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jie6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jie61

博文

我国师范教育模式发展改革的困惑与刍议

已有 4307 次阅读 2015-12-17 17:1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上海, style, center, 师范大学, super

我国师范教育模式发展改革的困惑与刍议

冯杰*

(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本世纪初,在大规模的高校合并之后,总体上各省、市级师范大学的办学地位得到了加强,人才培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却带来了五方面巨大的后遗症,其一,具备小学师资的最佳培养模式的中等师范学校被撤并或升格为本科院校,幼儿园和小学师资的培养失去了源地;其二,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严重弱化了中学师资培养的办学目标;其三,中、小学师资在职提高最有成效的基地——各级教育学院被撤并或转型,完全取消了中、小学教师常规的在职的培训和提高,取而代之是名不副实教研活动;其四,大规模的扩招,使得师范生源的质量明显下降;其五,泛教育学化,导致学科教育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模糊。实事求是地分析以上诸问题,积极有效地探索、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师范教育模式。

关键词:师范教育模式;中小学师资;中师;高等师范院校;

 

引言

清末状元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海门人)在创办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后,向世界发出豪迈宣言:“夫中国之有师范学校自光绪二十八年始;民间之自立师范学校自通州始”(通州:今江苏南通市)。张謇发愤实业、回馈国民文化教育,首开免费师范教育,扩展师范学校的类型,相继办起了多类型的师范学校:有男师和女师;普通师范、专科师范和特种师范;幼师、中师、高师等。首开师范学校办附属学校,为师范生提供实习基地的师范教育模式。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师范教育。1951年,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确定:每一大行政区至少建立一所健全的师范学院,现有大学中的师范学院或教育学院以独立设置为原则。在1952年全国范围内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高等师范教育在总体上得到了加强,比如,辅仁大学并入北师大,北大教育系和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教研室与北师大教育系合并,北师大不少系科被调出单独设院,如音乐系成为中国音乐学院的基础,体育系成为中央体育学院的前身,美工系扩建为艺术师范学校,英语专业归并入北大,还有不少著名的教师被调到中科院及其他高等院校,其后,全国重要的地区和地级市都创办了以专科学历为主二级师范院校。

“文革”十年,我国师范教育领域遭受严重破坏和损失。特别是大部分二级师范院校被迫停办或搬迁。其后,为解决文革后期的教师荒,陆续开办一些短期缩成的“师训班”。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确定了科教兴国和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国策。一方面,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为中学培养了大量急需的合格师资,另一方面,大部分省、市级师范学院扩大为师范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校中试办师范学院。” 

本世纪初,我国的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和重组。从某种意义上,其首先是我国的迅速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也是对建国初期仿照苏联教育模式进行的我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的一次“拨乱反正”。从文理分家的苏联专才教育模式,突然转入英美精英教育模式,再到后来大规模扩招的通才教育,其最大的困惑是没有处理好专才、通才和精英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混淆了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的区别。就师范院校来说,一方面,各省、市级师范大学抓住了机遇(比如,学科整合、开办新专业、设立新学院等),其办学地位得到了加强。另一方面,中等师范学校和各级教育学院的撤并或升格后,大一统的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办学模式,忽视了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基础教育阶段性的教育规律;有部分师范大学尝试设立专门的教师教育学院来培养中学各学科教师,这种在师范院校内部的进行独立剥离师范教育的做法是师范院校办学目标的错位,是目前我国师范院校综合化后废弃、限制和弱化师范教育资源的极端表现,是师范院校高等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2011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这样,高等师范院校和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

一、我国师范教育模式的发展改革成果

(一)小学师资培养的最佳模式——中师

提起“中师”,老一辈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对中等师范教育的成果无不欣喜万分,对目前中等师范教育的消亡,无不扼腕叹息。上世纪末,国家提出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过渡,其出发点是要提升中小学师资的学历层次问题。但是,小学师资的学历问题与基础教育阶段性特点是两个本质不同的问题。这种“撤并或升格”“中师”思维简单化和行政化做法符合基础教育阶段性的教育规律。另外,一些学者居然认为:“中等师范只是农村教师的培养问题。这显然是完全不了解中等师范教育的体制、内涵、特点、办学历史和办学目标的庙堂之言

