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研究生上好课是写好论文的基础
热度 6 冯大诚 2024-9-21 07:18
研究生上好课是写好论文的基础 人生好像在不断地过关,刚刚过了一关,高兴不大一会儿,又在担心下一次的挑战了。我想,今年的新研究生中可能就有人会在担心能不能写好毕业论文的问题了。正因为担心论文能否写好,所以他希望早早就进实验室做研究。有的导师也是希望他早点拿出成果,所以让他早早地进课题组。 其实 ...
个人分类: 教育|5402 次阅读|23 个评论 热度 6
需要把高等教育的成本告诉社会
热度 2 冯大诚 2024-9-13 07:26
需要把高等教育的成本告诉社会 开学了,家长送子女入学,对大学的宿舍多有吐槽。很多人认为大学这么有钱,外表看上去光彩夺目,学生宿舍却如此不堪,与中学生的家庭环境相差太大。有人问,国家给这么多钱、学生交这么多学费,都到哪里去了? 学校到底有没有钱?有的学校可能钱多一点,有的可能少一点,有的可能真 ...
个人分类: 教育|6009 次阅读|7 个评论 热度 2
从李、杨二先生的爱祖国爱家乡说乡土教育
热度 2 冯大诚 2024-9-1 07:26
从李、杨二先生的爱祖国爱家乡说乡土教育 李政道、杨振宁两位先生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了众所周知的杰出成就。他们热爱祖国,为帮助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例如,李政道先生为培养祖国的高水平研究生人才,殚精竭力,创立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项目”(CUSP ...
个人分类: 教育|3983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2
小孩的取名与大学的改名
热度 4 冯大诚 2024-8-2 07:32
小孩的取名与大学的改名 人们常常吐槽各个时期小孩子的取名,说重名率太高。 五十年代取名多与当时的政治有关,如建国、爱国、抗美、建设、跃进等,六十年代则有文革、红卫、卫东、向东、红梅等。七十年代开始时兴单名,如王伟、李红、李军、张勇、刘刚等。八十年代以超、鹏、磊、硕、帅、宇等字取单名。另外,七 ...
个人分类: 教育|5515 次阅读|8 个评论 热度 4
杂说“文理工医农”(3)工
热度 5 冯大诚 2024-7-21 07:29
杂说“文理工医农”(3)工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把各学科分成了14个大的门类,比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多一个“交叉学科”大类。在这些大的学科门类中,工科应当是最大的一个,无论是一级学科的数量还是学生数量,都是最多的。 工学门类的学科达4 ...
个人分类: 教育|5714 次阅读|14 个评论 热度 5
倘若被录取的学校专业不如意
热度 4 冯大诚 2024-7-9 07:33
倘若被录取的学校专业不如意 每年暑假,高考以后将入大学的同学都会遇到选择学校和专业的问题。能够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当然是最理想的了。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考上的学校和专业总有不如意之处,对于部分同学,可能会有很不如意的。 如果被录取到不如意的学校和专业,怎么办?在一般情况下,我是主张 ...
个人分类: 教育|4913 次阅读|13 个评论 热度 4
三级台阶
热度 3 冯大诚 2024-7-5 07:33
三级台阶 1978 年秋冬季的某一天,刚开始上研究生的我,去导师邓从豪先生家谈事情。 如今年轻的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在办公室谈,而要到家里去谈事情?这是必须首先要说清楚的。由于文化革命的影响,那时候学校的房舍非常紧张,直到九十年代初,我们理论化学研究室六名教授副教授也才只有一间十几平米的办公室 ...
个人分类: 教育|11362 次阅读|8 个评论 热度 3
弄虚作假为何难以抑制?
热度 11 冯大诚 2024-7-1 07:25
弄虚作假为何难以抑制? 在如今的科学界中,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的行为,无论中外,都有发生。《科学网》公众号在6月1日开始的8天内,发了4篇有关揭露和批判弄虚作假学术不端的文章:《平均两三天发表一篇论文,这位高产学者惹了众怒》(2024-06-01)《教授夫妇欺凌恐吓学生长达33年,校方将终止合同》(2024-06-02) ...
个人分类: 教育|4601 次阅读|22 个评论 热度 11
亲身体验
热度 2 冯大诚 2024-6-23 07:16
亲身体验 《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苏东坡见王安石有诗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认为菊花不会落瓣,王安石弄错了,于是接上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来苏东坡被谪黄州,看到黄州菊花落瓣,方知自己错误。 历史上是否真有这个故事,我不知道,也并不重要,这只 ...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5687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高考与中考的试题
热度 6 冯大诚 2024-6-19 07:33
高考与中考的试题 某中等专业学校的一位十七岁女学生,以初赛第十二名的成绩入围阿里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引起了舆论界的注意。有人称其为天才,也有人说要防止“捧杀”或“棒杀”。 我不想对这位年轻人本身作过多的评价,而是想对与此相关的考试,发几句议论。 我注意到,在一篇该同学的老师接受媒体采访的报道中 ...
个人分类: 教育|4972 次阅读|15 个评论 热度 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4 0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