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正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s007 欢迎腾讯微博联系:寻正(xunzhengxz)

博文

写作的双焦镜 精选

已有 12033 次阅读 2014-6-6 08:42 |个人分类:特色科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论文, 科普, 写作, 训练, 双焦镜

寻正

我们回到此前讨论过的八股文上,应用写作是非常严谨的,它对语言要求不高,或者说不同,因为应用写作是基于现实的,而文学创作则允许想象、夸张、与意境的创造。比如一位学者主张保护北京原有的城墙,他的立论与展开的讨论就必须围绕原城墙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意义铺开,从政治、经济、生活、以及历史文化意义上详细论证保护北京城墙的可行性与益处,任何一个数据的夸大其辞都可能构成灾难性的弱点,让该文的可信度降低。

而一位写抒情散文就可以当仁不让地编造意境:“太阳公公从遥运的东方蹦出他的老脸,带着宿醉的一抹赤红照在破败的城墙上,两只偷偷摸摸的麻雀醒过来了,在城墙的破壁中碰觅食的运气……”或者像诗人一般振起雄壮的歌喉,“千条混石万砖立,北京城墙没出息,你进我出它要挡,强人一吼化为泥!”

对于学者而言,文学创作没有实质意义,虽然能有效地表达情绪,但缺乏现实的根基,无论是刻意刻画的破败,还是关于其功用的嘲笑,都不足为凭,不足以成为生活中决议的基础。抛去文学创作的可读性与欣尝价值,文学创作于应用写作而言,就全是不着调的废话。北京城墙或许破败,或许它于侵略的抵挡真的有限,文学作品没有,也用不着,为它的论点提供一丝一毫的论据,以之作为生活决议基础及信息传达方式,无疑是愚蠢无比的。正是这种愚蠢,葬送了北京城的一大文化遗产,其关键,还在于中国决策者与公众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写应用文,什么时候可以欣尝文学创作。时至今日,那些破坏了中华民族宝贝的,还位高权重,甚至照旧在应用文世界中混得风生水起。

富兰克林的一大发明就是双焦镜(Bifocal)。人到老年,需要老花镜,因为存在远视,近距离阅读视力需要较正,同时近视本身仍然存在,看远处需要凹透镜,于是乎双焦镜就应运而生。应用写作就需要双焦镜,不停地变焦,既要保证自己的写作达到目的,说明自己要阐述的问题,还要在局部细节上填充足够的内容,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所有的应用文都差不多是八股模式,八股是应用写作的灵魂,是写作过程中必备的蓝图。无论是写一个临时的市场调查报告,还是年底总结工作的述职报告,你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写作框架,并且在下笔之时,能够不停地透过双焦镜的远视镜面,看到你的蓝图与框架。你的思维应当不停地在细节与蓝图上着眼,以确定笔下文字对整篇文章的价值。如果只管埋头拉车,你会发现误入歧途或者迷途是家常便饭,结果是写作效率下降,或者干脆没有能力完成写作计划。

听起来很简单,但于无中生有产生蓝图与文章框架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基本的,你起码要看看别人是如何写应用文章的,对于不少人来说,尤其是信奉“天下文章一大抄”的人来说,这一基本要求是非常危险的。对于自诩为写作高手、善抄的人来说,以抄做文是一条不归路,你再会掩盖作案痕迹,剽窃不会变成原创。等你都变成了著名作家之后,才被人揭发是剽公窃婆,爬得越高,跌得越重。

如果你写大型报告,一定要找模板,也就是别人的类似报告观摩学习,但你学习的是八股框架,而不是具体内容。一个极大的危险是模板跟你所欲写内容十分接近,你要写一篇关于北京市场地沟油的市场报告,结果你手中拿的是别人的天津地沟油的市场报告,你就面临极大的诱惑抄袭相应的报告。许多人抵制不了这样的诱惑,除非天津报告本来就是你写的,最好是找一本天津开发小龙虾市场的报告,有足够的相似度,又不让你见猎心喜,忍不住就要抄,或者为作者思维与写作方式所局限。

模板只是给你长见识的,大多数时候并不构成一个现成的八股框架,或者说这个蓝图不够细致。你所面临的第二个挑战就是增加自己的阅读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我曾强调,任何一篇好的科普都源于起码10倍的知识量,你必须对讨论的话题从里到外理解透彻,你在写作过程中舍去的信息,要远远超过你在写作过程中应用的信息。那位得意洋洋宣称《天下文章一大抄》的作者就显然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你如果走捷径,把英文作品译成中文作品当作原创,你就得费煞苦心掩盖作案痕迹——也就是说,你不能原文照译,还得适当变动。缺乏适当知识背景准备,你就变成了抄公剽婆,照抄容易被曝光,而不抄就错,稍有心者,不难追查到被剽原文。