我国的中等师范学校简称中师,是培养小学师资的中等专业学校。其学制有三年制和四年制两种,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社会青年。中等师范学校一般设置下列课程:政治、语文及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数学及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物理、化学、生物、小学自然常识及其教材教法、外语、地理、历史、心理学、教育学、体育、音乐、美术、教育实习,其基本职业素养还包括琴棋书画。民族师范学校还有民族语文。中等师范学校的教育对于全日制学生,是培养学生掌握小学各科教学的学科知识、小学教学的各项技能以及小学管理的独立工作能力,是一种特殊的通识的职业技能培养。同时,中等师范学校还根据需要和可能承担培训在职小学教师的任务。比如,就小学阶段教育规律来看,小学教师的具体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高思想素养、宽厚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综合素质,能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小学师资。其综合素质概括为一个核心、两种水平、六种能力、十二项基本功。即:以师德为核心开展教育,努力使学生达到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具备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活动指导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学习发展能力,和讲、写、算、创、教、用、作、弹、唱、跳、画、练十二项基本功。因此,小学师资培养的最佳模式只能是原来中师的办学模式。

(二)中学师资培养的成功模式——高等师范院校

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可以划分为教育部直属院校、省级师范大学和地方二级学院三个层次。省市级师范大学基本上是以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高等学校,其不仅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培养了70%以上的中学骨干教师和基础教育管理人才,也培养了一批数量可观的高质量的各学科研究学者和实用研究人才与此同时,数量可观的地方二级师范学院,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培养几乎全部的中学教师和基础教育管理人才。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学科门类齐备,其基础性和理论性与综合性大学基本相同,文理兼备、教学科研并举,中心任务是人才培养。近二十年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趋势是文理工商综合化,在原来各学科的基础上,增加了诸如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教育技术学以及大量的应用工程学科。就学科建设的侠义来看,师范大学的以上各学科又不同于综合性大学的同名学科,主要体现在其专业应用层次上。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办学历史较长,人文底蕴丰厚,教育科学为主导,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而且具有各自的校园传统文化。教育部在其直属五所师范大学实行免费师范生制度,使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中学师资的成功模式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但是,由于我国一向缺失对师范生准入门槛的顶层设计,加之部属师范大学的非师范专业的冲击,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免费师范生的教学质量是不尽人意的。

(三)中、小学师资在职提高的有效模式——各级教育学院

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最初的十年间,省市级教育学院在基础设施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基本上达到了对应于中学各学科师资的在职培训和提高的本科专业的办学目标,承担了几乎全部的中学各学科教师专科升本科的学历补偿教育任务,对国家的基础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到上世纪末,各级教育学院主要承担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学历后继续教育以及中学各学科师资的在职培训和提高。这是因为知识的退化与遗忘有关;职业素养的退化与知识和信息的更新有关;专业惯性或惰性与职业要求有关。教育学院的主要功能就是解决以上“三个有关”的常规性的有效途径。

(四)中、小学师资学术水平的新台阶——教育硕士

教育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在部属师范大学首度以广大在职中学教师为招收对象的在职教育硕士,其培养目标明确,为培养学科的卓越教师和学科教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为了解决渴望在学历、学术水平上台阶而终生致力于中学教育事业的教师提供康庄大道,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但是,其培养环节和教学质量也存在一定问题)。目前,我国学科课程论研究生培养模式总结起来有四类:在职教育硕士、全日制教育硕士、3+3模式或4+2模式和全日制教育学硕士。前三类是专业学位,后一类是传统的学术型教育学硕士学位。

