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太空舱燃烧蜡烛火苗形态的为球形的原因
李务伦 2024-1-15 09:53
图 1为地面和中国太空舱燃烧蜡烛,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下面从引力场的角度分析之。 图 1 地面和中国空间站燃燒的蜡烛火苗 蜡烛燃烧有以下两方面作用:一是燃烧释放 CO 2 及 H 2 O混合粒子,混合粒子因温度高粒子间距离大,因而形成低于周边空气的低密 ...
576 次阅读|1 个评论
“天宫课堂”中浮力不存在的实验结论不正确/李务伦
热度 1 李务伦 2024-1-11 14:23
中国空间站 “天宫课堂”曾做过浮力的实验,图 1 是实验 截图。 宇航员由此实验得出:太空中存在于水中的乒乓球,乒乓球不存在浮力。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原因是 因为太空 舱所处的位置, 地球的引力强度(重力)接近为零,图1中的水和乒乓球受到的地球引力也接近为零,所以乒乓球在水中不存 ...
769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1
上浮力和下沉力的第二种算法/李务伦 李相通 梁殊林 邵艳宁
热度 1 李务伦 2023-12-20 16:13
此前在小球增量的引力场下,通过计算大球所有质点的受力,得到小球在大球中上浮力和下沉力的计算公式(见《 首揭均匀介质中物体浮、沉与阿基米德定律存在的数理根源( 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33895-1399996.html 》和《 大球内具有圈层结构的上浮力、下沉力及浮力的计算( 3) https://blo ...
570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1
小球上浮与下沉的后的平衡-圈层的形成及存在的动力过程讨论(4)
热度 1 李务伦 2023-9-12 15:54
李务伦 李相通 梁殊林 邵艳宁 引言 密度均匀的小球,位于均匀的异于大球密度的大球内,小球受到与所有物质相态无关的上浮力或下沉力。小球密度大于大球,小球受力的方向指向大球球心;小球的密度小于大球,小球受力的方向背离大球球心。但不论那种情况?小球处于不平衡的引力场 ...
957 次阅读|7 个评论 热度 1
大球内具有圈层结构的上浮力、下沉力及浮力的计算(3)
热度 3 李务伦 2023-8-23 11:26
大球内具有圈层结构的上浮力、下沉力及浮力的计算(3).pdf 李务伦 李相通 梁殊林 邵艳宁 发前的话: 关于浮力形成的论证有以下三篇文章组成: 1 、“阿基米德定律”可称为“阿基米德原理”数理初论证( 1 ) -- 暨初首揭物体浮、沉形成过程 ...
1011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3
首揭均匀介质中物体浮、沉与阿基米德定律存在的数理根源(2)
热度 1 李务伦 2023-8-23 10:49
首揭均匀介质中物体浮、沉与阿基米德定律存在的数理根源(2).pdf 李务伦 李相通 梁殊林 邵艳宁 发前的话: 关于浮力形成的论证有以下三篇文章组成: 1 、“阿基米德定律”可称为“阿基米德原理”数理初论证( 1 ) -- 暨初首揭物体浮、沉形成过程的数理成因; 2 、 ...
1048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阿基米德定律”可称为“阿基米德原理”数理初论证(1)--暨初首揭物体浮、沉形成过程的数理成因
李务伦 2023-8-23 10:18
“阿基米德定律”可称为“阿基米德原理”数理初论证(1).pdf 李相通 李务伦 梁殊林 邵艳宁 发前的话: 关于浮力形成的论证有以下三篇文章组成: 1 、“阿基米德定律”可称为“阿基米德原理”数理初论证( 1 ) -- 暨初首揭物体浮、沉形成过程的数理成因; 2 、 ...
1165 次阅读|没有评论
物体上浮与下沉原理探讨及诸多地球动力能系统统一的分析/李务伦 李相通 梁殊林 邵艳宁
热度 3 李务伦 2023-1-9 11:34
摘要:小 密度物质的上浮是因为在上浮物质的底部形成了引力强度、力、压力、引力位的增量区,而在球内的余部形成了引力强度、力、压力、引力位的减量区,以及横向上的以小密度物为对称的方向相背的垂直正增量,增量区与减量区及垂直增量又以上浮物周边变化最大,它们的共同作用导致小密度物质上浮。对于大密度物,情 ...
3116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3
与地球动力学有关新成果报道转载/李务伦
李务伦 2022-2-14 10:14
对于地球动力学,每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的学说或成果,都是知识的结晶,尽管未必就完全正确,却是越来越接近事实与真相不可或缺的、不可逾越的历程和必要过程。如何面对已有的成果,并从这些成果中找到新的解决问题之道,即与最基本的物理化学理论建立起他们之间的联系,或是当下学者们应当思考的。跳出他人思维,或在他 ...
1921 次阅读|没有评论
对地球动力学的思考回顾(14)/李务伦
李务伦 2021-12-19 14:05
2011 年因工作所需,深入学习大地构造理论,随着学习的深入,各种大地构造学说 使得我无所适从。 同一个地球,甚至是同一个地质现象(地域或地方),对于其形成的动力学过程,不同的学者给出不同的动力解释。各自在所能持有的地质证据事实与对方激烈的对阵 ,互不相让。这对同一个地球来说,有点有 “盲人摸象 ...
1743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6: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