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正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s007 欢迎腾讯微博联系:寻正(xunzhengxz)

博文

绪论——功夫在文字以外 精选

已有 20143 次阅读 2014-6-17 07:23 |个人分类:科学普及|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前言, 背景, Introduction, 绪论, 导论

寻正

绪论,也叫导论,Introduction,Background,指的是一篇论文最初引出研究问题或者研究假说的文字。

一篇好的论文就是一个系统记录研究发生、发展、结尾、与收尾的过程的报告。你的写作过程,就是针对实际的充满生活琐碎的研究活动的削减整理,把杂音剔除,留下研究活动的精华,供人评判它的价值与贡献,分享研究成果。

研究活动是针对一个一个的科学问题进行的,你的论文也是围绕着一个科学问题展开的,这差不多是铁律。如果你实际研究涉及多个问题,那你就得发挥想象力,把多个问题变成一个问题。在前面的讨论中,我就已经揭示过这种技巧,概念是分层次的,如果同时涉及多个概念,那么你就要寻找可以把它们包含在内的上级概念。如果你有三个问题,它们自动变成“小问题”,你要寻找能覆盖它们的“大问题”。

在一个出于好奇的研究过程中,你的研究问题往往刻骨铭心,魂思梦想,你最不缺的,就是问题。要别人来教你写问题,无疑是班门弄斧。现在我们来正视一个社会现实,现代社会的研究活动的确仍然有不少人是完全被好奇心驱使而进行的,但更多的人,是被社会机制驱动,不得不进行当前的研究,许多人,真的不知道自己的研究问题——知道自己的研究对象,但不知道自己的研究问题。

你的导师是糖尿病专家,那么,你的研究对象可能是糖尿病,你甚至知道自己的研究方向,比如II型糖尿病与肥胖关系的机制。但就这么一个方向而言,你会发现有无数的假说、猜想、以及相应的文献集合,问题随便都能找一大把,但你总是发现,那些容易的问题,都被别人占去了,即使没有完满地解决,也留下来的是老大难。

提出研究问题往往是导师的功能,那些不能够给学生一个适当的问题的导师,就有不合格之嫌,在那种情况下,学生就会研究得辛苦些。找一个问题不难,但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研究水平与资源条件的问题却是千难万难。灵感有两类,一类就是得到合适的问题,二类是得到不合适的问题的合适解法,如果你深究下去,二者是同一的。

在研究活动过程中,问对了问题,你就成功了一半。问不对问题,你就会常常双眼闪光,双脚冒汗。如果你没有把研究问题给清晰化,条理化,你就会觉纵有千言万语,却难以下笔,当真下笔,就下笔成灾。比如这几天我批判伪科普,中国有名的科普记者袁越与方舟子都问,人为什么打喷嚏,这,就不是一个适当的科学问题。

我们都可以问无数的问题,我是谁?我是否存在?上帝造人,那么谁又创造了上帝?孙悟空吃的人参果有没有核?回到生物学上,知识再广博的学者都可能被问得张口结舌,人为什么不长两个大拇指?人为什么不长角?兔子为什么不说话?乌龟为什么没有进化出螺旋桨?人为什么不在后面也长只眼睛?这些问题都可以回答,从某个角度回答,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但没有哪一个问题可以称为科学问题,因为科学家没有办法从科学的角度回答或者研究。

科学的问题讲究严格的逻辑关系,常常隐含一系列的假设与假说。科学假说必须具有可验证性,可证伪性,那么科学问题也一样,需要是隐含的可验证性,其背后隐含的假说具有可证伪性。对于一般人而言,由于思维不精密,所以对问题的隐含条件与假说常常不敏感,只要似乎掌握了,就允许过关。科学就是要寻根究底,把这些隐含的条件与假说明朗化,看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就是看此人对科学问题与概念隐含条件与假说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而不是看他动不动就宣称自己科学。

当我们问“为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在质询一个因果关系,观察到了结果,我们寻找其原因;同时观察到了原因与结果,我们就在寻找发生机制。苹果为什么要落地?因为万有引力,这是针对结果寻找原因。为什么肥胖会引起糖尿病?我们知道了结果,也知道了原因,寻找的是机制。

回到袁方二博士的喷嚏问题上来,人为什么要打喷嚏?就问题的结构而言,我们在寻找原因,这就简单了,因为鼻子痒!用科学术语解答,因为鼻粘膜受到了刺激,产生了一个经典的人体喷嚏反射。显然,这不是二博士想要的答案,他们真正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人有喷嚏反射?这跟问人为什么要长十个指头没有两样。

这里我们就要考察科学条件与假说了。我们针对人体的任何问题都是以人体已知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为条件的。人为什么要得糖尿病?我们假定人体正常条件是不得糖尿病的。人为什么眼睛要近视?我们假定人的正常状态就是不近视的。这些隐含的条件是提问者与回答者都必须要接受基础,没有这个基础,问题就没法解答。人为什么要长十个指头是没办法解答的,因为提问者未揭示他的隐含条件与假说。人为什么要长耳朵?这是一个在儿童世界中才有意义的问题,其隐含的条件是人可以不长耳朵,其假说是人不长耳朵就会丧失某些功能,在不严密的儿童式的思维中,人为什么要长耳朵这个问题问的却是人的耳朵有什么功能。

