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bib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bibo

博文

从中国版《几何原本》辨析“几”和“幾”

已有 3277 次阅读 2020-12-15 18:2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鄙作纹明,《几何原本》来自中国的证据及其在西方的错误传播发表已经四个多月了,尚无一人对鄙人的数学分析提出异议。但白开水花了四个月工夫,终于指出鄙人此文中有一个字有问题,这就是“几”字。

鄙文说:“中国古代正是用‘几’来进行度量,‘几’是度量衡。《周礼.考工记》说:‘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其意思是说:‘室中用几来度量,堂上用筵来度量,宫中用寻来度量,野地用步来度量,道路用车轨来度量’。所以‘几何’正是‘以度量衡来测度所得数值’的意思。这个数值必然是度量衡最小刻度的整数倍。这与西方各版《原本》中与度量衡完全无关的‘量’的概念截然不同。”

白开水说徐光启版的几何原本是用繁体字写的《幾何原本》,而不是《几何原本》。而此人主张“‘幾’、‘几’在古书中丁是丁卯是卯绝不互通,‘幾’的义项都不与‘几’相混。没人会刻书上写‘几何’”。同时标注为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副教授Chen Qian说:“中国政法大学金融系系主任程碧波‘考证’出《几何原本》起源于中国,其中一项‘证据’是中国古代就用矮桌(几)来度量屋内大小。然而几何原本的几是‘幾’,窗明几净的几是‘几’,不相干的两个字”。

“幾”与“几”的解释

  鄙文纹明,几何原本》来自中国的证据及其在西方的错误传播”中只是泛泛地讲“几”在中国古代是度量衡,并以《周礼.考工记》的“室中度以几”为例,但并未就“几”的考证展开。因为鄙文中对“几”的考证不是核心,对中西《几何原本》的数理分析才是核心。一篇文章不可能样样兼顾。中国版《几何原本》对于“几何”二字,有明确的语言解释:“小几何必须要能量尽大几何,彼此才能成为大小几何”,这直接决定了测度是否具有可加性。

  白开水等人耗费4个多月来抓住“几”字,俨然有抓一字来指责鄙人不识字之嫌。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副教授Chen Qian更是说“一个荒唐的错误就够拒稿了”,看来拒稿的门槛这么低。Chen Qian更是直接称呼鄙人为“民科”,西方版《几何原本》的内容不过是中学水平,鄙人作为复旦物理本科,清华经管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来研究一本中学水平的数学书,尚且被称为没有资格的民科,可以想见当前学界环境恶劣到何种程度,还有几人能够开口说话?还有几人有资格开口说话?这就是鄙人于2019年在《经济导刊》上发表文章《我国科研评价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的原因所在,以及此文中明确提出应该如何建立真正的科研评价体制,推进真正的学术民主。现在看来,起到了一些作用,譬如改革学校评价指标,将论文发表的黑箱,改为论文自由发表,重在评审论文内容,由国家出面建立公共的论文交流和评价平台等。但总的来说,目前的科研评价改革是上层抓得紧,各科研院校雷打不动,水泼不进。

    至于其它对本人进行人身攻击的话,因为无关学术,只关所谓当前某些学者的劣根性,这里就不拷贝了。

  现在我就“几”字进行展开论述。建国后将“幾”简化为“几”,所以“幾”“几”不分。又有一说,“几”与“幾”本为异体字,意即可以相互通用。但这都不是关键。关键还是看“幾”本身的演化过程。

“幾”的金文为11.png,或12.png“几”的篆文为13.png。从字形上看两者差距甚大。《说文》解释说“幾,殆也,从4.png,从戍。戍,兵守也。14.png而兵守者危也”。《尔雅.释诂》也说:“幾,危也”。而“几”字的解释则是“用以凭坐的小矮桌”。从这些解释来看,“幾”与“几”也似乎的确差距甚大。

但是,《诗.小雅》说:“卜尔百福,如幾如式”,意思是说“与汝百种之福,如有规则和法度”。因此“幾”为“规则或法度”之意。《周礼.地官.司门》说:“幾出入不物者”,意思是说“检测出入与众不同(即不合标准)者”,亦为“按标准检测”之意。《诗.大雅说:“天之降罔,维其幾”,意思是:“上天降下法网,以维持万物秩序”。这里“幾”仍为“法度、秩序”之意。

《孔丛子.广诂》更是直接说:“幾、蔡、模、臬法也”。《广韵.模》说:“模:法也,形也,规也”。因此“模”来自“模具、规范”之意。“”为古代射箭的靶子,以及古代测日影的标杆,亦引申为法度、标准。其俱来自测量工具,因此”正亦是来自测量工具,然后引申为“法度、秩序、(按标准)检测”之意。

进一步地,《周礼.郊特牲》说:丹漆雕幾之美”,《注》说:,谓沂鄂也。《疏》雕謂刻鏤。幾謂沂鄂。言以丹漆雕餙之以爲沂鄂”。“沂鄂出自《周礼·考工记·人》,指器物表面的凹凸纹理”。沂,凹纹鄂,凸纹。这里明确指出”是器物表面的凹凸纹理。“雕幾”就是雕出的凹凸纹理,这就是刻度。

