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mirror -《从单位的选择看人的思维的变迁》

已有 2630 次阅读 2010-2-27 02:22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单位, 度量衡, 思维变迁

立委星湖沙龙的原按语:

这篇是镜子的代表作之一,特予推荐。镜子也是两岸三地、脚池星湖的老人了,本来应该由他自己来上新贴的。但不久前星湖搬家,新程序居然连大名鼎鼎的“镜某人”都不认识了。镜兄感叹一番以后,就没在星湖露面了。我就先代劳转帖吧。

从单位的选择看人的思维的变迁

作者:mirror

即便是没有新的素材,人的思维也是在变。最典型的事例要数度量衡的单位了。

MKSA的量纲属于常识了。长度的单位用米,角度用什么?小学水准是用“度”。到中学就是“糊涂”了。文理的分水岭是对弧度糊涂不糊涂。

“糊涂”的单位是什么?这是个“难题”了。至少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糊涂”的单位是不入“正册”的。所谓正册就是国际单位制(SI)中的基本单位。糊涂是另册=辅助单位。90年代之后就“扶正”了。大约的理由就是与其立个“辅助”的另册,不如取消另册,统一到正册里来。

这里面有什么新的科学发现么?根本没有。那么又有问题了:以前的人为什么要立另册?道理何在?

——–

糊涂的单位是什么?

圆周分360份儿,一份为1度。这是小学水平也是最重要的、最基础的东西。至少这个时候,人们知道有个叫“度”的单位。

弧度的难处在于没有“单位”了。按定义,圆弧长度为半径的平面角叫1“糊涂”。所以,弧度是长度除以长度,成无量纲的单位。中等数学告诉人们角度就是个实数。那么糊涂的rad何来呢?

一个解释是直线与曲线的“维数”不同,不可约的结果有个了rad=弧度,同时,1=rad。

可见,一个堂堂的“科学”,让人在定义上就有分歧。是算基本单位?还是算导出单位呢?从用长度定义的观点看,应该算导出单位。但是,导出来的是个“什么都没有”=无量纲,这就犯难了。主张曲线和直线不同吧?可是长度都用米来量。怎么办?

智慧就发挥作用了。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中间,立个“辅助单位”,先晒几年。

——–

头疼的2π

2π就是360度。这是个“简单”地单位换算。角频率和频率等价么?

各位都是考过大学伍的,知道ω=2π/sec=2πν,ν=Hz。如果写全了,就是ω=2π(rad/sec)。可是2π(rad)=1转,ω=2πν=(2πrad)/sec=转/sec=ν。

如何读解这一连串的等式?角频率是按全平面角为单位的频率,频率为以糊涂为单位的频率。这里可以看出rad=1的特性来。

辅助这个东西挺烦的。有反对意见的委员们都死了之后,新一代就要“改革”了。制度不是人定的么?从90年代,就把辅助单位取消了。规定基本单位里有个角度的“单位”叫“糊涂”,与长度的“矛盾”是爱咋咋地了。

什么东西变了呢?思想方法变了。误差的概念给剔除去了,改叫“不确定”。定义真空中的光速为“无误差”的一个恒定量,很有些人说了算的气概。由时间和光速定义长度。

为什么思想方法要变?因为测量技术发达了之后,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有效数字,使人的思维与现实匹配。用时间定义长度的大事定下来之后,一个小小的糊涂的定义就显得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了。

这个智慧对于其它学科、领域也应该是可行的。因为这是个人类的智慧。

——–

始皇帝统一天下,自然要统一度量衡的标准。这样的思路,古今中外没有例外。同理,为了表示“不同”,另立标准是个最简洁的方法。有趣的是国人的“尺”是来自“手”,英国人的“尺”是来自脚。最终都是30cm左右。

法国人在大革命之后,也要重新制定度量衡标准了。如何选择这样的标准?需要给个说法。“人”这个种很有意思,凡事要有个“说法”。第一个说法是要10进位。因为交通发达之后,贸易往来增加,计算量也多。十进方便。第二个说法是要有个基本单位。大航海之后,人们知道了地球,干脆,定义地球子午线为4千万米好了。也就是讲,法国人定义了一个“米”,1米为地球子午线的4千万分之一。英国人自然对法国人的这个做法不感冒,定了个“磅-码“法来抗衡。看来“邻居难处“也是个“普遍真理”了。

“磅-码“法至今仍然在某些特殊的领域里使用。这主要是因为美国人在这些领域的领先地位。航空、宇宙、武器等领域,英制的尺寸是主流了。美国人不改英制的理由是至今的积累太多了,改制的成本太高。

日常生活中,最令人头疼的英制问题是相机的固定用螺丝孔。想固定个相机很难。

言归正传,回到米上。既然定义了米是分割地球子午线,自然要测量地球的周长了。这时需要有智慧,不能认为是用地球子午线的定义,就真去测量整个地球。摆个姿态,测量了欧洲大陆的部分子午线就了结了。按照测来的尺寸,工匠们作了个“原器”。

