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lead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leader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邮信息安全中心主任

博文

代代相传的信息人

已有 4884 次阅读 2010-7-5 17:53 |个人分类:讲话精选|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信息人, 中国信息论

            代代相传的信息人                  
―――杨义先在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我就知道了“吃水不忘挖井人”这句话,如今,作为中国第三代信息人的代表,我们终于有机会比较深刻地体会这句话的真谛!
       上世纪40年代末,Shannon发表了著名的“通信的数学理论”这一开创性论文,从此,信息论诞生了。但是,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很少有人注意到包括信息论在内的国际学术新动向。就在中国差一点就错过“信息论班车”的一瞬间,以北京邮电大学蔡长年教授和周炯磐教授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信息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勇敢地站出来了。他们及时将信息论引入中国,撰写了相关论著,开设了相关课程,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于上世纪60年代中叶发起成立了“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从此,中国的信息人有了展示自己卓越本领的舞台,有了学术交流的渠道,有了培养专才的基地。第一代信息人确实值得崇敬,是他们实现了中国信息论“零的突破”,是他们在“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这片沃土上长期精心耕耘,终于使中国信息论红红火火地发展了十几年!

       上世纪90年代中叶,以吴伟陵教授、钟义信教授、肖国镇教授、王育民教授、王新梅教授、李道本教授等为代表的第二代信息人接过了中国信息论火炬。他们以其特有的聪明才智和人格魅力,把中国信息论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纠错编码和现代密码理论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全信息论破土而出;LAS、WAPI、肖定理、裴方法等等亮点不断;各类国际交流层出不穷。如果说,第一代信息人使中国信息论从无到有,那么,第二代信息人使中国的信息论从小到大!他们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如今,中国信息论的火炬传到了我们手中!责任重、压力大。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同心协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中国信息论“由大变强”!令人欣慰的是,作为第三代中国信息人的代表,韦岗教授担起了承办“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的重任,守住了中国信息论的主阵地!范平志教授也在去年成功地主持了“2006年度IEEE国际信息理论会议ITW’06”,使中国信息论又一次向世界亮相。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优秀信息人借助“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这一平台闪亮登场,我们期待着!

       作为“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的当前“管家”(主任委员),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也一定尽力为大家服务,不辜负大家的殷切企望,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举行更多的活动。
       我个人认为,中国信息论要变强,如下六个“不要”必不可少:
      (1)    不要太谦虚,要勇敢地将自己的最高水平成果及时推出来,经受全世界同行和专家的检验与认可;
      (2)    不要太自满,要敏感地关注世界最新动态,将国际领先的专家请进来,将最高水平的成果学懂、改进、推广;
      (3)    不要太“花心”,要持之以恒,信息论宝库中值得深究的课题太多,诱惑也实在不少,“小猫钓鱼”式的工作方式在信息论研究中实在不可取;
      (4)    不要太痴心,要适当切换研究课题,紧跟国际最前沿成果,信息论研究绝不鼓励“钻牛角尖”;
      (5)    不要怕“顶天”,要敢于向最困难的问题挑战,中国人最善于攻克世界难题,特别是理论难题,而信息论中的理论难题成堆,应该是展现中国人才智的最好场地之一;
      (6)    不要怕“立地”,要善于将理论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中国当前最缺的就是成果转化的意识和技能,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信息论的成果转化会更上一层楼。

 
    各位代表,各位专家,中国的信息论已经成功地走过了“从无到有”和“从小到大”两个阶段,相信,在全国信息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信息论“从大到强”的日子一定不会太遥远。我们一定要胜利,我们一定能够胜利!谢谢大家。
         注:此文是杨义先教授以大会主席身份于2007年12月15日在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上的讲话。地点: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3322-341395.html

上一篇:抖擞精神,迎接中国密码学的春天
下一篇:我的疑虑与企望
收藏 IP: 59.64.255.*| 热度|

1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7: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