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思唯尔(Elsevier):与中国科技一起成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yuguo 科学出版人

博文

“飞特”与生活方式的多元 精选

已有 5035 次阅读 2008-1-1 18:3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泡一杯咖啡上上网,典型的慵懒的假期生活。无意中看到《三联生活周刊》网络版的一篇文章,被教育了一下:原来中国也有“飞特”一族。http://www.lifeweek.com.cn/2007-12-12/0000420261.shtml

何为“飞特”,我看文章中的一段话说得挺明白:“中国的城市中正在出现这样一群热衷打零工的青年,他们并不是慵懒颓废的无业游民,也不是鄙视体力劳动的轻浮分子,他们有自己的收入来源和娱乐方式,不需要那么稳定的工作,却需要一种自己认同的生活。在他们看来,内心的生活安逸要比金钱财物上的安稳更好。这无疑与整个中国社会人们对于财富的极端追求格格不入,却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年轻人的追求相一致。在中国社会经济还没有达到可以全民慵懒之前,一些年轻人就试图以自己的方式,让这种经济过度发达之后的社会现象在中国提前上演。”

余生也早,做不了“飞特”了。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责任”这两个字还是有点份量的,为别人生活的成份多于为自己的。不过,私心却为“飞特”的存在而高兴,这体现了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是正常的。

想起文学作品。我是学中文的,读了不少文学作品。奇怪的是,就是不能被“史诗般的、宏大叙事”的作品所感动。相反,能感动我的,是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记得我第一次看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国境之南、太阳之西》、《象的失踪》等小说时,便为作品里小人物的生活状态而深深打动。那时候,他的作品根本没有这几年这么火,我看的还是香港版、繁体字的口袋本。当2000年前后,他的作品突然走红、新人类和新新人类人手一册时,我有点“珍藏的什么东西被一帮俗人拿走而且公开展览”的感觉。

电影也如此。观看史诗般的宏篇巨制只是一种娱乐、休闲。一些有关小人物生活的片子,倒常常令我惦记。比如休·格兰特的《诺丁山》、汤姆·汉克斯和梅格·瑞恩的《电邮情人》、《西雅图夜未眠》等等。

BTW,我觉得上科学网的一个“飞特”也没有。看看博友们讨论的都是多么严肃的话题就知道。不相信的话,科学网可以作个调查

祝各位新年平安愉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86-13696.html

上一篇:科研人员也要学点管理知识-——推荐几本管理方面的书
下一篇:世界上最好的公司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16: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