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真该注意尺度

已有 1900 次阅读 2023-8-9 13:17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前天到新华书店替小宝宝买书,想以《中华上下五千年》替代常读的《中华五千年》——前两册散本啦。不过,回家拆了塑料封套,见所购新书没有标注汉语拼音,只得在网上再购九成新的四册《中华五千年》。

图片1.jpg

《中华上下五千年》虽说是写给孩子的,自己对文史真是外行,当然也该看看。在“盘庚迁殷”一段插入三星堆金面罩人头像,有“横径12.7、纵径14.3、通高41 厘米”,通高想来就是41.0 厘米,以夏尺15.8 cm计算,横径八寸、纵径九寸、通高二尺六寸,偏差在 1 mm 之内。网上图书馆见到一本旧书介绍下面图片,通高41 cm相同,且有通宽18.8 cm一尺二寸欠1.6 mm,即耳宽二寸。两者照片不同,似前者有误。又,金面罩头像据说有四件。

15E9E8E8-AAE3-4509-81B8-A87C82611A94.jpeg

三星堆博物馆网站(https://www.sxd.cn/relics)与两年前所见不同,有金面罩人头像“横径12.6、纵径14.5、通高42.5宽20.5 cm”,若数据精确到mm而以夏尺15.8 cm 测算,八寸欠0.4 mm、九寸过2.8 mm、二尺七寸欠1.6 mm、一尺三寸欠0.4 mm。《中华上下五千年》所用图片似与该件(下) 相同。

屏幕截图 2023-08-09 092643.png

上述偏差是古人范铸误差、入土埋藏变形、今人测量精度以及书写打字错漏的综合。还请注意,考古测量数据精确到 mm 即可能存在±0.5 mm 的误差,一夏寸为15.8 mm、半夏寸为7.9 mm,现在八个数据与整寸的偏差,五个0.4~0.8 mm,两个欠1.6 mm,仅一个过2.8 mm。即使网页介绍的 纵径14.5 cm 九寸过2.8 mm准确而不是圆整数值或14.3 cm 的笔误,也足以判断先人以尺长15.8 cm 制作头像,且精度可以达到 0.1寸即1.6 mm


馆藏介绍商年代来自断代工程,笔者目前的看法是商代为 BC1534~BC1027。三星堆青铜器物或许有部分来自盘龙城,因亡于先周而全部入坑,时间略早于武王伐纣的BC1027年。

IMG_0291.jpeg

两年后再说三星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81274.html

三星堆也曾使用夏尺15.8 c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278916.html

三星堆和夏商周的关系:基于尺度的猜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279383.html


三星堆出土适用商尺19.7 cm和夏尺15.8 cm的众多器物,后者两年前测算总有二十件。发掘简报介绍的一件人头像,其尺寸解读截图如下,想来是器物精美而尺寸严谨。屏幕截图 2023-08-09 113323.png


昨天晚上看到下面两则报道,突然涌起一个疑问:郑州新砦、偃师二里头、武汉盘龙城、广汉三星堆,年代相继而器物皆适用尺长15.8 cm,郑州商城、安阳殷墟却是尺长19.7 cm,专家、学者难道对此完全没有想法? 与会者总该有人知道我的工作吧。

屏幕截图 2023-08-09 112541.png

屏幕截图 2023-08-09 112450.png


建议测算三星堆出土器物的适用尺度,这对形体较大的青铜容器没有难度。笔者觉得,有无适用先周尺18.5 cm和周尺21.5 cm 的铜器,对理解三星堆的性质至关重要。或许有玉器适用先周尺,但可能只是巧合,且玉器可能来自馈赠或交换。

又及,假如专家、学者对“倘若器物制作时使用尺件,则以合适的尺长测量恰当的部位所得规整——控制部位的长度具有公因子即寸长”有所疑虑,可以看一眼下面两篇拙稿:尺寸解读盘龙城出土的八件青铜容器和两件青铜钺以及两座宫殿地基。

武汉盘龙城宫殿以夏尺15.8 cm 建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96716.html

武汉盘龙城小铜钺的尺寸设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9599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98385.html

上一篇:楚使用周尺21.5 cm至国灭(附:秦兵马俑坑适用秦尺23.1cm)
下一篇:羊子山土台以商尺19.7 cm 建筑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21 许培扬 朱晓刚 刘炜 武夷山 宁利中 王从彦 郑永军 刘钢 何青 张晓良 杨学祥 李毅伟 郭战胜 窦华书 孙颉 崔锦华 杨正瓴 高宏 刘全慧 周忠浩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