三、我国师范教育模式改革的困惑

(一)中等师范学校的撤并或升格

中等师范学校撤并或升格后,带来的第一个困惑是:小学教师的培养由师范大学在其教育学院开设幼教和小教本科专业来取代,其培养的任务是幼教和小教,但是其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却是中教。比如,目前部分师范大学幼教和小教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的主要课程:人类与社会、人类与自然、汉语通论、写作、儿童文学、大学数学、概率统计、初等教育学、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小学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与教学等其中,没有“物理、化学、生物、外语、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术”这些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综合素养的课程,而这些课程在原来的“中师”教育中,都是必修课程。这样培养出来是几乎近似于“科盲”的具有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国外,比如美国大学的师范教育的小教本科专业一般开设38学分学科专业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的问题是:以上专业的毕业生数量非常之少,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小学师资的需求。所需大量的小学教师还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各学科的本科毕业生,直接导致小学教育的学科化。小学教育的学科化是对儿童内秉童真特质的严重伤害,是对小学通识教育规律严重背离,是对素质教育的严重偏离,也是目前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直接的和基本的因素。我们应当明确:不能仅仅把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完全归咎于升学考试的原因,无论何时,考试选拔都是公平竞争的基本社会原则。

(二)各级教育学院的撤并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中学各学科师资的在职培训任务以及学历补偿教育任务的减少和培训目标的弱化,一些教育学院的办学定位出现了混乱,比如,大量举办全日制成人教育,招收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其办学规模逐年扩大。但是,由于本世纪初师范大学和二级师范学院的迅速发展以及大学的扩招,教育学院原来的办学功能和优势逐渐退化,目前,省一级教育学院基本上已经转型、撤并和升格。部分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保留的教育学院,其常规运行也只是教学研讨会、教学交流会、教学观摩和比赛、新教师岗前培训活动等非正规的临时性教研活动,完全不是既定目标的在职提高形式的继续教育模式。

部分中小教师的继续教育,一方面,教育硕士不能取代中小学教师常规培训在职提高的任。首先,从教育目标上看,教育硕士教育是精英教育,培养的是学科的卓越教师和学科教学研究的教研带头人;其次,教育硕士的数量有限,其招生数量受到国家计划的严格控制;最后,培养成本较高。教育硕士的学籍资格要通过教育部的全国统一考试才能取得,其学位论文要通过选题论证、实证研究、导师指导、严格评审和答辩。所以,虽然教育硕士确实是培养中学骨干教师的有效途径,但不是大部分中学教师都能够实现的常规性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形形色色伪学术活动充斥着目前的基础教育领域:什么“名师工作室”、“首席教师”以及“卓越名师”,等等,因此,各级教育学院的撤并的困惑是如何实现中小学教师常规培训在职提高? 

(三)高等师范院校的综合化

我国师范院校对自身综合化进程的推进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些非师范专业的创办。一些学者通过对全国153所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设置情况的调查表明:目前,师范院校大都创办了一批“非师范专业”,许多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数超过了师范专业数。高等师范有限的教学资源被非师范专业占去学校办学目标的重心自然偏离师范教育,必然弱化师范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必然严重影响中学教师的培养质量

(四)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源质量的下降

大学的扩招、基础教育课程全面改革的实施以及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价体系,给师范大学的学科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2003年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语文、外语和数学作为整体必修模块,其它学科作为3+X模式进行分科后的选修模块。我国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以及自然科学各科学被准边缘化的烦躁现象,严重背离了基础教育提高其综合的科学素养的基本宗旨。此不当举措已经对我国的人才培养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所以,近年来师范生源质量的下降不仅仅是扩招问题(全面的扩招混淆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中学教师的培养是严格高等教育,不是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的影响,而是高中新课程体系的严重先天不足(学生严重偏科)造成的后遗症之一。

(五)高等师范院校附中附小实习基地功能的缺失以及实践时间问题

目前在我国,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很多附中附小以名校办名校的模式进行建设,以行政化管理取代其职能化的义务,没有承担师范生实习的责任。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全面改革,除了语、数、英三科之外的科目被严重弱化,无论是附小附中还是实习基地都无法容纳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实习生的实际数量。

另一方面,片面强调实践环节作用,非理性地扩大实践时间,这是典型的急功近利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我们都知道,有限和宝贵的在校学习时间主要须用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终身学习方法的获得上面,学校教育是体现教育的传承功能、间接(知识)功能和高效功能最为宝贵的时空。而技能性的教学经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取得的,即便是18周或更长的实习,实习生的教学经验累积和体会也是有限的。道理很简单,比如,我们不会认为只有一到二年教龄的教师会成为经验丰富的卓越教师,因此,牺牲如此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去幻想需要长期感悟和体验才可以得到的实践技能是多么的可惜和可笑!

