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pengj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pengju attosecond pulse generation and application; ultrafast excited-state dynamics in liquid; time-resolved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elec ...

博文

读“讨论寒门子弟上重点大学的几率没有多少现实意义”后感 精选

已有 7080 次阅读 2012-4-24 21:4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生, 价值, 重点大学, 今天

首先,我们尽力弄清楚什么是现实意义?

一些人认为,现实意义是这样的:通过对现象的客观描绘,反映出其内在本质,并从中找寻出对今天的社会、人生有参考价值的规律。

这样以来,文章的题目传达的信息就是:

讨论这个问题通过对几率大小现象的谈论。

1,不能够反映出该现象的内在本质;

2,即便是反映出了本质,也不能够从本质中找出对今天社会,人生有参考价值的指导规律;

也就是说,发现问题(谈论过程),不能很好地分析问题,或者能够很好地分析问题,却不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这个答案为什么是显而易见的呢?论证如下:

曹:在商品经济时代,人们都讲究投入产出比,我虽然对于教育经济学之类不很了解,相信这也是个颇富争议的学科,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的教育是一项智力投资。

大侠这里想提醒大家的是,无论是国家还是家庭,都应该考虑一个投入产出比,就是尽量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高的产出。

这里的投入,有两部分,一,国家对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请注意,是设施建设,和机会无关;

二,家庭对子女上大学的金钱,精力等的付出,主要包括额外培训,陪读,课外书,周末参观博物馆等等。

曹:不过我们知道,国家对农村的教育投入主要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所以指望国家花大力气给农村孩子创造上国内一流大学的机会恐怕是老百姓的一厢情愿。

大侠想说国家其实还是对农村的教育下了很大功夫的,虽然目的是为了扫除文盲,但也是每年都在加大投入力度。据悉,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达到299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7.4%[1],通俗地讲,就相当于,2007年,我们在农村办了一次奥运会。

办奥运会要拿金牌,而我们义务教育投入的目的,或者说国家想得到产出是什么呢?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产出应该是扫除文盲,仅此而已了。

因此,对接收了免费义务教育的所有人来说,读高中,上大学,不是国家份内的事情,这事儿您得自己操心,自己多投入,能产出不能产出国家不是很关心,所以就有了一厢情愿这一说。

曹:城市百姓每年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需要花费多少?国家能补上城市家庭投入与农村家庭投入的差额吗?即使可以补上这个差额,农村的软硬件教育资源跟得上城市吗?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明摆着的。

这是三个问题,曹大侠疏忽了。

答案,曹大侠已经说了,明摆着。

第一个问题,答案显然不明摆。据有关研究表明,城市家庭的教育投入是过负担过重,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过高的[2]。曹大侠想告诉大家的是,普遍来说,城市百姓投入的钱是多于农村百姓的,至于所占的消费比例,以及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大侠也疏忽了。

于是,引出了第二个问题。

既然城市的投入多,国家为什么不把多出来的钱给农村百姓补出来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明摆,那就是,补出来;

于是,引出了第三个问题。

补出来之后,农村的教育资源比得上城市么?

答案也是很明摆,显然比不上,于是,可以反驳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既然比不上干嘛还要补出来,干脆别补了,补了也白补。

没有农村、城市的教育投入占消费支出比例的对比,没有农村、城市的平均教育投入水平的对比,没有农村、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对比,没有农村、城市的平均教育消费水平的对比,曹大侠提出三个问题,并让我们自己给出答案,说服力不强啊。

至此,我们不能从ab中找到明显的逻辑关联。a主要谈论的是投入和产出。b主要是说城市投入多,资源丰富,农村投入少,资源匮乏,不能补差价。按照常理,城市多投入就应该多产出,但是还是要有个比率,绝对投入和绝对产出量没有意义,要看效率。那么农村少投入,肯定是少产出了,投入产出比又是多少呢?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为了扫盲这个目的,不是文盲也是产出的话,那家伙,农村比率相当地高啊。国家本来就没打算为了农村孩子产出成重点大学生来进行投入的嘛。

城市就不一样了,城市资源丰富,即便是国家也没有保证城市孩子成长为重点大学生,但是他们占有了丰厚的资源,在家庭加大投入的情况下,不自觉地,自然而然地就产出为了重点大学生。

