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原始文化:既没有科学,也没有相对于科学的文化 精选

已有 6112 次阅读 2016-6-21 09:06 |个人分类:简介及学术方向|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文化, 科学, 混沌, 混乱, 原始文化

吕乃基

虽然有一个粗略的大纲,但反馈的评论令博主做出调整:必须从源头说起。

生活在远古至16、17世纪的人往回看,留恋遵循祖先的传统,18、19世纪的人以为时间驻留在当下,生活在21世纪的人向前看,以未来引导今日,同时又发现远古的价值,频频回首古希腊乃至继续回溯,后现代与前传统,两极相通。

回溯,就是由欧几里德几何回到古埃及尼罗河畔的丈量土地,由阿基米德力学回到杠杆取水,由托勒密天文学回到游牧民族仰观天象,由自然哲学回到希腊神话、原始宗教。一句话,回到远古部落最细微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之中。

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宗教,它们在原始时期相互渗透,混杂在一起,体现了人类祖先内心各种莫名的“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这“是艺术以及一切行为和知识的根本和必然的起源”[i]。这些冲动由不同途径投射到同一领域,譬如说狩猎:弓箭(技术)显示能力,背后还有潜在的科学,表明智慧;岩画(艺术)蕴涵情感,图腾及狩猎前后的繁复仪式(宗教)折射恐惧和祈望,让恐惧释怀,祈望得以实现。这些方面的综合,大致就构成了没有分化的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然而尚未开化的人。这就是包含一切的原始文化,一切都处于混沌之中。

梁漱溟述及人的三大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如何在恶劣和凶险的环境中生存,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生产力低下以及与其他部落的竞争,部落内需高度凝聚,这是人际关系。所以原始部落对个人的最大惩罚不是死刑,而是驱逐出部落,离开部落的庇护,个人没有存活的可能;个人以全身心投入及感知周遭的一切,身心合一,以及没有自我意识,这是人己关系。在原始文化中,三大关系处于混沌之中,没有分化。

居住于不同自然环境,从事不同活动,具有不同生存方式,必然形成为各部落所特有的文化。这些文化嵌入于特定的部落,嵌入于特定部落所生存的特定环境之中,热带雨林或沙漠、濒海或大河流域、北极圈或赤道,蕴含了日后走上殊异发展道路的种子。在各异的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形形色色的图腾,其本意即“他的亲属”,因“他”的不同而异,鄂伦春人的巫术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人的巫术相去甚远;这是未来的宗教。在某种宗教观念的影响下,尼安德特人并不猎杀所有动物,只是特定地猎杀熊和鹿;此处还有某种生态学的观念。在古代艺术中,希腊人作品上的线条多为线段,中国人的作品上则喜用曲线。即使乘法表和历法,各地仍有自己的烙印。印度人发明了0,几何学诞生于古埃及人丈量土地的基础之上。如此等等。可以说,在远古时期,有n个部落就有n种原始文化,千姿百态的原始文化,彼此间处于“混乱”的状态。

这就是原始文化的两种含义,混沌与混乱,前者在于主体向外界的种种投射,它们原本相通,随人类活动的不断分化而先后分道扬镳,以至发生科学与文化的对峙;后者在于不同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所限而“不可通约”,随着会有两种可能,有些民族的文化会因种种原因而自我强化,变得越来越“不可通约”,甚至与世界格格不入。在大部分情况下,因部落、民族之间的不断交往,随着各部落文化中的共性部分不断抽象、提炼;由迥异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提炼出普遍适用的科学,由各具特色的人际关系抽象出契约关系,由千差万别的人己关系提炼出天赋人权,这些共性成为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共同基础,这是后话。

总之,原始文化处于混沌之中,日后由混沌走向分化。原始文化处于混乱状态,日后沿各自的道路,以及在不同程度上走向现代性。在原始文化中,既没有科学,也没有相对于科学的文化。

科学与文化究竟何时分化,以及如何分化,且听下回分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985898.html

上一篇:科学与文化论纲
下一篇:改变自己在结构中的位置永远比改变结构本身更简单?
收藏 IP: 58.34.128.*| 热度|

28 许培扬 李泳 陈楷翰 强涛 庄世宇 李颖业 吕洪波 郑小康 王春艳 赵美娣 袁海涛 蒋永华 陈敬朴 韩枫 黄永义 武夷山 侯成亚 张骥 徐令予 晏成和 白龙亮 伍光良 shenlu wangbin6087 zjzhaokeqin taoshl yunmu pppoe20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