(六)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迷失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不言而喻,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是我国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提高的标志。

但是,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其生源质量也明显下降,我国学科教学研究的四类硕士的培养目标的界限逐渐模糊和趋同——中学教师。很难达到卓越教师和学科教学研究的教研带头人的培养目标,甚至达不到优秀本科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比如,以缩短学员在校学习时间为代价的3+3模式或4+2模式,其培养目标就不那么明确,这么短的学习时间,能够培养目标出学科的卓越教师和具有初步学科教学研究的学术骨干吗?本科少一年、研究生阶段也等效少一年的培养模式是否是因为国家缺乏人才而急需速成培养呢?这就是这种模式为什么在泛教育学主导的师范院校里基本上是自动的寿终正寝的原因。

四、商榷与建议

(一)需要探索和迫切解决符合小学教育规律的小学教师培养问题

众所周知,国外小学教师的来源多元化,比如,美国教师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第一是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第二是普通大学,有志从事教育的学生从第三学年开始必须选修教育、教学类的课程,如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并经实习、考核合格;第三条渠道是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大学也没有选修教育课程者,经师范院校(教育学院)培训并考核合格;第四是已获得博士学位的。在英国,有多样化教师职业培训机构,而且具有专业水准。

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模式一般就是“师范学校的产品”,那么,中等师范学校的撤并或升格后,我国目前尚缺乏多元化的培训机构及其专业水准监管机构,如何解决符合小学教育规律的小学教师,的确是一个尚需探索和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其一,如前所述,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开设幼教和小教本科专业,其培养的是不具备小学教育目标要求(需要具有基本的较全面的科学素养)的小学教师。其二,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科化的办学模式(单科学科化)培养的是学科化的中学各科的学科教师,完全不可能培养符合小学教育规律小学教师。目前,我泱泱教育和人口之大国,居然连正规(或规范)小学师资源地尚缺或一种处于师范大学的教育学院的“代办”模式。因此,恢复独立的中等师范学校办学模式不是不能考虑的选项。好的东西就应当发扬光大,实事求是地评估我国的中等师范学校办学模式的利弊得失才是科学的态度。国家应当制定真正符合小学教育规律的小学教师培养标准,无论独立的中等师范学校还是高等师范院校设立的中等师范学院,都应当严格执行之。

(二)建立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和提高的常态化机制

高等师范院校丰厚的教育资源完全可以承担中小学教师常规培训在职提高任务。

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比较热衷于开展教学教研的比赛活动,其作用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的确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却忽视了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再提高;比较热衷于开展各项教研评奖,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学科理论知识的退化和新信息量的摄取不足而导致教师本身职业素养的下降。须知,教师职业实践活动的主导,其实践技能提高的同时,其理论知识在迅速的退化,所以,应当建立中小学教师常规培训在职提高的常态化机制。

与此同时,应当大力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教师报考栽植教育硕士,特别是对农村和边远乡镇中学教师,应当给予优惠政策。

(三)巩固高等师范院校的中学教师培养的主体地位

我国一些师范院校在一段时间的办学目标迷茫之后,逐步厘清了办学思路,认清自身学校的师范教育办学优势,其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招生、培养目标、教学质量和教育科学研究等各方面正在恢复和加强教师教育。

师者,解惑、传道、授业也。那种认为师范教育“通才”教育的观点是违背教师教育规律和教师职业素养标准的。教师就是“专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科化加专业化的师范教育是名副其实的“专才”教育;国外以及我国已经实行教师资格论证和目前逐步实施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就是甄别专才教师基本方法和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文化教育快速发展对高质素教师的要求,作为教师教育主阵地的高等师范院校必须提高其招生门槛。笔者认为其第一个门槛就是增加面试:语言朗读表达、三笔字、个人形象以及品性气质修养等。

