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云帆
Email: liyunfan1988@gmail.com
注:原来想写的题目是《寒门再难出贵子》,但好像若干年前有人已经写过了这篇文章。他的文章中貌似是通过调查和数据说明问题的。我的这篇文章,主要写一下我个人的经历、以及身边的那些人那些事。能反映出什么问题,只能各位自己体会了。我认为我的经历应该能代表很多寒门的读书人所遇到过的窘境和经历。
我的父亲是个乡镇中学的老师。我的母亲是农民,也就是没有工作。大概是因为找对象的时候,同等条件的女人都找了条件更好的男人。由于我爸是老师,我的小学和初中的老师都是我爸的同事,所以,这些老师虽然不会对我有太多的照料,但往往很多细节还是会体现出对我的看重。而这样一份看重,往往是我学习的一份动力。我的小学和中学同学,大都是镇上的孩子以及附近农村的孩子。当年考高中的时候,大概30%考上了我的那所高中;另外的人要么中考落榜、回家务农或者出去打工,要么就去了我们区教学质量差、考大学基本无望的高中。
我所在的地级市有10个左右的县市区。每个县市区都有自己最好的高中。所以,行政地位上这些高中都一样。但教学质量最好的高中就是市区的高中以及经济排名靠前的县级市的高中。由于我所在的区靠近市区,所以中考前,市区最好的高中曾来我家“挖我”。当时,我和我爸妈也都心动了。但是,因为担心会不适应环境和被市区的孩子瞧不起,还是按部就班的去了我们区最好的高中。当时中考的成绩是全区前三名。但由于城乡教学质量的差异,我虽然在我们区是前三名,但在城区只能排到一百多名。
我的高中虽然是我们区最好的高中。但这个最好,真的是因为我们区其他的学校太烂了。烂到什么地步?我的高中在建校将近30年的时间里,只出过一个清华、一个北大的学生(其中一个还是因为老爸是我们学校的校长、通过某种优秀称号,加了20分考上的),就连浙大、南开、复旦、南大这种学校(虽然南开早就不能与其他几所相提并论,但在我们那儿,名气还在),在我们学校都若干年见不到一个。全校前几名,往往只能去中游985,如川大、武大、山大、哈工大、厦大等等。想想也是,清华北大当年在我们省理科一共招45人左右(全省理科考生数大概50万人)。除去省城那种超级重点中学,我们市每年也就能有1-3个人能考上(被我们市排名靠前的那几所学校垄断)。虽然,在我的高中,考上清北几乎无望,但我还是把考上北大当成了我的目标(后来也证明了,奇迹是不会发生的)。
高中我就离开了我爸的庇护。我们高中虽然大多数都是乡镇和农村来的孩子,但也有一些是城区考不上那所重点学校,通过关系来到我们学校的孩子。记得,在送我去上学的前夕,我爸带我去买了两双足球鞋。每双13块钱,我几乎就用这两双鞋度过了我的高中三年。以至于鞋底的那种凸起都磨平了。当时,看着那些城区的孩子穿的安踏、李宁运动鞋,特别羡慕。但当时一双这种鞋子至少要100元以上,往往在200元以上。对于一向节俭的我爸来说,这是不可想象的。
整个高中阶段都是不愉快的。发生了诸如:虽然我是第一名,但是班主任却把某些荣誉称号给了副校长的孩子之类的事情。虽然现在看来已经无所谓,但在当时的我看来,确是天大的事,是我遭遇人生中不公的开始。也正是因为遭受了很多诸如之类的事,让我对社会上的这些小丑大恶的事深恶痛绝,也让我决心做一个能实现(至少坚持)社会公义的人。
后来,我也算是争气。不出意外的做为全校前几名,考上了某所中流985。一进大学,我就明确了我的目标:毕业后要去美国读博士。于是,我的大学四年,虽然是生物专业,但大多数时间都用来学习了英语。每天会从早晨8点背GRE单词到晚上10点。并且和我上一级的师兄师姐一起考完了GRE(比我同届的差不多早了一年),成绩还比他们都高。虽然进了大学,我终于可以自己省吃俭用买到一双安踏运动鞋(好像打折的时候买的130左右),但这时候的贫穷体现在了,我的同学他们考GRE都可以去北京上新东方培训班(学费+食宿费一共5000左右),但我却不好意思跟我爸开口(他当时月工资好像3000~4000左右,还要还十几万的房贷)。并且,GRE和托福的考试费往往都在1400左右,别的同学如果一次考的不好,还可以再继续缴费继续考,但我却只能争取一次通过。还好,我都是一次考出了比较满意的分数。期间,还交了女朋友(我现在的妻子),还记得省吃俭用,给她用230块钱买了一双达芙妮的黄色靴子。
