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Ha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博文

说说足球与科研 精选

已有 10522 次阅读 2018-7-5 12:37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说说足球与科研

鲍海飞 2018-7-5

 又逢四年一届的2018年俄罗斯足球世界杯来临了,且正在酣战之中,让无数球迷大饱眼福的盛宴,这甚至比每年一次的诺奖都更加吸引人。足球,这更是一件大众瞩目的事情。今年在俄罗斯举办的这次世界杯,无疑更加引人注目。足球,四年一度的大考,考察的是球队的集体和个人,考验的是球员和教练,考验的是球员的耐心和毅力,考验的是球员的拼搏和球队的后劲,乃至作风。你死我活激烈争夺的赛场,让人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勇敢的斗士,一个又一个球队的风格,还有一场又一场让人吃惊的赛事和比赛结局。这就是足球的魅力。比如,昔日的一直被人们看好的德国战车却早早的出局了。话说回来,足球与科研在许多方面还是有很多相似性的。不妨说一说。

 足球有‘三进’。

 第一便是进球。没有飞奔的抢夺,没有临门一脚的劲射,就不是足球。没有凌波微步的世界波,没有神来之笔飘逸的倒钩,没有精准的传递细致的配合,没有飘忽不定轨迹的香蕉球,这样的比赛是让人感到遗憾的;而一边倒的、实力悬殊的足球,也是让人觉得乏味的;假球、不作为的踢球则让人觉得无聊无趣,乃至厌倦。只有旗鼓相当,只有你来我往,这样的比赛才最精彩。法国43 胜阿根廷就是一场绝妙好球。足球本身就是一场竞技,就是一场勇敢者的战争,进球取胜是唯一目的,胜利是追求的结果。因此,进球的意义不言而喻。

 第二是进攻。这似乎是一句废话,但一点都不废。不进攻哪里会有进球,这个道理太简单了。但是我们会进攻吗?因此,作为教练就要研究战局,就要分析每一个对手的特点,就要布局谋篇,就要研究阵型,就要研究球员的打法和技术,做到知彼知己,胸有成竹。作为队员,就要训练,每天都要强化训练,就要把自己锻炼成金刚铁骨,带球传球,临门一脚,技术精纯。心中时刻想着足球,如何传递、如何奔跑、如何配合,如何进攻,如何射门。野蛮对抗绝不是高明之举,还需要的是娴熟的技术,奔跑速度,精准传递,把握绝妙时机,抢夺优势位置,创造机遇,要能够像下围棋象棋一样,抢夺先手,欲叛球的走势,球员之间更要心有灵犀。足球不是一个人的游戏,讲究的是集体的配合。但个人的攻防能力和魅力决不容忽视,见血封喉进球的球员就是千里马。足球毕竟是十一个人的团队,前锋有前锋的作用,后卫有后卫的技巧,应有所侧重,但不应偏废。没有助攻的一脚,哪里有前锋的一进!如何刚柔相济,如何你攻我守,此进彼退,错落有序,应下足功夫研究。进攻能够鼓舞队员的士气,进球能够激发民族的热情。墨西哥击败德国的那场比赛,快速防守反击,真是让人印象太深刻了。或者是突然间排山倒海的回击,或者是奇袭,进球的一刻,让人目瞪口呆又回味无穷。

 第三是进取心。要进球,就要进攻,要进攻,就要有一颗十足的进取心、好胜心。不只是好战好斗,不只是拼体力耐力,更要拼进取心。在拼体力的同时,足球更拼的是能否把握机遇、创造机遇的智慧。面对强手,要想办法,不能胆怯,要大胆突破。‘越战越败,越败越战。’这没有关系,关键是我们要研究,要知耻而后勇。我们吃了很多亏,贵在要汲取经验教训。没有进取心,没有一刻渴望进球胜利的心,就无法去踢球,就无法和人一比高下,就无法站在世界体育赛场之林。
   

 足球就先说这些,再说科研。科学研究之路也有‘三’,这个‘三’就是要有‘三真’。

 第一是真理。许多人说,科研第一目标是要发表,于是便有了那句名言‘不发表,便死亡’(Publish, or Perish),这固然有道理。在世界科学这个大舞台上,竞争更是激烈,当然需要发表。但科学研究的真谛是探求自然世界的真理。因此,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是探求真理,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去追寻和创造。因此,也就有人十年磨一剑,甚至倾注于毕生心血去研究。追求真理,让一个人不去务虚,更不会让一个人只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执意,从而迷失自我。许多著名人士,更是深居简出,苦思冥想,思考自然中的本源问题,即使得到了结果,也不是急于发表。我们为什么会看到那么多经典著作流传于世,比如《物种起源》,比如《时间简史》,是因为每一部杰作的背后,都凝聚了著者一生潜心研究的结果。这是他们追求真理的结果。