可见,“定义”是个虚设的,最终又回到了“原器”上,与用国王的胳膊腿的定义也差不了多少。费这么大劲量地球图个什么呢?一个说法就是“创造历史”。

——–

作“原器”就要讲究材料。从立法到实现,不能要太长的时间。所以,就用黄铜先做了一个暂定的米尺。就两条刻度线,两线的间隔是按照1米的定义的长度。

这样的尺子可谓是个“样子货”,没法用。比如买布,尺子要恰好长度的才好用。这就是量规的用法。第二代的原器,改用了白金,约两公斤的分量(现价10万刀),宽26mm,厚4mm,长正好1m。看架势是打算要用。

原料的价钱且不论,做工钱也不得了。这样做出来的原器是能用又不能用,是个核武器的概念。一用就要有损耗,所以不能用。不能用,量规的概念就不如第一代的刻度尺了。这就有了第三代原器。

第三代原器的材料,为了增加材料的强度,改用铂铱合金。横断面的形状也从单纯的长方形改成撇开腿的H型,横断面的大小约20×20mm。第三代的原器有了立体感,也有了艺术性。

作到这个分上,新的问题又出来了。面和面的接触,理论上只有3个点接触,其它的地方都是“空气”。米原器作为长度标准,其安置方法也需要“定义”了。原器的放置方法是放在间隔570mm的圆棒上,保证尺的两“点”支持。这是支撑一个梁的“科学”方法,支撑点也有特别的命名。具体的解说,可由J师傅给出,省得他总是吵架不干正事儿。

第一代的米的定义是按地球的子午线,这时1799年的事儿。到了1875年,制定国际米制条约的第三代原器时,已经知道米原器的长度的4千万倍与地球的子午线长度不相符了。怎么办?只好改定义为:就是它了--第三代原器刻线间的长度。

一方面定义了原器的安置方法,机械方面作到了最佳的处理。但另一方面,温度、刻线的宽度(8微米)等等的条件能烦死人。20世纪初期,分光学的发达,使人们认为用光的波长定义1米更佳。1960年的定义改为某某条件下Kr86某某发光的波长的某某倍。

在定义的层次上,没有误差的概念。但是,一旦将定义在现实中再现,误差的问题就出来了。粪青们之所以能够“一贯正确”?是因为他们没有作过任何一个具体的事儿。

——–

单位的定义和选择单位是两个事情。弧度以及电磁单位等是选择的问题。还有一类是单位定义的问题。这可以认为是第二种类型的“选择”了。

从自然物的属性定义了单位之后,就要按定义做原器。但是一旦有了原器,原器与定义就成了两个事儿,人们只能是随其中的一个了。这个过程实际上是“重复”了一个“崇拜”自然的属性到 “崇拜”人造物的属性的过程。

量子力学之后,人们认为有必要重新定义单位。第一,要排除对“原器”的依赖,以手续定义单位。第二,要用微观的量子现象来实现这样的定义。从议论到修正,大约又是几十年的时间。今天米的定义是用时间和光速来定义的。曰1/299792458秒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距离。

定义很明确,但令人找不到北。至少要知道光速,再通过这个时间的定义就可以知道长度的单位了。如此看来,这个长度居然成了“导出”的单位了。在此之前,光速可是个导出的物理量,是用长度和时间来定义的。这里人们的思维有个大转变。

这里需要回顾一下光速的测量。

——–

真空中的光速不变。这是相对论的结果。但是究竟是多少呢?测量的故事有很多。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c=299792458m/s成了一个“人为的”定义值了。在此之前是个实验的测量值。

光速是自然的属性,真空中光速不变也是自然的属性。为什么又来了个“人为的”定义值呢?理由只有一个:人需要这么一个东西来说事儿。认为光速是有误差的实验测量值有道理,认为光速是人为定义值也有道理。比如,新星一类专业的人干脆就把光速定为1,连单位都不要。光速也成了“糊涂”了。对“信仰”科学的人来说,对这一段不大好理解。既然是光速是自然的属性,为什么可以人为地“乱定”?

著名的光速测量是麦克逊在上个世纪初做的。应该是属于最出类拔萃的测量实验了。名人效应使得几十年中,各实验室的数据都以能够靠近麦克逊的测量值为荣。二战后用雷达测光速时,发现电波的光速与可见光的不一致。电波的光速接近今天的定义值的麦克逊的测量值中有个系统偏差。差从哪里来的呢?问题是来自麦克逊总是白天测设备之间的距离,晚上测光速。

距离定不下来,光速也就受影响。谁是鸡谁是蛋?前辈们已经“指鹿为马”了一次了,今天不妨再来一次,于是,从1986年起,光速就是299792458m/s了,一米就是1/299792458s光行进的距离了。

文学家也许认为这是有些人好事、矫情。事实上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高的测量精度。这么费劲的定义有什么用呢?这就不是说事儿的级别了,是“霸权”,春秋时代的那种霸权。

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历法上新添了闰秒的定义。就是让不变的原子钟的时间与不太规则的地球时间一致。这个一秒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这0.9秒的修正,就可以保证卫星定位系统在地面的最大误差不超过400m。对飞机和船只,军事上对导弹的诱导等都有意义。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Comments (6)

liwei02月 19th, 2009 at 2:21 pm   edit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20382,20382#msg-20382

没想到度量衡单位能够衡量人的思维 (237 bytes)
Posted by: 子期
Date: July 24, 2007 10:35PM

镜子老师真饱学之士

这句话不懂:因为这0.9秒的修正,就可以保证卫星定位系统在地面的最大误差不超过400m。

时间如果是人为设定单位的,那只要同意统一使用单一的原子钟的时间,卫星时间地面时间一致,误差还会产生,但和时间确定还有什么关系?

