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老家,有间老屋,几乎和我的年龄不相上下。
盖个新房
那个时候盖新房,绝对是头等大事,亲戚朋友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出份子,借钱)。
此时,1977年。
据父亲说,我们家可能仅有不到一千元钱。
当时已经开始流行红砖碧瓦的瓦房了。如果这样,成本很大。
后来绝对,还是草房:
不是一般的草房,后来算下来几乎和瓦房价格差不多。
历经半年,终于盖好。
这个是父亲当时最骄傲的事情。
但这份骄傲,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成为他的遗憾:
大致在十年后,草屋越来越罕见,目前是硕果仅存。
冬暖夏凉
父亲的骄傲来自房子的质量。
当时记得家里亲戚的壮劳力都来帮忙:
我有四个舅舅,除了小舅比我大不了多少,上不了以外,都出大力。
姑姑家,本家叔叔家很多人,有点像电影里柳堡的故事里,解放军帮老百姓盖房。
好像还记得房屋上梁非常热闹:我们老家是要放鞭炮,发糖或粽子等。
小时候经常跑到盖新房的人家,去等这一天。
盖好后,当时用钉子都比较难打进去,可见质量只好。
冬天,外面很冷,但房间比较温暖。
夏天,有空调的感觉。
老辈子常识,土房子养人。
悠悠岁月
老屋有四间,当时爷爷奶奶一间,我们当时和爷爷奶奶住。
过厅一间,客厅一间,最里面是父母的房间。
上初中,爷爷离开我们。
此后,我回家就是周末和寒暑假。
初中开始,每年春节的对联是我们来贴的。
见证了老屋的衰老。
等到那一年孩子妈妈第一次到我们家的时候,
她看到我们家的老屋,都惊呆了。
这个时代,还有老古董屋子。
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听到老鼠从房梁上不停的跑动。
离家读书
后来我硕士毕业,回家更少。以后几年回家一次。
每次回家,其实担心,老屋还在吗?
它成了一个牵挂。
父亲在这么多年,经常翻修。
后来岁数大了,就交给舅舅来打理:
父母在城里照顾孙子辈,家里没有人气不行。
去年,回去的时候,专门带了个单反回去,拍下过去的岁月。
街上的邻居已经不认识我了,隐约有人指着我们家老屋说:
这家的几个孩子都不错,好像老大在城里是博士教授。
在他们眼里,出去读书就是成功了,至于博士、教授分不清的。
永远的陪伴
因为,老家也在拆迁,老屋能挺到现在,也是奇迹,一直传说要拆。
滨海港建设如火如荼,将来是个现代化的港口是肯定的,
如果周边能保留一些当年的老街老建筑,
告诉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这里的过去,善莫大焉。
如果滨海建成上海一样(迷你版),那回去的意义何在?
老屋的年龄像我一样,越来越大,就像一位老爷爷一样,看着我们长大。
我们弟兄是在这个老屋戏耍,上学,成家。也是从这走出去的。
我们的孩子去过几回,孩子非常开心:居然有这么好玩的地方。
房前屋后,农家院落,是城里孩子没有见过的。
可是她哪里知道,她父辈的辛苦。
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
老屋还在,永远的陪伴和回忆。
虽然离家千万里,却走不出心中的老屋。
PS: 表姐(好像大我三岁)刚才在微信中说,记得房子在上梁的时候抢到粽子和糖。
看来我记得不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