从这一点来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村孩子点儿背,谁让你生在农村呢,你要是生在城市,你就可以占有更多地资源了,只要爹妈下血本,就能硬把你推上去,就有成为重点大学生的希望啊。

 

还得继续。。。

 

曹:假如我们分层次招生,重点大学将农村与城市分开,按照一定的比例招生,这样做就公平吗?重点大学愿意这么做吗?如果国家强行推行农村与城市的招生比例,将会带来新的问题,重点大学是面向全国招生的,如何界定城市与农村?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发达地区的农家孩子差不多占据了进重点大学的农村子弟中的绝对多数,而发达地区的农村教育水平以及老百姓的教育投入几乎不弱于城市百姓,这对城市百姓子弟公平吗?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点儿背的结论,曹大侠也注意到了,得出这样的结论太不科学了,不能这样妄下结论。于是,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假设,在这个假设的前提下,以上结论不攻自破。

区别招生。真是好主意,点儿不背了。但是这肯定就不公平了啊,因为城市家庭投入多,既然我们投入那么多,为啥我们的重点大学产出还不应该比投入少的农村多呢?答案是明摆的,不能这么做。这样做不公平,不这样做就是点背儿的结论,逻辑就这么简单又复杂。

至于第二个问题,重点大学愿意不愿意,我们不得而知,只要交得起学费,我感觉还是愿意的。

第三个问题,还是第一个问题的延伸。就是那样做了,有操作困难—不好界定农村和城市。也就是说,现在有农村户口的,家庭收入大相径庭,有的甚至比城市的收入还高呢,他们会很快把农村的名额用光。那些穷孩子,照样上不了重点大学。这样以来,那些相对比较穷的城市孩子就也悲催了,连富农民的孩子都比不上,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这下可好,点儿背了吧,谁让你不生在“华西村”啊,该!请注意,我们已经按比例区别对待了,应该是城市和城市比较,农村和农村比较了,不存在城市和农村比较的意义了。逻辑小错误。

说来说去,由于操作困难,还是不能按照比例来分配。否则会有新的不公平。我们干脆就别为了公平而引入新的不公平吧。这样谈论半天,没找到有指导意义的规律,也就没啥现实意义。

这一大段,曹大侠从投入产出入手,到农村城市投入差距,再到按比例录取的不可操作性。从三方面论述现实意义不大的命题,可谓是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逻辑思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即便是得出了类似点儿背的不成熟,不本质结论这个瑕疵,也不失为逻辑论证的典范啊!赞!!!

曹:在寒门子弟的教育问题上,我们有种认识上的误区。教育应该对全体百姓是公平的,如果以一种不公平代替另一种不公平,社会同样不可能和谐发展。

这句话承上启下。承上,是我们之前谈论的东西是基于一个公平的前提的,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前提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但是,即便是前提不公平,我们也不能为了公平而引入一种新的不公平,否则社会不会和谐发展。曹大侠提出和谐这一词,可谓是用心良苦啊,和谐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上不上重点大学无所谓,关键是要吃饱饭先,不文盲先啊。

曹:可以想象,假如真的将城市农村按比例分割招生,聪明的中国人必将走从城市到农村再走向城市的道路,这是不需要实验就可以预见的现象,所以分比例招生未见得现实可行。

这里继续谈论操作的困难,说的是大实话。没有一个良好的监督机制,一切公平的初衷最终成为投机家滋生的温床。国内的发展就是这样,在没有一个良好信用体系建立的前提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没有带动后福,社会分级痛苦异常。还是不能分割招生,还有新的不公平存在,不正当手段引入。

曹:的确,农村子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失去了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如果不给他们上重点大学的机会,那么他们将失去享受大学优质教育的机会。这是残酷的现实,没有根本的解决办法,再多的呼吁与抗议都无济于事。

至此,大侠已经给大家说明白了,这个残酷的事实,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尤其是用一种不公平来取代另一种不公平,不易操作,不能操作,只能接受。

