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mirror - 评论一下方博士的文章

已有 2428 次阅读 2009-12-29 18:14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回应tom的帖,并评论一下方博士的文章。 (2784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September 01, 2009 10:45PM

《科学大争论——原子是不是真的存在?》分三篇,从远古论到近代,气势很大。但是把这个过程理解为“科学大争论”,从专业的角度看有些不妥。很显然这是个“哲学”的争论,因为如果是论“科学”,那就需要论原子是如何存在的问题了。如此看来tom的帖子倒是标准的科学话题。

“真空”的话题也是个认识“零”的话题,再往后就是空集合的概念了。属于“有”却是“无”的一个结构。对此结构方博士不会写得很好,因为他的秉性造成了这个“写不好”。倒是麦子等人可以将此题目发挥得不错。即便是在实学里,“真空”的话题也往往是高等的东西。比如流体力学里,连续流体是初等的。有气泡,有剥离就是“真空”了,就是高等的事儿了。

对“炼丹”科学捍卫派都很看不上。但是很少有人能知道为什么过去的道士们热衷于“炼丹”。多数人也只是听说要得到长生不老药,很少有人言及为什么道士们认为炼丹可以有此功效。所谓的学问,就是要搞清楚道士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能让他们觉得会得到长生不老药呢?知道这些故事,对那些道士炼丹就会有几分“敬意”了。

说到近代的原子分子的话题时,方博士文章中漏了一个“大肉”──元素和门捷列夫的周期表。这应该是一个大的里程碑。

“只有少数物理学家坚定地捍卫原子论”的提法符合方博士的思路。因为他以为那是个“正确的”、值得“信仰”的东西。对于那个时代里的化学家而言,发现新的物质就最终目的了,还没有余力思考物质的结构。而对物理学家就不然了。新物质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理解物质的存在方式才是根本的东西。在今天的课程里,“物理化学”依然对化学科的人是门头疼课也说明了这一点。

“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花粉时,发现花粉在做不规则的抖动”的说法是方博士“误信”了一般书里的说法。应该是花粉的下级组织中散发出来的小颗粒的运动。并不是花粉本身的运动。

原子概念的另一个伏线是法拉第的电解(电镀)实验以及克分子(今天的摩尔)的概念。但是物理学家们显然不会满足这样档次的“原子概念”。因为如果只论概念不过是个哲学问题,而非科学的问题。物理问题是原子的“样子”(模型)的问题。

“如果葡萄干布丁模型是正确的,那么阿尔法粒子就能全部轻易地穿透金原子,照亮金箔后面的屏幕”这段理解大约是个硬伤。至少卢瑟福不会这样想。镜某理解的是“如果葡萄干布丁模型是正确的,那么阿尔法粒子就会被金箔挡住,金箔后面的屏幕上不出现荧光点”。而实验给人的感觉是金箔对阿尔法粒子而言就如同一个“筛子”一样,基本上都能让阿尔法粒子穿过去。

“有了卢瑟福的发现,原子的存在已毫无疑义”的问题提法很有缺陷。按方博士的习惯可以认为是个“伪问题”。因为真正的科学问题是原子的结构而不是什么“存在”。

“人们用扫描隧道显微镜首次实时地观察到了单个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的说法不错。但是一般人都不能合理地理解这种说法在“圈里”的含义。这里的重点词是“状态”,而没有人会认为这是看到了“单个原子”。

什么叫做“看见了单个原子”?其实这也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个明星的“走光”也叫“看见了”么?如此大呼小叫的,有意思么?

可以有各种“看见了单个原子”的说法,不必等到STM的出现。如果不能立刻说出三个事例来,按镜某的标准看,都不好意思写文章混饭。

扩展一下这个话题,问“看单分子有意义么”?对此恐怕也会有各种声音。用这个概念忽悠经费的人需要注意了,得把故事编圆了再来忽悠。

原载《星湖沙龙》: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5240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281953.html

上一篇:mirror - 人的几种“怪感觉”
下一篇:mirror - 方博士也“反科学”了?
收藏 IP: .*| 热度|

1 鲍得海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6: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