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生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ntiscience

博文

河大学生读书笔记之四: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已有 4933 次阅读 2010-1-2 21:4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

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读《沙乡年鉴》有感
李增彩
初读读利奥波特的《沙乡年鉴》是有些抵触心理的,一方面是因为在读图时代,很难适应只有大段大段的文字,没有一张图片的图书;另一方面就是自己本身对生态学相关的知识知道的很少,怕是读完后一知半解。翻阅之后,被深深的吸引,庆幸自己选对了书。作者利奥波特用一种特殊的书写形式和诗一样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大自然的画卷,使读者读来没有乏味之感,还给了很多的想象空间。利奥波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带给我观念上的巨大冲击,最让我震撼的就是他的土地伦理观念。
沙乡是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的一个被荒弃了的农场。他和家人在那居住了十多年,冬天,他们给鸟喂食,细心地给它们戴上环志。春天,在大雁南飞的咕咕声中,他们种植松树。夏天,他们播种和照料野花。秋天,他们观察冬眠前各种动物的奇异骚动。在所有的季节,利奥波德都做着生物气候的观察记录。他们身体力行,恭奉其事,以虔诚的态度面对自然。《沙乡年鉴》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一个沙乡的年鉴》作者用一种全新的记录方式抒情的文学手法,按着一年四季的顺序,记录了十二个月里每个月发生在农场里的事情。利奥波德细致地观察花虫草木的生长及其生活习性,从1月的“冰融”,2月的“好橡树”,3月的“大雁归来”,到4月的“春潮来临”,7月的“大草原的生日”,以及11月的“如果我是风”,12月的“雪上的松树”,都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随笔-这儿和那儿》,是作者对其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一声中为其追求科学的生态观而经历的教训和痛苦的追忆。其中所涉及的地方都是作者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从威斯康星到衣阿华,从俄勒冈到犹他,从亚利桑那州到新墨西哥......几乎遍布北美大陆。在作者的讲述中,让我们对习以为常的事物有了深刻的思考。《结论》是作者生态思想的结晶,分别从美学、文化传统及伦理的角度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土地伦理》对人与自然关系,人类在自然中所处的地位作了理性概括,提出土地共同体的概念,人类应该是其中一员而不是统治者。
阅读此书不但能在作者的描述中增加了生态知识,而且还带给我观念上的巨大冲击。从小我们所受的教育中我们一直都觉得人类史大自然的主宰者,古代的人坚持人定胜天大自然就是为人类服务的,现代的人们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这不能不说有了进步,但在我们的骨子里我们认为我们是占主导地位的,我们修筑水坝、围湖造田,我们没考虑过大自然的感受,一直在扮演着索取者的角色,认为这一切都理所当然的人不在少数。所以对于物种的消失、环境的污染我们可以熟视无睹,在经济利益致上的年代我们的一切行动的标准更是要看是否带来经济上的效益。在书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虔诚,《沼泽地的哀歌》中对已经逝去的自然共同体的和谐的惋惜,在《像山那样思考》文章的开头一段话“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这其中提供了一种新的伦理,也对自已以前认识上的错误进行了虔诚的忏悔,这个世界并不是“狼”越少越好,“鹿”越多越好。启发读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在自然中应该占据怎样的地位进行深刻的思考。对于上述的问题作者在《土地伦理》中进行了回答,他从伦理的角度提出人和自然关系的标准,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从习惯和传统上,我们一直都认为土地是人的财产,人与土地的关系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人只需要特权而无需尽任何义务。利奥波特提出了土地共同体是概念更是颠覆了以往的认识,他认为土地不光是土壤,它还包括气候、水、动物和植物。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在这个共同体内,每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在的权利,或者“至少是在某些方面,他们有继续存在于一种自然状态下的权利”。这也就说明了人类应该把自己看作自然界的一个成员,而不是自然界的统治者,应该以虔诚的心态对待土地。
科技带给我们的都是有利的东西吗?我们在享受工业文明带给我们的种种便利的时候,也应该正视它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物种的减少,城市的空气质量的恶化,地球臭氧层变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整个地球的大气层形成温室效应……,日本著名思想家堺屋太一曾经指出:“自从中世纪末期起,全世界各先进国家的历史是追求物质财富的历史,它的价值观念及美学意识和伦理观念都是和增加物质财富联在一起的。”我们对待科学也应该有个正确的认识,科学是一柄双刃剑。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时候或许只是把它作为一个科学的进展,但是当原子弹被制造并投掷在广岛的时候,带给人类更多的是恐惧。克隆技术固然可以给医疗带来好处,当用来克隆人类的时候却违背人类的道德底线。利奥波德在《关于一个鸽子的纪念碑》中写到的:“新发明给我们带来的舒适要比鸽子给我们的多,但是,新发明能给春天增添同样的光彩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量的野生动植物已经从这个地球上消失了。我们的后代恐怕只能从博物馆里的标本看到这些消失的物种,这怎能不是我们人类的悲哀呢!
     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的时代,在压力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学术造假更是层出不穷。利奥波德把一生都奉献给他所热爱的生态事业,并且在沙乡居住了十多年,精心的研究自然界和各种生物为他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他一直在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从早期的资源保护运动的热情追随者,确信把资源分为“有用”和“无用”、“有利”和“无利”到后来注意到人的不明智使用给土地带来的危害,在以后的研究中提出“土地伦理”。先知总是痛苦的,在那个年代那种环境下是不被人们所理解的。直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环保运动出现时,被人们当做环保主义的圣经,并未一代人指出了一个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他的坚持不懈和对自然的满腔热情!
 当然就当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来看,利奥波特提出的衡量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有些过高,但是这些认识并不是乌托邦的思想,在海啸、地震、台风、洪水等灾害性天气不断出现的今天,我们应该看到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到底该以何种姿态面对养育我们的大自然,相信没人愿意看到电影《后天》里面那样的的情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2-283712.html

上一篇:河大学生读书笔记之三:工业文明下的生活与阅读
下一篇:河大学生读书笔记之五:中国科学界需要自律和他律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23: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