步辨析该文谬误,借之警醒读者,“学而不思则罔”,学术杂志的编委与审稿人,亦当以之为鉴。


我们来看一下该文针对热与温度的讨论:


为什么只有玉上才会生烟?这是由于其热物性所决定的玉是石头的一种,比较坚硬致密的一种。按照物性的基础理论(热学中的分子运动论),密度大,导电性强,导热性也强,蓄热能力低(相对于水的比热小,而水分是调节土壤蓄热能力的重要因素)。后两者是玉石温度较高的主要原因。导热性能好的导体,受热以后,整体温度增加迅速。而导热性能差的物体,只有表面受热,热量向下传递很不顺,而且蓄热能力大,所以温升很慢。同等情况下,导热能力强、蓄热小的介质温升大,而导热能力差、蓄热能力大的介质温升小。这样两种介质都存在的时候,就会有温度差。温差导致密度差,在重力场中的密度差就会产生压差,形成的热致流动,就是羽流。


按照作者的说法,密度大就导电性强,导热能力也强,导热能力强,也就蓄热能力低。这违背了常识,因为大家知道石头不导电,而相反,作者用作对比的比热大,蓄热能力高的水,反而导电性更高。


导电性、导热性、以及密度从整个材料学上看,没有关系,金刚石硬度最大,具有良好的导热性,但不导电。铝的质量密度跟石头差不多,但导电性导热性都远非石头可比,石头(包括混凝土、砖等)的导热性其实跟干土差不多,各种石头的导热性也没大的区别,差不多一个档次。


导热性强,所以蓄热能力低是无稽之谈,这要从两个角度说。蓄热能力在物理学上用热容(Thermal Capacity)来描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起码可以用体积热容、摩尔热容、质量热容三个指标来衡量,其结果有极大差别,针对热容在高温下有杜龙*伯蒂定律,低温下有德拜模型来描述。黄金密度6倍于铝,导热性稍强,而热容则几乎相同,尽管它们导热性数百倍于石头,而热容又相差不大。如果非要说有什么规律的话,比体积热容上说,导热性强的,蓄热能力也越大,与麻文所说相反。


从逻辑推导上说,导热性强的,就易于把热能传递到深层物质,导致更多的物质来分享热能,其结果是接受同样的热能,导热性强的表面层升温显著要慢,从而导致了其表面的相对蓄热能力剧增。这一点很好验证,花岗石大理石导热就比一般石头、砖头、及混凝土更强,大家摸二者会觉得更凉快,其基本原理就在这里。


从后一个角度来看,麻庭光随后的推理就基本上是自相矛盾。导热性强弱,如前述,是摸得出来的,比如绵布跟的确凉相比,大家一抓就知道的确凉这布真是的确凉,导热性好得多。导热性差的物质,我们一摸,手上的热量进入该物质,但它传导慢,所以表层热起来后我们手上损失的热量就少,所以升温快,而导热性强的物质,接触面上的热量都传播到整块物体上去了,所以升温慢,导致人手持续损失热量,故而产生凉幽幽的感觉。


如果真如麻庭光所言,玉石跟周围岩石或者泥土比较导热性更好,那么玉石的表面温度就会更低,从而把接触面的空气烤热产生羽流完全不靠谱。麻文的思路犹如厨房学徒炸麻花,根本就没拧清楚,原文谈及“两种介质”表面温度对比,而另一种介质究竟指什么是不明确的。


麻文后来提到铁路进行类比,那么铁路两旁不是沙土,就是植被。沙土已如前述,跟石头相比,还真难确定哪一个升温更高。而植被则加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水。


水对物质的热容影响极大,其原因有二。第一,水由于含有氢键,它可以在化学键中储荐热量,导致了水热容大增,相应地,含水量就会影响物质的热容;第二,水可以汽化,在这个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导致含水物质升温慢。由于水的影响,植被的温度在烈日下会显著低于裸露的岩石或泥土。


即使是玉石旁边碰巧就是植被,麻庭光描述的羽流也是不存在的,按原文说法,温差导致密度差,密度差又导致压差,所以玉石上的空气向旁边植被上流,同时向两边或者四周流,流走之后的空间怎么办?难道空气自上而下填补?推导全谬,结论当然就希奇古怪。


麻文中的羽流是针对羽流现象彻头彻尾的误解,且听下回分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0310-586342.html

上一篇:胎儿之健身运动
下一篇:羽流、对流、与湍流
收藏 IP: 173.29.242.*| 热度|

10 李学宽 赵豪飞 吕喆 侯勤福 吴明火 叶威源 王春艳 杨正瓴 atu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1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