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妈,没想到现在才写这东西,其实很早以前就想写了的,唉,现在匆匆忙忙地都不知道写些什么。嗯。首先,我其实已久(经)计划了很久的,只是因为很多事情才耽误这么久。第二,我死后,请不要再去烦其他人了,我的死只和我个人有关,我死后尽量保持我肾的完整,卖掉后应该值些钱……下辈子不做穷人家的孩子。”
这是最近一个安徽的“穷孩子”留下的险些成为遗书的文字。
我首先祝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精神上和经济上越来越富有,并能踏实能干。
很多人觉得这个未满17岁的打工子弟家的孩子,最贫瘠的还不是经济,还是精神,我基本同意。面对贫瘠的精神,我个人是最反对给灌输精神和心灵鸡汤的,但是我总觉得这孩子“太小”,写的东西有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那么如果我有能力,或者你有能力把孩子大脑里面的一些基本的逻辑搞清楚和捋顺,就斗胆为自己开脱一下,我们只是帮助这个孩子,孩子们理解一下,不是灌输鸡汤,这样我也心安一点。
那么,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穷人吧。
什么才算是穷,什么才算是富,二者是相对而生的。
第一,静态来讲,我现在有100元,你有101元,那么此时,你比我富,我比你穷,也就是说,此时此刻,我如果谈我是穷人的话,我默认的前提是跟此时此刻的你来对比,否则的话,逻辑上不成立。也就是说,这个孩子,在讨论穷人的时候,其实已经自己在长时间默认了自己比某某些人手持的人民币少,按照这个对比的概念,他在某些人看来和自己看来比较穷。
第二,动态来讲, 今天我有100元,你有101元,明天我有99%的几率有105元,而你则100%的几率还是101元,那么此时,你就不能说我比你穷,按照动态发展来说,我明天很大的几率变的比你富有,如果你能够接受这种有点心灵鸡汤式的动态对比的话,那么,这个孩子说自己这辈子是穷人,如果一辈子按照75岁来算的话,他主观地认为未来的75-17=58年里面,他都会比自己所认识到的所有人手持的财富少。
进行了以上的简单假设和定义。问题就来了,对于第一个静态穷,该孩子的情况是比较特殊的,因为其父母的收入——按照网曝(参考意义不大),“普通家庭,既不富裕也不贫困”,这是一个非常扯淡的报道,因为我们首先不知道什么定义为普通家庭,既不富裕也不贫困的状态压根在逻辑上不存在,因为根据对比的定义,要么富,要么穷,你要选择对比的对象。所以说,孩子当时的经济状况,直接被决定于父母对其的人民币给予。按照网曝,每次父母给予其200元的情况下,(请注意,是每次给予200元,我们不知道给予的频率是多少,如果是平均每个月一次,或者平均半个月一次,半个月一次跑一趟银行有点不合常理吧,那么我们考虑每个月一次),接下来考虑安徽省六安市农村和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87元,比上年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395.3元,增长9.9%;2014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10元,比上年增长9.1%;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006.3元,增长5.6%,其中食品支出4870.6元,增长5.3%,衣着支出下降2.3%,交通与通讯支出增长2.9%,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7.7%;这个孩子的生活消费支出无论是性对于农村还是城市来说,都非常非常的低,如果我们把是平均支出一半的人群定义为穷人的话,这个孩子比我们定义的穷人还要穷至少一倍——穷穷人,如果我们相信数据,把孩子破格提拔为穷人,且让你在城市生活并能且只能有食品支出的话,那么其每个月应该得到的人民币大约为400元左右。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那里不对劲儿?对,就是不对劲,这个当时孩子穷不穷,穷,为啥穷,因为跟周围的人比自己每个月200元的生活费太太太太太少了,远远达不到一个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所必须的食品消费的支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产生穷的概念,无可厚非,但是这种穷确实一种被动的,是其父母主观上给孩子添加了你是穷穷人的对比,并让孩子无条件被动的接受了。在这种被动穷的情况下,孩子产生负面的情绪是自然而然的,我个人认为,原本不穷,被迫变穷是一种潜在的虐待,按照虐待孩子的说法,这个社会首先应该去声讨孩子的直接监护人,之后再来疏导17岁孩子受到的心灵的创伤和身体的煎熬。
