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pengj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pengju attosecond pulse generation and application; ultrafast excited-state dynamics in liquid; time-resolved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elec ...

博文

毕业季(一) 精选

已有 11149 次阅读 2013-4-10 21:3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毕业

        去年7月份,我名义上接管了实验室。可是我和师兄都知道,仅仅测量我们之前玩了3年的东西,不足以让我毕业,我们需要的是一些新东西,至少是不能再重复。我们俩对测之前的体系,发类似的文章已经感到身心俱疲,甚至是恶心。

       从交接实验室,到第一次发现“新”的东西,我们用了近40天的时间,这已经是我们恢复设备的最长时间了。值得兴奋的是,这次发现,奠定了我博士论文的一半工作基础。我终于在熬了近5年之余,再次测到国内没人测的东西了。当然,我们这个设备的简单性,不足为重性,特殊性,也是一些“首次”发现的原因。随后的3个月,我和师兄日夜兼程,几乎没有周末,尤其是师兄,一天呆在嘈杂的实验室里的时间超过10个小时,我们轮流值班,不断check实验设备的优劣,尤其是对探测器的均匀性,以及真空问题,花费了很大心血。不断地检查,重复的过程算不上磨难,但是却积累了我们自己第一手的经验。我们决定不再优化实验装置的时候,已经是11月份了,面对一个能量点需要1周的窘境,我们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只要是实验,每次都不能达到完美,总有值得提高的地方,当时决定留给下一次吧。

       为了压缩实验周期,并增加测量体系。我们坚持了每天24小时不停息。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辛苦并没有什么感觉,可内心却一直祈祷我的电子枪阴极关键时候不能掉链子。以前这哥们儿老是坚持到自己该挂的时候(3个月)就安详离去。这次,我希望它能坚持半年,完成我三个体系的测量。真是天随人愿,电子枪给力无比,直到我们主动停止测量的前一天晚上都在噗噗吐着电子束,我仿佛能感受到这家伙的灼热,感激万分了。

        经过两个月的坚持,我们完成了电子入射Ar团簇,CO2团簇,N2O团簇,NH3团簇的电离解离过程反冲离子的测量,根据对国内外最新实验结果的初步追踪,我们至少在国内属于首次。与国际同行相比,我们还落后很多,但是我们有自己的特点,这就够了。

       在测量的过程中,我们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基本断定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并不经意间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电子入射范德瓦尔斯团簇的电离解离过程。面对新的体系,新的文献,我和师兄都陷入了迷茫,分子和团簇的很多知识需要补充,回想当时的逮到文献都看的情形,还顿时觉得自己对知识的储备太少,至少是不足以举一反三。

       实验进入尾声的时候,我开始着手写引言。我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在写论文之前都有这样的雄心,要把论文写成一本组内教科书。至少我当时是这么想的。于是,我回顾了原子物理,原子碰撞物理的历史,把(e, 2e)过程进行了梳理,可是面对电子与团簇碰撞解离过程这个新方向,我深深陷了进去。由于国际上用电子作为炮弹的较少,我只能从光子,离子碰撞入手,把一些经典的文献,以及综述文献通读了几遍。大致有了一些思路,硬着头皮写了下去。写了一个月,我发现,我的引言已经接近2万字了,我终于把引言写成了裹脚布,而且是两条。

       我不能再写引言了,我开始写理论模型。本以为,在学习期间一直坚持量子力学会对毕业论文的这一章轻车熟路,真正写起来我才发现自己的理论功底还是很弱,导致我简单概括了几个模型,深究了几个效应,草草了事了。

      实验装置这一章是最轻松的,用了两周的时间搞定了,期间为了计算离子的接受度,花了我近3天的时间,现在看到这部分工作,自己感觉比较满意。

       第四章是实验数据分析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我一篇PRA的文章,本想一带而过,让读者参考我的文章。回想起来在我写文章的时候,一个大牛语重心长地告诉我的话:对于发本篇文章,你没必要把你知道的东西都告诉读者,你不需要讲课,你只需要把你的发现用标准的语言呈现出来,别忘了,你还需要读者的配合。当时我决定还债,把文章所有的细节,包括回复审稿人的东西都写了出来,告诉读者这篇文章的来龙去脉,花了我3周的时间。

       最重要的就是第五章了,这是我们新测的实验结果。断断续续只有3个月的分析,要到到一篇PRA的水平是万不可能的了。我硬着头皮把数据从一个方面折腾来折腾去,巴拉巴拉搞了十几个图,写到最后,我恍然大悟,原来我都是在扯淡,我仅仅做出来了别人已经发现的东西,我再重复,我开始陷入自责。我决定要解释一个自以为比较有意义的现象,虽然大家都发现了,但是没人能够说清楚,这次我把自己带入了死胡同,一周之后,告诉师兄我在做什么。

       他说:哇塞,你在解决一个世界难题。我问:为啥?他说,没有人能说清出这个问题,你说了也是扯淡。我表示情绪不太稳定,我说:再看看。

       3天之后,我决定放弃,师兄说的是对的,这个事儿说清楚了就是扯淡,丫的势能曲线都没有,我搞个毛啊。于是,我跳出来。开始看另一个现象,这次我们测到了和别人类似的结果,而且有其特殊性。我踏踏实实把其中的两个谱的故事编了两小节。师兄问:要不要加东西了?我说:不用了,够了。我们没必要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东西都写在不能“发表”的博士论文里,第一是为了防止出错,第二是为了以后文章的“首秀”。

       收尾之后,我写了展望,写完展望,我发现,展望是我用心写的精华,对以后的工作充满憧憬,提出了很多几乎不可实现的方案,我表示后人看了会很振奋。

       整理完参考文献,我确认了我的论文字数,90909,多吉利的数字啊。打印出来,交给老板,心情一片失落。

 

    面对对面楼顶的篮球场,我还是决定去超市买点零食吧。。。。

 

面对论文的反应:

 

师兄说:感觉你在写“教材”。我说:我是翻译的比较多。

师弟说:靠,看到45页,终于看见本文要测什么了。我说:还好,引言有点不太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2266-679003.html

上一篇:论文致谢
下一篇:毕业,是为了再次出发?
收藏 IP: 210.77.73.*| 热度|

46 袁海涛 王浩 边媛媛 曾泳春 杨月琴 徐大彬 廖晓琳 陈小润 李天成 周素勤 魏青山 郭向云 吴玲玲 郭保华 万润兰 常顺利 苏光松 龚鹏飞 张启峰 马春旺 张玉秀 程光伟 赵斌 齐国臣 吉宗祥 吴旭峰 王康建 陆雅莉 柳顺义 林中祥 姚强 杨预展 陈国文 孙学军 李海存 蒋永华 孙军昌 杨晓虹 李宇斌 赵国求 gxs2012 shawnic hillyuan biofans flyingfishguo AlleyCa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0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