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outcrop 管中窥豹,盲人摸象

博文

中国高等教育之三大困局

已有 4147 次阅读 2016-4-18 10:19 |个人分类:科学网大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高等教育, 中国, 三大困局

上篇博文聊工科生的毕业设计起了个头,这篇博文就聊聊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可能存在的三大困局: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老师缺乏教育的能力,学校缺乏教育好学生的决心。这三个困局展开起来探讨也不容易,我还是尝试来闲扯几句吧。


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很多,比如自我要求不高、专业兴趣不够、老师水平有限、学习氛围不好……等等;但最主要还是学生主观上的学习意识差。当下的互联网如此发达,绝大部分学科哪怕只通过网络学习,也是只怕时间不够,不怕学习资料不足。这种动力不足是表象,进一步来看,缺乏健康的价值观、信仰,导致无法明确自己的方向和定位,也许才是学习动力不足的根源——一个有理想和抱负的年轻人,在当下的环境里,总会找到动力、出路和舞台。


老师缺乏教育的能力,可能细分为两个方面:一、思想高度有限,没有能力承担导师的角色来做方向性指导;二、专业技能欠缺,无法培养专业技能合格的学生。


思想高度是个比较虚的概念,也许包括所谓的见识、格局、思辨能力等人文素养。思想高度的欠缺,带来的是方向的迷失。这方面的缺失可以从科学网的博文来感知:能在科学网经常写博文表达的博主,已经是各方面素养比较好的群体,但还是能感觉到很多顶尖人群思想高度和深度的欠缺——更多沉默的群体,也不会好到哪去。


专业技能的欠缺就比较具体;造成教师的这种缺陷可能是自身的原因,也可能由教师的选拔制度造成。这种欠缺在工科尤为明显,当下选拔工科教师,基本是博士毕业直接做教师——这种情况下教师对行业的深度和广度的了解极为有限,瓶颈也是显然的;教学不能致用的话,学生心底有想法很正常。


如果说学生和老师的问题属于人的问题,那么学校缺乏教育好学生的决心,则是系统设计问题。首先是中国高校对教师的考评策略决定了教学的地位远低于科研,同时也决定了科研必然是注重形式而非本质——毕竟发表论文终究是交流的手段,绝不是目的;这是导向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因为各种原因对教师的约束相当多——当老师无法自由决定所承担课程考试通过率的时候,已经注定了教学的形式重于质量;这是约束过多的典型问题。教育的方向和教学力度都有问题的话,人才的培养不出问题都奇怪了。


综合来看,我们的高等教育的问题既有人的问题,也有制度的问题。在大环境改善前,人方面存的问题还是得靠自己去积极克服,个人比较喜欢曾国藩提到的学者“志、识、恒”三要素(见博文《学者的志气、见识和恒心》)。制度设计方面比较复杂,但去形式主义、回归科研和教育的本质,也许才是合理出路。


上面说的是问题;还好即使在当下的环境下,还是能考到很多积极前行和探索的人群,这也是希望所在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50-970902.html

上一篇:工科生教育问题不在毕业论文
下一篇:创新是个坑
收藏 IP: 14.156.126.*| 热度|

27 马志超 郑小康 蔡小宁 苏德辰 韦玉程 李兆良 陈桂华 张骥 陆绮 许培扬 张云 赵美娣 王毅翔 姬扬 武夷山 李学宽 李志俊 张忆文 王涛 毕重增 gaoshannankai wgq3867 kexuegzz xlianggg yangb919 zhyzh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9: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