再看”的古文又写作15.png16.png。从字形上看,是“几桌”上有多条绳子之意。“”的金文字形,正是一张画着刻度的“几桌”上有两条绳子的图形。金文“”中有众多短横或短须,为刻度之意。见“仆”的甲骨文17.png,其字中的诸多短横或短须,即表示此人受刀墨之刑的刻痕。因此”真正的造字本义,是“具有长宽高精密刻度,且有用于捆绑固定被测对象或测量不规则形状的绳子的测量台”。此测量台的功能是复合的,在《周礼.地官.司门》能“幾出入不物者”,应具有多种测量功能。再从《诗.大雅天之降罔,维其”来看,其验证了“”的长、宽和高也都有刻度,如同一张网的经纬一样覆盖了测量台。

《说文》解释为“丝线柔弱为人持兵刃守之,故为‘危’”,是极不合理的。首先,金文“”的下部并不是“人持戈”的图形。例如“戍”的甲骨文为18.png,金文为19.png,篆文为20.png,这才是“人”与修长的“戈”。而“”的金文中,即使将其下部拆解,其“戈”的一横太长而一竖太短,不为“戈”字。且“用兵守丝”为“危”,其意亦不通。因为没有兵守才危险,有兵持戈守护怎么还危险呢。不可能作如此生硬的造字。再退一步,就算“用兵守丝一样弱的东西”为“危”了,又怎么解释“”成为了“器物表面的凹凸纹理”?怎么又成了《玉篇》:“幾幾,多也”;《广韵》:“幾,何也”;《韵会》:“幾,数问多少之”?显然解释不通。

”引申为“危”的真正原因是:“”这个测量台是可以测量活体的,因为有绳子可以捆住测量,所以上了“”的活体,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所以也可解释为什么“”又可解释为“期望”,《尔雅.释诂说:庶幾,尚也”,也即“心所希望”,因为东西都上了测量台,说明马上可以到手了,或者说期望测出一个好结果,所以“期望”。又由于“”是具有刻度的测量,其精密度可以很高,所以《说文》:“幾,微也”。甚至可以推测“”的桌面可能还带计算功能。清华简上有算表,利用《算表》,不仅能够快速计算100以内的两个任意整数乘除,还能计算包含分数1/2的两位数乘法。

《说文》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作,其对字词的解释具有重要价值,但并非全然正确。需要结合更多尤其是更古老的资料来综合分析。

所以《周礼.考工记》说“室中度以几”,此“几”乃是粗略度量室中距离的小矮桌。而“”乃是多功能的测量台。两者具有渊源,都是桌台,简化字以后更是合并字。但“”在台上测量,可测长、宽、高,亦可通过绳子测不规则物体。是以“幾何原本”之产生,原不足为奇。“”者,“以测之为何”也。

纹明,几何原本》来自中国的证据及其在西方的错误传播”一文中的结论不变

因此,在严格区分“几”和“”的情况下,鄙作“纹明,几何原本》来自中国的证据及其在西方的错误传播”中凡是“几何”的“几”,都应改为“”。修改之后本文关于中国古代何的断言仍然成立。修改如下:

通常认为“幾何”是徐光启借用中国传统上“幾何”的“多少”、“数量”之意,同时谐音西方“Geometry”或“Magnitude”而得。但是中国自古对于“幾何”就有极为准确的定义。

第一,“幾”的含义虽然是“多少”或“数量”,但它却是指“整数的多少”或“整数的数量”。而这正是徐版《幾何原本》中“幾”的关键性含义。西方各版《原本》均没有理解此含义,导致其整个公理体系的错误,和全书体系的混乱。

第二,中国古代正是用“几”或“幾”来进行度量,“几”和“幾”是度量衡。《周礼.考工记》说:“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其意思是说:“室中用几来度量,堂上用筵来度量,宫中用寻来度量,野地用步来度量,道路用车轨来度量”。“几”和“幾”都是桌台,但是“幾”的测量功能更加强大和精密。所以“幾何”正是“以度量衡来测度所得数值”的意思。这个数值必然是度量衡最小刻度的整数倍。这与西方各版《原本》中与度量衡完全无关的“量”的概念截然不同。

第三,由于“几”或“幾”的数值为整数,则当被测量物体的数值不满足最小刻度的整数倍时,需要作近似处理为整数倍。所以中国的“幾”又表示“近似(取整)”之意。如:贾谊《论积贮疏》:汉之为汉,幾四十年矣。此即“幾乎”之来历。

所以“幾何”一词,正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测度术,它的内容正是徐版《幾何原本》的内容。从数学难度看,《幾何原本》的内容主要是“度”和“幾何度”的计算以及量纲换算,只有简单的比例方法和部分无理数判别方法,其连分数计算方法和无理数计算方法都没有。因此其数学难度远不及《九章算术》《缀术》《九章算术注》《数书九章》等内容,中国自古以来的测度术完全有能力包含《幾何原本》的内容。事实上并非“幾何”二字来自“Geometry”的音译,相反乃是“Geometry”来自“幾何”的音译。可惜的是“Geometry”翻译到了“幾何”的音,却完全不理解“幾何”之含义。

简化字以来,对于“几”与“幾”不再区分,所以若非专为阐述两字之区别,在数学为主的论文中仅一笔带过。但在本文则加以详细说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4736-1262614.html

上一篇:高斯玻色采样不是量子并行计算而是经典的硬件蒙特卡洛模拟
下一篇:被割断喉管的大明:焚书烈焰中的喑哑王朝
收藏 IP: 182.48.10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