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outcrop 管中窥豹,盲人摸象

博文

科学备孕的一些思路与方法

已有 4442 次阅读 2014-3-30 23:3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思路, 方法, 科学备孕

前言

这里所谓的“科学备孕”,指的是借助大众能够方便获取的科技产品,以较大的成功率,快速的成功孕育出健康的下一代。

大部分知识和案例都是老婆自学或交流获取的,我执行或旁听。由于我们都非产科或医科相关专业,所以整理的东西只能尽量靠谱点,或者说科学点;整理发布出来也好获得交流和指正。本文尝试以时间顺序为主线。


备孕前

常见的备孕健康生活要求比如戒烟酒、多锻炼、备孕前三个月补充叶酸等,这里就不赘述。重点提3个地方:

  • 孕前体检。一般单位或者公司的常规体检之外,女性还需要考虑进行至少“优生优育N项”的检查,这里的N有4、5或者6等,不同医院说法有所差异;男性则主要是精子的检测,这个一定要做,因为确定男性不育的原因很简单,确定女性不孕的原因就很难。

  • 有问题优先考虑西医手段。无论是在网络论坛还是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生育上有小问题的女性同胞,希望以中医来“调理”来消除问题,实现备孕,结果浪费浪费时间与金钱。比如一个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女性,各种中医调理三年无果,西医促排2次命中;再比如甚至有中医号称能靠中药消除大块的巧克力囊肿,更是谋财害命。遇到这类西医处理技术比较成熟问题,还是及早到正规西医院处理,不然浪费的不仅仅是金钱,更宝贵的受孕机会逝去就不回来了。

  • 学会读医学检测报告。 基本上常规的医学检测报告,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其解读方法。自己了解报告每个参数意义的话,可以更好的与医生沟通,以及做一些相关的决定;也能抵御一些无良医生的恐吓。比如肾盂略分离这个,有文献表明美国NIH和英国NHS的标准分别是大于5mm和大于7mm,但国内有医生发现胎儿肾盂分离3mm,就写上B超报告并被医生恐吓,毫无专业精神。


备孕中

如果计划比较快速的备孕,可能需要注意两个地方:

  • 精确测定女性排卵日。每个月卵子排出后一般可存活1~2天,最佳受孕时间是排出后24小时内,精子在女性体内一般可存活2~3天。各种外界因素导致受孕窗口期并不长,因此计算准确的排卵时间比较重要。最为准确的测定是否排卵的方法应该是B超监测卵泡,但实施不易,也不经济;比较方便的方法是使用排卵试纸测定准确的排卵时间。但由于试纸的反应在不同人身上有所差异,因此建议使用试纸的同时,做1~2次B超卵泡检测,以矫正试纸的准确性。使用合适的话,排卵试纸可能将排卵时间范围精确到2小时以内。

  • 男性调整好心态。就是男性在需要做功课的时候,不能临阵退缩;不过这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未必容易。


孕期的一些检查

怀孕之后,适当的对孕妇以及胎儿进行检查,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问题。我觉得有必要的检查有:

  • 胎芽胎心检查。一般怀孕2个月左右,B超可以检测到胎芽胎心,是婴儿是否发育正常的标志。

  • 唐氏儿筛查。由于是偶发性疾病,而且发病率不低,因此筛查是有必要的。这个筛查分为早期筛查、中期筛查、无创DNA筛查以及羊膜穿刺检查等方法。和我们的医生聊了下,感觉早期筛查、中期筛查只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到个人,偏差很大,就是不准。综合考虑准确性以及检测风险,经济条件许可的话,采取无创DNA检测可能比较合适。

  • 四维排畸。这个检查除了可以及早发现如腭裂等外形问题,还可以对神经、消化、泌尿等系统,做一个初步的诊断,及早发现问题。

  • 糖耐:育龄妇女妊娠期间糖尿病筛查。特别是家族有糖尿病史的孕妇,更要注意妊娠期间糖尿病问题,对母婴都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负面影响。


生产

客观条件允许的话,建议选择顺产,优点比较多。


不孕不育

看到过一个数据,中国不孕不育比例达到1/8;不过当下科技条件下,大部分不孕不育问题,可能主要是钱的问题。


大概想到这么多,写的也不细,欢迎讨论补充。


============================= 关于博主 =============================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最近在科学网关注“科学网大学”,欢迎加入科学网大学群组讨论、尝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50-780588.html

上一篇:公平的【天然困难】与【人为作恶】
下一篇:道歉不能代替惩罚
收藏 IP: 14.221.165.*| 热度|

6 王树松 曾新林 张利华 陈沐 刘立 happylittlejo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7: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