后来就到了申请季,因为当时我还对科研感兴趣,所以一心先去顶尖的学校。但由于美国的顶尖学校往往只在中国的top学校招生,去顶尖学校是很难的。当时yale和中国八个大学有合作。中国的学生往往只从这八个学校里面挑。但我还是拿到了Yale的面试(在北大校园里)。结果,不出意外的落选了。但我不知道交到了什么鸿运,依旧被我认为在生物方面科研实力顶尖的dream school录取了。这是我从未遇到过的奇迹。也有可能是因为我的用心得到的回馈。我的dream school往往招的都是清北上复浙中等偏上,以及其他学校顶尖的学生。当时,我不知道为什么它会把当时我们学院的前两名都给拒了,而给成绩排10名(全院一个年级200人左右)左右的我发了offer。我到现在都认为是admission committee的老师看走了眼。
后来,拿着我爸换的3500美元我就踏上了美利坚的国土(从那之后,再也没找我爸要过钱)。但是,像之前博文中写的,我突然对科研失去的兴趣,十分厌倦。在我的学校,每年都有几个中国学生quit science,去读CS或者统计之类的比较好找工作的专业的硕士。但是,如果读硕士就要自费了。一年35万左右的开销对我家是天文数字。我深深地体会到了那种想改变命运,但是却受限于钱的无奈。
但是,我人生中的好运又来了,不知道是因为committee里面有我一位同乡的缘故,还是committee里的一个老师特别信任我,我又被另外一所学校(排名中游)提供了读全奖PhD的机会。要知道,这是一个跟我背景没有任何交集的program。我不知道老师为何认定我能够在这个专业表现的好。但是,我也没有让他们失望。但qualify的考试中,我比在10个同一级的博士生中排名前三(不是第一)。当然,这也让我认识到大学辅修双学位的重要性。当时,我大学的时候,只知道双学位都很水、大家都不看重。但是,由于眼界的问题,我不知道美国这边还是很看重双学位的(也是因为没钱修)。但是,我大学同学,因为老爸也是大学教授的缘故,知道这些事情,所以早作打算,修了双学位,以至于现在转行,她就轻松很多(虽然课程学期难度一样,毕竟中国的双学位往往就是花钱买学分,但有个双学位,美国的教授会认为你水平还不错。当然,这都是后话了)。现在呢,每天做做科研(当然是新的专业),虽然课题也不简单,但是,比生物专业从逻辑上要好很多,至少以后好找工作。
经常和我老婆聊:突然发现在美国这边的同学中,我们的家境是最差的(我老婆的家境比我差,她的经历很励志,我最佩服的就是她,如果以后有机会,也会写一下她的经历):那些硕士同学能负担起在美国的学费生活费,家底都至少是百万以上;而那些在美国读全奖博士的同学,虽然不用家里出一分钱,但往往爸妈也都是公务员、高校教授、或者银行高管之类的。很少像我这种,老爸是个普通的乡镇中学老师、每月工资6000元(好在工资一直在涨,从我记事时的600,二十年间,涨到了6000)。
经常会想,曾经和我一起上学的同学他们都在干嘛?我曾经的那些小学和初中同学大多数都去务农或者打工了吧;我的那些高中同学大多数都在我家那边做点小生意或者当基层公务员或者小公司任职;我的那些大学同学,则大都在中科院、清华北大等科研院所继续读博,今后也不知道会做些什么。
虽然爸妈物质一直满足我的各种需求(主要是我也没有过分的需求),虽然我的生活我认为远算不上贫穷,但我发现,我思考一切问题的时候都打上了贫穷的烙印:跟同学聊天,同学说买了什么东西、或者又去哪儿玩,我的第一反应是问“花了多少钱”;来到美国几年了,却几乎从没出过州玩,每次打算出去玩,一考虑到宾馆和机票的费用往往也就作罢了;经常会看哪些工作的薪水高,并且想到以后能去这些公司工作,就激动不已。
虽然骨子里要强、清高,但我真的羡慕那些家境优越的同学,可以不用活的那么辛苦就过上那么优越的生活。辛辛苦苦读书这么多年,可能一开始,是为了科研来读PhD。现在看来,更实惠的一个目的是,可以实实在在并且体面的拿到一份工资,不用再为一双运动鞋羡慕很多年。读书越多就会越幸福。以前认为这是因为,读的书越多,学历越高,就会越有钱;现在才知道,读的书越多,学历越高,依旧不一定有钱,但对物质的欲望却会不断降低。而当对物质的欲望低于自己的能力的时候,就达到了所谓的幸福。
有一个高中女同学,虽然不是太聪明,但学习特别认真。后来高考去了一个普通大学学化学。后来,听说她去了中科院上海有机所读博士。在我看来没有天分的人不应该追求太高、不应该活的这么辛苦。但我却佩服这种人,而我也在一直追求成为这种人。
很多人走得远,并不是起点好,而是因为一直在走,或者说,没有别的路可以走。
从今年开始,我就告别了人生前25年的贫困生活;走进了人生中第26年的贫困生活。
后记:我知道,我的这些经历远远称不上什么苦难,甚至连困境都算不上。而我也一直认为我是个幸运的人。谨以此文、送给那些支持我、陪伴我的朋友;还有那些无论我表现的多么差劲,都相信我的老师们。你们的信任,是我的最大动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2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