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虽然有一个粗略的大纲,但反馈的评论令博主做出调整:必须从源头说起。
生活在远古至16、17世纪的人往回看,留恋遵循祖先的传统,18、19世纪的人以为时间驻留在当下,生活在21世纪的人向前看,以未来引导今日,同时又发现远古的价值,频频回首古希腊乃至继续回溯,后现代与前传统,两极相通。
回溯,就是由欧几里德几何回到古埃及尼罗河畔的丈量土地,由阿基米德力学回到杠杆取水,由托勒密天文学回到游牧民族仰观天象,由自然哲学回到希腊神话、原始宗教。一句话,回到远古部落最细微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之中。
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宗教,它们在原始时期相互渗透,混杂在一起,体现了人类祖先内心各种莫名的“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这“是艺术以及一切行为和知识的根本和必然的起源”[i]。这些冲动由不同途径投射到同一领域,譬如说狩猎:弓箭(技术)显示能力,背后还有潜在的科学,表明智慧;岩画(艺术)蕴涵情感,图腾及狩猎前后的繁复仪式(宗教)折射恐惧和祈望,让恐惧释怀,祈望得以实现。这些方面的综合,大致就构成了没有分化的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然而尚未开化的人。这就是包含一切的原始文化,一切都处于混沌之中。
梁漱溟述及人的三大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如何在恶劣和凶险的环境中生存,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生产力低下以及与其他部落的竞争,部落内需高度凝聚,这是人际关系。所以原始部落对个人的最大惩罚不是死刑,而是驱逐出部落,离开部落的庇护,个人没有存活的可能;个人以全身心投入及感知周遭的一切,身心合一,以及没有自我意识,这是人己关系。在原始文化中,三大关系处于混沌之中,没有分化。
居住于不同自然环境,从事不同活动,具有不同生存方式,必然形成为各部落所特有的文化。这些文化嵌入于特定的部落,嵌入于特定部落所生存的特定环境之中,热带雨林或沙漠、濒海或大河流域、北极圈或赤道,蕴含了日后走上殊异发展道路的种子。在各异的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形形色色的图腾,其本意即“他的亲属”,因“他”的不同而异,鄂伦春人的巫术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人的巫术相去甚远;这是未来的宗教。在某种宗教观念的影响下,尼安德特人并不猎杀所有动物,只是特定地猎杀熊和鹿;此处还有某种生态学的观念。在古代艺术中,希腊人作品上的线条多为线段,中国人的作品上则喜用曲线。即使乘法表和历法,各地仍有自己的烙印。印度人发明了0,几何学诞生于古埃及人丈量土地的基础之上。如此等等。可以说,在远古时期,有n个部落就有n种原始文化,千姿百态的原始文化,彼此间处于“混乱”的状态。
这就是原始文化的两种含义,混沌与混乱,前者在于主体向外界的种种投射,它们原本相通,随人类活动的不断分化而先后分道扬镳,以至发生科学与文化的对峙;后者在于不同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所限而“不可通约”,随着会有两种可能,有些民族的文化会因种种原因而自我强化,变得越来越“不可通约”,甚至与世界格格不入。在大部分情况下,因部落、民族之间的不断交往,随着各部落文化中的共性部分不断抽象、提炼;由迥异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提炼出普遍适用的科学,由各具特色的人际关系抽象出契约关系,由千差万别的人己关系提炼出天赋人权,这些共性成为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共同基础,这是后话。
总之,原始文化处于混沌之中,日后由混沌走向分化。原始文化处于混乱状态,日后沿各自的道路,以及在不同程度上走向现代性。在原始文化中,既没有科学,也没有相对于科学的文化。
科学与文化究竟何时分化,以及如何分化,且听下回分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