好了,我们知道二博士的科学问题是人的喷嚏反射有什么生理功能?然而,我们看了方袁的立论,马上知道这仍然不是他们的研究问题,他们认为喷嚏没有功用,或者起码没有有价值的功用,相反,对人体健康起负作用。他们潜意识里把进化论当着了科学认知的条件,起负作用的东西应当被自然选择遗弃,喷嚏是不应当存在的。这种认知上的困惑——不应当存在却存在了——让他们无所适从,所以下笔就弃题,袁博士鬼扯其它寄生生物控制宿主的案例,方博士卖弄光喷嚏反射他从来没搞清楚的机制。

许多人看到我分析方舟子袁越的失败就不以为然,以为我借机讥讽他们,而不是想传授写作绝技。事实上,如果你需要我指导你如何写绪论,你就处于这两个人的境界。无论你是否是基于好奇,你都需要对你的研究问题进行分析,把它隐含的条件与假说明朗化,正如我上面的分析那样,你需要避免写出一个让自己狼狈不堪的问题,你的研究问题为随后的写作定下了基调,决定了你的论文写作成功的程度。

我们回到《如何写英文摘要》中的例三来看研究问题。“目的观察甲状旁腺全切加前臂移植术,对肾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患者血压的影响。”这个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呢?对一种病人——肾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采取一种治疗手段——甲状旁腺全切加前臂移植,问题是患者血压有什么变化。对于外行来说,这个问题远比方舟子与袁越博士的问题更科学,更具体,然而,如果我们跟分析方袁喷嚏问题一样严格寻求背后的假设与假说,我们会发现这个问题跟方袁问题一样地不适当。

对于原作者的同行们来说,我们知道一些基础知识,这里所谓肾性,指的是慢性肾衰。慢性肾衰会导致血压升高,通过各种机制减少活性维生素D,减少钙的吸收,血磷增加,与血钙结合而沉着,让血钙进一步减低,血钙减低就刺激甲状旁腺。甲状旁腺是调节血钙的,它增加钙的吸收以及从钙库(即骨)中释放钙。血钙持续减少,就让甲状旁腺增生肥大,功能亢进,称为肾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大多数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都进行药物治疗,不需要手术。如果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得不到及时治疗,就变成了三期甲状旁腺功能亢进(TertiaryHyperparathyroidism),或者顽固性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也即原作者所谓的“难治性”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与一般继发性甲状旁腺亢进相比,甲状旁腺功能不再是针对血钙水平的反应而增强,而是独立地增强,此时,不切除甲状旁腺,就无法减低甲状旁腺功能从而减轻相应的症状。

完全摘除甲状旁腺就让人无法维持血钙,引起痉挛、疼痛、与感觉异常,因此,这类病人多采取次全切,让病人保留一部分正常的甲状旁腺组织。保留部分甲状旁腺有一个后果,就是甲状旁腺还会继续功能亢进,要再次手术,颈部结构多而复杂,医生不想再回到颈部找寻甲状旁腺组织切除,就采取了第一次把甲状旁腺全切了,移植部分甲状旁腺到前臂上这种术式选择。如果复发,医生只需要回到前臂,把标明了范围的移植组织给清理了就行了。

当我们把读者与作者共同应当享有的基础条件摆明了之后,就发现作者的问题非常地不恰当。无论甲状旁腺是否亢进,患者血压都会升高,这在临床上也称为继发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更加麻烦的是,相当大一部分的患者之所以肾衰,就是因为高血压。血压高这个症状,既不是三期甲状旁腺亢进治疗的效果评估标准,也跟甲状旁腺功能没有明确的关系,更要受手术期间药物控制血压与肾衰治疗的影响。综合这些因素,我们知道血压在术前术后的变化对作者所要评价的手术方式毫无意义。

缺乏适当的科学问题,你的写作注定失败,无可挽回(Destinedto fail, not salvageable)。再有超高的写作能力,都不能挽救这类学术论文,再强的研究能力,都不可能做出什么结果来。这里我们要再次回到研究生教育上来,中国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寻找一个合适的研究问题,被领进门,就是导师的责任,起码,要保证学生不做这种劳而无功的研究与论文。

在掌握了问题分析能力之后,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检验之后,才是动笔写绪论的最佳时机,否则,写的东西都白写了。问题本身是合理的,但学生没有掌握,结果洋洋洒洒写一大堆,我改稿的时候就可能一口气删个一干二净。如果你问了一个合格的科学问题,绪论可以有多个角度写,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写得不错。

写绪论,就是描述你的灵感。这听起来有些不实在。你可以这样理解:写绪论,就是假想一个带着恶意的同行,像我评价方舟子与袁越一样,随时要找你的研究问题的麻烦,力图证明你提的问题是一个不合格的科学问题。而对这样的恶意批评者,你要反击,维护自己的声誉,力图证明你所提问题的科学性:这个问题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是符合理论推测与猜想的,这个问题也是我可以用研究证实或者证伪的!

在这样的思维实验结束之后,你愤怒地把你反驳赢得寻正的所有讨论记录下来,恭喜你,你有了一篇可为成功奠基的合格的绪论。

这个假想的恶意批评者可以是你最讨厌的敌人,但也会是你成功写作最佳的朋友,我们将在以后持续地保留他的作用。恶意批评者的存在与你对他熟练的运用,就是你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作为研究生,应当培养这种写作与思考过程中动不动就人格分裂的习惯。




论文写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0310-803983.html

上一篇:如何写英文提介信(Cover Letter)
收藏 IP: 173.17.169.*| 热度|

17 郭战胜 周健 陆俊茜 张宏清 郑小康 魏武 王春艳 吉宗祥 吴明健 徐晓 王国强 刘四义 孙平 陈理 王慧 王俊杰 zhaorz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