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我的一篇博文《该放这样的学生一条活路吗?》引出了大家一系列对学术正义和职业操守的讨论。这篇文章是针对学生的。下面要说的一个故事,是针对教授晋升的。
上世纪90年代,是个伪科学横行的年代:“油变水”“人体特异功能”以及各种“学说”层出不穷。在某985大学的生物系,就有这么一位副教授B,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用概念C来表示)。根据B的说法,概念C刷新了理解生物学的模式,是能够的诺贝尔奖的学说。在那个年代,就连大学门口修鞋的也有可能对科学问题有自己的认识,而且,那个年代大家分辨科学与伪科学的能力也不强。所以当时,就算有人持怀疑态度,大家也不敢直接斥责。相反,B在全国范围内还有一批拥蹩。而且,学术论文与教材也都有出版。更神奇的是,B还长袖善舞,竟然还跟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的主席见了面。当时给人的感觉是马上就能得诺贝尔奖。而且,政府领导也有人重视。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该大学晋升了B教授职位(校长开会特批,虽然当时反对声音很大)。
故事的后半段呢,肯定是真理战胜了愚昧;真科学战胜了假科学。当时,学术界的一些大佬对B提出了批评。B也因为一些疾病去世了。他的学说也就逐渐没人提起了。虽然到现在他的一些徒子徒孙们还在坚持他是被学术霸权给欺压导致忧郁成疾而死,但明眼人也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后来,有人问该校校长(该校长是中科院院士,在某世界性难题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什么你在他的学说不确定正确的情况下,就晋升他教授职位呢?这样是不是不负责任?校长回答说:没有水平的教授,在任何大学都有一些,多他一个不多;但是,如果日后万一他真的得了诺贝尔奖,全国人民都得说是我校长没水平没眼光,我这所大学不珍惜人才。(可以参考韩春雨老师以副教授职位在缺枪少炮的情况下获得突破性成果后,媒体各种文章铺天盖地的反思)
你可以批评校长虚荣、爱面子,不坚持学术原则。但是,很多时候,很多研究,你没法判断正确与否。你可以说时间会给你答案,但是,谁知道这个时间是几年、几十年还是几百年呢?科学家又能等几个十年呢?像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活到八十多岁等了半个世纪才等到诺奖的人又有几个?
这也是一个难题。必须重申:本文并不是说要不辨别真伪、不坚持学术原则急于承认一些人的错误的成果。本文想说的是:很多问题,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解决(虽然这样做不一定对);最不可取的做法就是坚持所谓的死规矩,以为这样就可以永远不犯错,而不知变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