拿到任何一个话题,除非你已经做过深入研究,都不能马上下笔,而是要积累知识,即使是你本专业也应当如此。你的知识储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写作成功的程度。

如果你有了知识储备,还有应用文模板,你的脑海中就会逐渐产生一个写作蓝图。对不少初学应用写作的人来说,或者对于初到美国留学的我来说,这并非一个自然的过程。在我读研究生期间,一样地照着文献搬,A说了什么,B又说了什么,然后C这段很符合我的味口,拷贝粘贴,附上参考文献。剽窃是天生的毛病,而学会学术规范是训练的产物。对于写作新手而言,你需要自我培训、耐心、与勤劳。如果你完成了写作的最初两步,仍然产生不了写作蓝图,那么就你要把构思写作蓝图当成一个必要步骤来进行,强迫自己由粗到细产生写作框架,并且在随后的具体写作中训练自己遵守自己的框架。

多次训练之后,你就会发现你有了自然而然的产生写作蓝图的能力,这个能力的体现就表现在你阅读效率的提高。你原来的阅读是为了尽量地扩大知识面,而现在的阅读有了更大的目标性,就是寻求目标文献中有助于你建设写作蓝图的信息。在这个时候,你才逐渐明白文献追索的意义。文献追索是你为创建写作蓝图而有意识地扩大某方面的知识量而进行的努力。

在最初的写作训练中,你应当尽量遵守自己的模板,八股固然会让人憋得难受,但它却能很好地训练你的大局观。在你能够随意地产生写作蓝图之后,你会自然而然地拥有随时修订蓝图的能力,此时你才能把握修订蓝图的决要。

写作过程中要勤学苦练,最好的选择是有人指导你的实际写作,但这有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即使是研究生写作项目,很少有老师给出具体的指导,尤其是你满足于老师给出的分数的时候。无论你多么聪惠,适当的写作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善于学习者总是事半功倍的。我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尽管差不多总要全面重写方法学与结果部分,但我对学生总是要求他们先写初稿,希望他们能从我随后的修改中得到相应的训练。

对于中国研究生教育,我的感觉是写作量严重不足,如果不是文科专业,估计政治经济学之类的必修课还起到很大的促进写作的作用。许多人不怕做实验,就怕写文章,真有写作要求,就靠憋,畏写如虎,越不写越不会写;知难而上,越写越顺手,就成了研究生中天然的写作高手。

换句话说,写作训练中的苦与实际写作的苦是等量的,不管你是憋的,还是主动吃的,苦都那么一阵子,区别在于主动吃苦的人会写,被动吃苦的人不会写而已。既然如此,我建议中国的研究生主动吃些苦,自己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不指望老师,也不指望导师,许多导师还不是靠憋,比学生还难受。

研究生主动训练写作有两个最佳途径,一是写综述,二是写科普。写综述扩大自己的知识量,让自己在自己的领域内掌握文献与科学进展方向,这些综述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变成了现成的课题内容,叫一举两得。写综述学术气太重,所以还得写写科普,因为写科普才能锤炼语言。综述写作能训练大局,但于细节却明显不足,写科普可以提高作者的交流能力,真正地提升应用写作境界。科普作品一般有字数要求与限制,能非常好地训练构画蓝图与执行按蓝图写作的任务,并且,科普作品远比综述要短,可以更快地完成,在同样的写作量中得到更多的锻练。

文章的布局与思想往往决定了文章的价值,写作训练会增强一个人的大局观,不为细节所迷,于个性与生活都大有裨益。与其临渊羡鱼,读那些半通不通、不抄就错的科普文章,不如退而结网,操练自己现代社会应用写作的基本技巧。能写者,唯脑熟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0310-800879.html

上一篇:学术论文写作
下一篇:无用的唐诗
收藏 IP: 173.17.169.*| 热度|

25 强涛 余党会 张帅 李冰 孙学军 王春艳 唐凌峰 宋泽阳 鲍海飞 王荣林 武夷山 翟自洋 柳东阳 冯珞 郑小康 Editage意得辑 郜鑫 籍利平 fyye JIANHUN LongLeeLu lbjman f892370264 yunmu fangfeng197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7 2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