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htfortrut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ightfortruth

博文

中国科研现状:合作则共赢;孤立必凋零 精选

已有 19813 次阅读 2016-6-29 10:5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李云帆

Liyunfan1988@gmail.com

加了一个母校生物医药专业的校友群。经常会看到有人在群里寻求帮助:要一些细胞系;质粒;或者少量抗体等等。提出这种要求的不乏在清华北大中科院做科研的校友。我心中疑问:按说,这些常见试剂向同学校的老师、同事索要,应该更方便啊;校友群里的各位都在全国各地,就算是有,寄来寄去也麻烦啊。不过,仔细回顾一下自己在国内做科研的几年经历就可以明白原因:做实验的所有器材和试剂,几乎全是导师的经费所买;要么就去学校的公共平台做相关实验。而公共平台的仪器往往比较老旧,比学院里专门做相关实验的实验室的仪器差很远。但是,能不能去其他实验室用他们的仪器做实验,往往取决于我的导师和那个实验室导师的私交。而如果由那个实验室的相关人员帮忙做了实验之后,也会有要不要在论文中署名的问题(公共平台往往是付费就不用署名)。所以,学校里的仪器重复购置现象很严重,而且利用率严重不足。很多仪器买了很多年没人用,只是因为担心可能会做到这种实验,所以先买来仪器,以防万一。像质粒、细胞系这种可分享的试剂浪费就更严重了。从美国专门的公司(ATCC)买细胞系,周期长、费用高,可是,如果学院里有其他实验室也在用这种细胞系,则只需分一些就可以继续扩增了。

总之,中国的诸多科研人员不愿进行合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论文署名问题。中国人往往不喜欢直接谈论跟利益相关的问题。认为这个很难为情。解决方法:在合作之前,谈清楚论文相关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克服尴尬,把该谈的谈清楚,则后期不会发生不愉快,也可以让合作持续下去;另外,在讨论课题相关事宜的时候,应该用工作邮箱(.edu结尾的学校邮箱),而不要图方便用微信、QQ等,这样可以保存相关证据,以证明课题思路发展的过程、和每个人对课题的贡献。

2.     竞争问题。担心把相关试剂给其他实验室后,自己实验室的成果被抢发。这个问题最容易解决:可以明确跟对方说清楚接受你试剂的条件;如果对方接受,则不用再有此担心。而且,如果双方有合作意向,也可以加速课题进展。现在两到四个实验室合作一个课题,然后,每个实验室有一个学生做共同第一作者,老板们共同做通信作者的文章越来越多了。请记住:不要把自己的同事当做竞争对手;在科研上,你的竞争对手应该瞄准全世界顶尖的实验室。

3.     仪器维护问题。无非是担心其他实验室的人员不会用仪器,导致损坏。这个也好解决。将本实验室经常被其他实验室使用的仪器分配给本实验室的专人负责。如果其他人要用,需要跟本实验的人员预约。以确保仪器的正确使用,并保证不会对本实验室的使用造成冲突。

下面说我在美国见到的两个研究所的对比吧。

A研究所由200~300个从小到大的实验室组成:有院士、诺贝尔奖组成的大实验室,也有新PI的一两个人、两三杆枪组成的新实验室。学校的邮箱每天都会收到其他实验室的学生(博士生和博后)群发(有专门的emaillist)的索要各种实验试剂:例如细胞系、质粒、抗体等等的邮件。而群发了邮件之后,往往很快就能收到回复。而且,这种事情也无需通过老板。大家都很大度。做出的贡献如果足够大,就会在authorlist上,或者出现在acknowledgement部门。现在A研究所每年都有重大科研突破,CNSpaper每年几十篇。新PI来到这里,无需经历漫长的购置配备仪器的过程,可以去附近实验室蹭各种器材。所以,可以很快出成果。科研经费也得到了最优化的利用。

B研究所由不到20PI组成。有一两个大老板领导,下面是一堆小PI。这些小PI之间,虽然做的课题完全不相关,却整天担心别人要偷自己的idea。甚至有一个变态PI,手下一个博后因为受不了他的变态,所以转组去了B所得另外一个组。于是这个变态PI把系里的大老板和这个博后的新老板一块召集起来,要求:以后该博后如果做了xx领域(变态PI的研究领域)的成果要发paper,则必须联署上自己的名字。(该变态PI的变态事迹还很多。以后有时间可以专门写篇文章说一下。总结起来就是:学术水平差、人品更差。)还有的实验室,收集了实验数据,却不愿去找本所专门负责分析数据的人(担心被偷;其实,做的都是很小很无聊的课题,自己当成宝,但是给别人别人也懒得偷的那种课题),而让自己实验室的博后从头学习复杂的分析方法,既浪费了时间,还不能保证分析质量。结果,在这种勾心斗角的环境下,每年都会走几个PI

综上所述,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一定不要故步自封,以为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做好自己的科研就行;而要走出去,和本校的、或者世界上顶尖的同行交流、合作,谋求共赢。孤立,只能让自己处在学术的孤岛上。


###############################################################


Update1: 评论里有些人的观点比较奇怪,竟然一直拿孟德尔举例子。一两百年前的生物学科研,能跟今天的科研相提并论?一两百年前的生物学研究,主要以观察为主,而今天的生物学科研involve了更多复杂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一百年来,科研论文的作者单位是增加的,第一作者数和通讯作者数也是增加的。科学网上总有一些很奇怪的人:这些人可能不做科研、或者从来不了解真正的科研,却喜欢研究所谓的科学史以及哲学;所谓的科学哲学。在我看来,只有达到一定级别有丰富科研经验的科学家才有资格谈哲学。那些所谓的搞科学哲学研究的文科生或者小喽啰,只是让人看笑话的小丑而已。

Update2: 必须要警惕的一种现象是:拿文章卖人情。这一点在中国还是非常严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评价体系的问题。例如,医生评职称也要求评价科研。可是,大多数医生是不具有科研条件的。于是,一些医生就会托朋友挂名或者花钱买文章。中国是个人情社会,要改掉这个问题任重道远。希望能不断改善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60014-987445.html

上一篇:网易的谣你可以辟,这个谣你辟得了吗?
下一篇:出路在哪里:如何解决论文署名中的弄虚作假现象?
收藏 IP: 45.25.39.*| 热度|

39 王从彦 许培扬 黄永义 梁洪泽 罗民 彭雷 彭思龙 危健 刘延彬 刘孟杰 孙学军 梅卫平 李恒乐 白龙亮 高建国 尹元 靳萍 陈理 王安良 杨振清 褚昭明 戴德昌 霍艾伦 孙启高 鲍海飞 王永安 李颖业 董晓忠 曹则贤 毕重增 陈南晖 张志升 冯兆东 李延谦 xchen xlianggg forumkx shenlu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