那么, 我们再来说一下动态穷。假设孩子在每个月200元生活费的情况下生活了1年多,他发现,这么长的时间,自己一直都比周围的人穷,且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加,对物质的需求逐渐变多,却看不到生活费增加以及自己家庭变富有的希望,因为他对家庭是否富有的判断按常理应该从自己得到的生活费来判断,那么如此以来,他觉得未来很久很久一段时间,自己的家庭是不可能富有了,自己家就是穷人家,父母也一直是穷人,自己一直是穷人家的孩子。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儿?对,就是不对劲,首先,孩子对自己家庭是否富有带有非常错误的判断,按照其父母的说法,他们家经济状况一般,既不富裕也不贫困,那么孩子对目前家境的判断失误,导致了其自己对未来家境变富有的可能性也判断为极其小,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误判的原因是父母对孩子从来没有提过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我不知道中国的家长在孩子17岁的时候要不要让孩子彻底了解家境状况,如果答案是要,那么孩子的父母在该方面的教育出现了严重的错误。第二,对未来富有无望的判断,这大部分是孩子自身的问题,是其对未来生活没有认真思考,没有对未来的职业,未来努力方向和如何提高经济状况等等问题有比较细致的考虑,应该说是自己生活观培养方面的欠缺。如果孩子知道,即便是不读大学,不是富二代,不是官二代,不中彩票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付出自己血汗来得到平均的生活水平——且绝不是穷人的话,那么就完全没必要说出下辈子不做穷人家的孩子这句话,因为这辈子就可以通过血汗来换取平均的生活水平,自己可以把自己从已经误判的穷人家脱离出来,成为普通但绝不是穷人。
说了这么多,我个人认为,孩子内心的世界里,第一,逻辑上,对穷和穷人家存在严重的误判,不知道怎么定义穷人,如何定义穷人家,到底多富才是富,他欠缺的是这些低俗价值观最低级的部分,即逻辑上能够理清的东西;第二,情感上(不知道怎么归类),孩子对这辈子的理解太短暂,对自己未来努力和普通人的生活方式缺乏最基本的理解,觉得打工赚钱的人家可能都是穷人,这样的家庭都是穷人家,类似的这些价值观较高级的部分,17岁的孩子应该习得,如果作为异地孩子的他不能够从父母里面那里习得,那么应该从老师那里习得,如果在学校里不能直接习得,那么也理应由我们每个人组成的社会——这个学校来传递给孩子普通人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个比较低级的价值取向,如果我们的社会做不到这些,那么,你敢说这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么???说社会不正常是危言耸听,大家笑笑作罢。
那么,最后,看看我们的媒体吧。
你们每天绑架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让我们或者爱国,或者努力奋斗,或者赶紧出诺奖,或者资助贫穷,或者唾弃暴富,或者遵纪守法,每天把普通人在你们定义的混乱的价值曲线上翻来覆去,却没有凭良心,从逻辑出发,把祖国未来的花朵对普通人生活方式这种最低级的价值理解理清,让他们在17岁接近成人的时候来尝试着独立思考一下,来熏陶他们认清什么是贫穷,什么是富有,什么是值得,什么是普通人,你们是这个社会价值取向的窗口和直接输出端口,你们给孩子们输出了那些令人混乱的价值,反过来再把孩子拿出来控诉一遍,这样做,仅仅为了你们可以博得眼球,赚足点击么。你们这些媒体为了赚钱不择手段,还要搭上中国千万普通家庭的留守儿童,异地少年为了追逐富有而活下去的这个严重扭曲的,且从来属于优秀民族的价值观么?你们才是毁掉中国未来希望的最直接的外部凶手,没有之一。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想把它变得更好,走出第一步的不是我们普通人,而是广大媒体,在没有完全自由情况下的中国媒体,完全有能力去通过自己的方式告诉普通人,原本不是穷人家的孩子:什么是穷人家,什么是一辈子,如果你高尚一点,有点节操,就尝试着告诉他们,除了读清华北大之外,还有很多通过自己的血汗努力过上普通人生活的手段,而不是一上来就TM猛灌鸡汤,让孩子们非清华北大,非年薪100万,非马云(抱歉了),阿里巴巴不做。如果你们连最基本都不去做,那么在我眼里,是这个社会最肮脏的部分之一。我个人认为,中国的价值观塑造问题,最严重最肮脏的部分在于为了赚钱不顾一切的且天天哭着喊着说自己没自由,没独立话语权的媒体。让你宣传个普通的,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价值取向,你都做不到,真不知道允许你们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最后告诉那个孩子,和中国几百万,甚至更多的其他孩子比,你真的不算穷,你家也绝对不是穷人家,你对一辈子的理解太浅显,你明天不读书,出去打工认真学东西,或许几年之后,你就过上了大口吃肉,整碗喝酒的“富人”生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