所以,怨天尤人是徒劳的,生在农村就认命,生在不如华西村的城市也认命,这年头,文盲还有那么多呢。。。

曹:或许有人会大骂:“敢情你成了城市一族,忘了本站着说话不腰疼了。”你骂错人了,第一,我的本科院校不是当时的重点大学,第二,我讲的不是自己在城市与农村招生问题上的个人态度,而是客观的分析。

骂曹大侠的人不多,骂人的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大侠从农村出来,深有体会,绝对是对现实的客观分析,骂人的哪一个不是想成为城市人,完了再来客观分析这种现象的啊。

只是,那时候,由于一段蹉跎岁月,知识分子断层,一大批农村有思想,有抱负的孩子客观地得到了本不该有的机会。这个事实,偶认为,60后的一大批农村孩子不应该否认吧。

现如今,没有那种“好事儿”了,事实是农村孩子要翻身太难了,机会太少了,异常地少。因此,以前本应该站在说话不腰疼的人,现在坐着了,坐着了就应该知道自己为啥坐着了,坐着了为站着的人说句话,说句公道话,不丢人。

曹:凭心而论,身为城市家长不容易,为了孩子的培养需要花费多少财力物力与精力是农村家长无法想象的。试问农村的家长,你每天用多少时间陪你的孩子做作业?你每年有多少财力用于你孩子的教育?你送你的孩子参加过多少补习班?你知道城里的家长们在上述问题上耗去了多少?

这一连串的问题问出来,农村家长直接懵了。俺初中刚毕业,一个人一年的收入才7000元[3],咋投入孩子读高中,补习班,特长班,连网购火车票都不会,咋陪孩子做作业啊。

这一串问题不高级。因为前提是不公平的,要是农村和城市的家长有共同的收入,教育经历,共同的外部环境,可以对比,这样不公平地对比,没有现实意义!

曹:我觉得与其讨论寒门子弟上重点大学的比例问题还不如讨论寒门子弟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这个问题远比能不能上重点大学更重要,也更现实!

大侠最后的呼吁可谓是感人至深。
别谈论上不上重点大学了,讨论一下初中毕业之后怎么办吧,是去北京的工地砌砖还是去上海的工地铺地板,反正从小干活,力气大,而且初中学历,在北京上海这种竞争激烈的工地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是重中之重!这是现实!

对一个没有机会受到高等教育的人,谈论激烈竞争环境以及适合自己的位置,这种逻辑不太合理。

现实一点,就是谈论一下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而这个问题从来就不是问题,这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最大资源—大量的少知识少文化的廉价劳动力。中国靠这些人迅速积累了社会财富,靠人口红利,中国把制造业玩到了极致,靠这些人发了家。他们没有什么就业不就业的问题,以前是发不发工资的问题,现在是用工荒和人口红利消失的问题,以及人口素质提高的问题。对于他们不存在激烈竞争,只要能给一个合理的工钱就是适合的岗位。
总的来说,大侠真的反映了一个现实,在这个不公平的现实面前,我们该做的,能做的就是解决温饱问题,然后再谈受高等教育的问题。不要跟以前学,以前虽然大家都吃不饱,也谈论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问题。但那是以前,现在不一样,现在不能这么干,现在是吃不饱问题和文盲问题最重要,高等教育的不公平问题要等到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在不引入新的不公平的前提下再来谈,你们需要慢慢适应现实,静静地等。

 

 

感谢百度图片!
参考资料:
[1],http://www.edu.cn/fa_bu_hui_xin_xi_906/20081028/t20081028_335668.shtml;
[2],王远伟,朱苏飞。《教育与经济》,2009年第四期;
[3],http://www.cnstock.com/index/gdxw/201201/1805379.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2266-563200.html

上一篇:电子分子碰撞电离计算的看过来
下一篇:读“农村孩子能否上重点大学不是教育是否公平的根本问题”后感
收藏 IP: 210.77.73.*| 热度|

29 杨月琴 武京治 曹广福 刘立 陈永金 喻海良 张骥 许再福 唐常杰 王丽 于锋 刘占宇 李阳 金小伟 肖重发 靳宗振 李孔斋 李宇斌 孔晓飞 刘进平 汶伟强 王春艳 chemphile yxh3161 wormbreeder GuaNan yunmu flyear zhanghuat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2: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