镜子的回答 (2073 bytes)
Posted by: 立委
Date: July 25, 2007 12:57PM

子期还是到怜香惜玉的脚池露个面吧,我也不用转来转去了。

斜对门的友好邻居,沙龙斑竹子期请教镜子。 (100217)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July 25, 2007 05:58AM

转贴了镜子的“单位说”以后,曲高和寡,有意思的是那位子期妹妹什么都能插一句。身为斑竹,苦心经营,笑迎四海客,也难为她了。可她这一问,我傻眼了。专事收集编订《镜子大全》的立委其实对镜子一知半解,整理《镜子》乃造福网民之举。附庸风雅,好夫似镜而非镜者也。

还是镜子兄移步去辅导一下进步女青年吧。重新注册沙龙也就5分钟的事情。

=================

时间原本是按地球的自传公转定义的。自传每天4万公里, (100227)
Posted by: mirror
Date: July 25, 2007 08:02AM

每秒400米左右。

如果地球旋转不均匀,差了一秒,将发生什么事情呢?如果这个问题不好理解,不妨假定时间差了12个小时,那将怎么样呢?

还不能理解,假定有个盲人,只知道时间。他能知道白天黑天么?如果这个时间有误差10个小时,他还能够知道白天黑天么?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闰年的道理人们知道。闰秒的道理理解的人就少了。 (100228)
Posted by: mirror
Date: July 25, 2007 08:06AM

为什么要闰秒?而且是发生差距了就闰?卫星定位的需要是个答案。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虽然“重新注册沙龙也就5分钟的事情”。但是, (100229)
Posted by: mirror
Date: July 25, 2007 08:12AM

这个工作必须是在搬家的时候要顾及到的。这是个尊重个人“权利”的问题。

比如这里,用读书的名字和密码就可以登坛。可见,技术上是可行的。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斜对门的友好邻居,沙龙斑竹子期请教镜子。 (1099 字节) - liwei999 07-07-25, 05:58AM (100217)
♦ 地球自转速度不恒定 (129 字节)
◊ 应该是“地球公转速度不恒定” (空)

♦ 虽然“重新注册沙龙也就5分钟的事情”。但是, (134 字节) - mirror 07-07-25, 08:12AM (100229)
♦ 时间原本是按地球的自传公转定义的。自传每天4万公里, (243 字节) - mirror 07-07-25, 08:02AM (100227)
◊ 闰年的道理人们知道。闰秒的道理理解的人就少了。 (60 字节) - mirror 07-07-25, 08:06AM (100228)

子平02月 19th, 2009 at 4:04 pm   edit

谢谢 mirror. 虽然说的是“从单位的选择看人的思维的变迁”,更可以看到科学研究的进行时态。这个定义的变化,代表着研究能力和结果的升级。这个升级也是科学的一个属性。不过,中国人“可以”例外,“能”以不变应万变,或者说以不会应万会。当然,中国人实际上很“精明”的,懂得“捷径”,这个引进一千人的“大师”,“足以”摆平西方人了。就是“天上掉馅饼”,不服不行。

A foreigner once wondered that what the Chinese were busy with when Westerners were doing all that science?

路人02月 19th, 2009 at 8:58 pm   edit

“真空中的光速不变。这是相对论的结果。”,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真空中的光速不变是相对论的假设。”

mirror02月 20th, 2009 at 12:05 am   edit

应该是等价的。当初是“假设”,今天是“结果”。

liwei02月 20th, 2009 at 8:58 pm   edit

回子平:

你老弟也镜子化得厉害,引号用得溜熟。原以为只有文傻立委这样的容易被镜语忽悠,看来不止如此,无怪科学集中营需要大剂量消毒 - 为苍生计。

还要谢谢你对我的《岁月如歌》专栏里面推荐分享的音乐的不断鼓励。有了好歌,就想与友人分享。音乐爱好相近的人,感觉思想感情也亲近很多。

回子平和路人:

谢谢二位常来光顾并留言。桃李纵不言,感念存诸心也。

子平02月 20th, 2009 at 9:15 pm   edit

立委,“你老弟也镜子化得厉害,引号用得溜熟。”你知道以其治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吧?这个引号,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也算是 mirror 自讨苦吃。I was kiddi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297137.html

上一篇:《甜甜花絮:Practice Makes Perfect》
下一篇:iPhone 摄影:偶像在一掌之中?
收藏 IP: .*| 热度|

1 赵明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