 第二便是真干。毋庸置疑,追求真理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这是一个艰苦的探寻之路,需要反复求索,不仅会有肉体的苦难磨砺,更有心灵的波折煎熬,因此,需要真干。因为磨砺了,因为苦其心志了,所以就有了‘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则冲天;此鸟不鸣则已,一鸣则惊人。’的事例。文章发表是一种宣示,更是一种展示,然而更重要的是,文章的发表是人类对自然深入认识的结果,并为人类理解自然贡献了一个重要的篇章,包含了人类的感悟、见解、研究历程和方法,乃至应用等,发表是为了深刻地揭示自然的内在本质问题。文章发表更饱含了作者的探寻和心路历程。我们固然看到有一些人为了发表,为了名利,他们是如何巧取豪夺,甚至是编造数据等,或把他人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的。但科学研究从来都是需要真干实干,需要一个人安下心来静静地、默默地干。而不是为了单纯的发表而发表,成为‘寻章摘句老雕虫’。

 第三是真诚心。科学研究需要一个人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否则他不会有什么真干实干的劲头,也就很难取得什么成果,更难有什么深刻的见解和认识,更不用提对科学共同体的实质贡献等。因而,一个发自内心的研究者,他不愿去作沽名钓誉的事情,他也‘不畏浮云遮望眼’。他会为真理而辩,为真理而牺牲。浮躁是科学研究的大敌,玩玩的心态也不值得提倡。只有真心实干了,用心深入了,才会有可能有所发现,否则,便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无论是足球,还是科研,还有‘三观’值得品味。

 第一是胜负观,也就包含和提现了成就感。无论是队员还是研究人员,都希望能够进球或者有成果以及文章发表。胜利了、发表了就有了成就感,这很正常。‘不想进球的球员,决不是好球员’,同样‘不想研究和发表的研究人员,也决不是好研究员’。其实胜败本兵家常事,但没有审慎地考量、估计和分析形势局势,彼此的优劣和现状等,让许多人心中容不下失败。失败是丢脸面的事;胜者王侯,败者寇;一荣俱荣等思想要不得。因此,我们应该正视现实,正视差距,更要正视胜负。

第二,价值观。体育的本意是大众健体,科研是益智。没有好的身体,如何去工作和学习;没有好的大脑,又如何去研究和创造。无论从事科研还是竞技体育,都需要好的体力和脑力,以及一颗坚持持久有韧性的心,这样,才能有机会走向成功之路。因此,德智体是教育之本。对于胜负,我们还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对于体育,我们还是要看其根本,大众的健康,大众的强身健体,才是立国之本。同样,大众的科研和教育的普及,也是我们的治国根本。民之强,则国强,民之心坚,则国坚。

第三,发展观。毕竟我们国家底子薄,一些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造成了现在的一些局面,比如,许多运动难以普及,许多居民区没有场地,居民很难从事稍微复杂的体育运动和活动等,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下大力气和长久考虑。人才的培养又非一朝一夕和一时的热情就能做到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还需要在许多方面下功夫,从点滴做起,从小就需要锻炼、教育、发现和培养,培养我们的根基和底蕴。我们需要平心静气,需要磨练,需要修炼。‘面壁十年图破壁’就是这个道理。不是说要卧薪尝胆,而是要深入人心地做事,做具体的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是说从长远的观念来看事物的发展。这才是我们的机会和希望。

 

 足球不是11个人在战斗,还有替补,还有全国人民在背后。

        足球与科研最大的不同是,一个是靠血肉之躯的搏杀,是人的直接对抗,一个是靠智慧大脑的思考,面对的是自然或物体。一个是有组织、有目标的集体活动,另一个往往是单枪匹马、单打独斗的行为。还有,一场球赛也就是上下场90分钟,表面上看是个短时间行为,似乎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背后也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训练,摸排滚带的结果,相比较,科研行为似乎是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个几十年如一日甚至是传帮带的继承和发扬的结果。此外,一个是明里面的事情,奔跑在开放和阳光下的操场上,一个是暗地里面的事情,需要平心静气的在实验室里工作。足球是一件摆在表面的事情,你练没练功,你在场上如何奔跑,如何踢球,如何配合,如何冲锋陷阵,如何进球,如何英勇,大家都看得一清二楚。科研却是与此相反,是一件暗地里下功夫的事情,不是你喊就有的,不是你说说就行的。无论二者如何,都需要真刀实枪的干、拼,才会赢,都需要强大的内心、干劲和斗志来支撑。

 世界杯足球赛,足球牵动着无数球迷,让我们看到足球的魅力。足球最大的魅力在于,在于它的对抗性,更在于它的未知性。双方人数相等,真正较量的时候,孰强孰弱?孰胜孰败?

 足球为什么吸引人?还是那句话或许最有道理:足球是圆的。这句话意味着,它的公平,它的透明。科研呢?是因为其中所隐藏的物理和数学规律。

         只要你拼搏了,只要你探寻了,谁败犹荣。还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905-1122379.html

上一篇:科技创新所面临的四个问题
下一篇:吾心何求---写作是一种冲动
收藏 IP: 202.127.23.*| 热度|

23 周健 武夷山 朱晓刚 王从彦 李东风 强涛 覃伟 陈莹 陈波 吕振超 侯明明 李燕祥 吴廷增 丁克强 张士宏 钟炳 秦逸人 黄永义 宁利中 李颖业 徐令予 郭景涛 姚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