(四)科学合理地规划师范教育的实习环节

师范生实践环节的根本目标是让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是师范生首次熟悉和了解中学物理教学的基本途径之一。通过教育实习的课堂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以及教育调查研究,使师范生接触中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初步了解中学教学工作的特点,增强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缩短毕业后到校任教的适应期。从这个意义分析看,应当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师范生实践环节(研习、见习、实训、实习),合理设定和安排实践时间,18周或更长的实习时间显然是不符合大学教育规律的。理由很简单,在校时间既宝贵又短暂,应当提供学生学习最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获得职业技能的方法,而不是职业技能的锻炼。因此,教育实习的基本实习时为6-8周是适当的,在专业课和教育研习和学科教学实训的基础上,进入实习学校:1.5周的见习、4.5周的课堂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实习(同步进行)和1周左右的总结,构成一个完整实践学习环节。

(五)明确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如果我们承认研究生教育是精英高等教育的话,那么,研究生的扩招显然违背了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律,混淆了精英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降低精英高等教育的标准。因此,其研究生扩招的规模应当符合其内在发展的必然需求。如上所述,如果我们不认为基础教育及其研究领域出现了人才荒的话,那么3+3模式或4+2模式显然是不必要的,建议取消之。

另外一个非常匪夷所思的问题是:课程论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科目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应当商榷的问题。我们无需用学科本位论或教育本位论进行无谓的争论。其一,入学考试的内容是导向。目前,课程论研究生入学考试不考具体学科,只考政治、英语和教育基础综合,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报考(即,按照目前教育部的规定,文科学科的学生完全可以报考理科学科的课程论专业),设想没有专业背景的学者,能够进行该专业的教育研究或该专业的教学吗?其二,直接影响生源的质素。因为入学考试不考具体学科,学生完全可以不在自己的专业课程上花功夫,导致学生的学科专业素养达不到研究生的基本要求;其三,因为学生的缺乏应有的学科理论造诣,其学科教育研究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能够达成学科的卓越教师、学科教学研究的学术骨干、学科教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和基础教育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建议增加课程论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的学科科目。

五、结语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科技和文化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师范教育和人才培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目前,我国幼儿园、小学师资培养之“代办”模式,泛教育学主导误国啊!在探索和改革培养符合基础教育各阶段教育规律的中小学师资、中小学教师的在职提高方式以及课程论研究生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确带来了或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师范教育模式的改革需要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教育思想和成功经验。以上讨论之诸问题,应当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在改革进程中逐步完善我国的师范教育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7-9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0

[6]吴国珍为农村教师持续成长 发育城乡统筹教师共同体J),教师教育研究20131

[7]瞿葆奎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冯杰,物理新课程实践中的教师角色(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

 

Perplexed and counseled for development and reformation of the teachers training modes in our country

FENG Jie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Rd, Shanghai200234

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entury, there is an amalgamated action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The great achievements are reached in way of running school statu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in some normal universities. However, there are four very seriously residuals, one, secondary normal schools which would be provided with  the optimum foster mode to cultivate the teachers of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were completely canceled or promoted to the collegestwo, the normal teach objective was cut down seriously because of synthesized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ree, educational colleges at different levels were completely canceled or transformed, and there is no routine train for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fourthe origin of expand enroll new students and graduate studentsthere was a marked drop obviously in quality level of our student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It is time for us to seek truth from facts for the problems of the teacher education pattern in our country.

keywordteacher education pattern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

secondary normal schools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通讯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  冯杰  200234

电子邮箱:fengjie@shnu.edu.cn021-64324766O);手机:1500213139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56592-944071.html

上一篇:也谈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及其区别-
下一篇:刍议当前我国大学教师的教学自主权
收藏 IP: 58.32.251.*| 热度|

2 姬扬 李轻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