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安进溶癌病毒在美上市

已有 3647 次阅读 2015-10-28 20:47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1023日,欧洲药品质量管理局人用药品委员会(CHMP)推荐安进T-VEC用于治疗恶性黑色素瘤。1027日,FDA正式批准安进公司IMLYGIC™talimogene laherparepvecT-Vec)生物制品许可申请。T-Vec是一种由1型单纯疱疹病毒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溶瘤病毒,适用于首次手术后复发的黑色素瘤患者局部治疗。T-VecFDA批准的首个溶瘤病毒疗法,预计每个患者治疗成本约6.5万美元。

由于恶性肿瘤存在基因突变,有时会导致这些细胞比正常细胞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在破坏肿瘤细胞的同时不会感染到正常细胞,这是利用病毒治疗癌症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利用病毒治疗癌症的理念出现在100多年前,1800年代就有医生注意到某些癌症患者因为感染了病毒而神奇痊愈,这些病例报道后来引起某些医生的兴趣,尤其是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临床医生给患者注射病毒,但是有时候治疗有效,有时候会导致患者死亡。

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同,现在使用的抗癌病毒已经进行了精心改造,如经过改造的T-VEC不会造成皮肤疱疹。另外给病毒增加了一种外来基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这种病毒兼具有合成分泌这种蛋白,产生吸引树突状细胞的作用,这可以进一步联合免疫系统清除癌症细胞。

这个领域已经经过许多小规模临床研究,也有许多效果神奇的案例,例如一个骨髓瘤患者,曾经两次干细胞移植,其左侧前额颅骨下出现转移瘤,导致骨质破坏并压迫其大脑。经过实验性病毒治疗后,这位患者完全缓解。但是FDA批准新药只要统计学证据,而不是这种神奇的个案。

2005年,中国SFDA批准治疗头颈部癌症的重组人5型腺病毒H101证据显示这种治疗方法能缩小肿瘤体积。此后许多海外患者专程到中国接受这种治疗。20155月,在安进公司资助下,T-VEC一项大规模临床研究数据公开发表(R. H. Andtbacka et al. J. Clin. Oncol. 33,2780–2788; 2015)。这是一个多中心、非盲、随机临床试验。招募436位病人,接受T-Vec治疗的患者有16.3%获得持久应答,持久应答是完全或部分应答持续至少6个月以上,对照GM-CSF治疗组该数据为2.1%。在持久应答的患者中,29.1%达到完全应答,70.8%达到部分应答。研究发现,这种治疗方法对晚期黑色素瘤有效,能让这些患者中位数生存时间延长4.4月。这样的寿命延长作用从统计学上来讲是实在微不足道的。

波士顿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Stephen Hodi教授认为,T-VEC结合癌症免疫疗法可能会获得更理想的效果。安进20146月的小型临床试验表明,联合T-VEC能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

科学家也在尝试优化T-VEC技术,尤其是建立系统给药的方法,这样病毒就可以对全身的肿瘤细胞进行全方位追踪猎杀,应该比过去局部注射的效果理想。这需要对病毒进行更多改造,以方便对这些病毒进行随时灭活,避免给患者带来灾难后果。还有科学家尝试用其他病毒,例如痘病毒和水泡性口炎病毒,这些病毒一般不感染人类,但会导致牛患水泡。目前正研究一种能让病毒搭载在某些血液细胞中,躲避免疫系统的追杀。如果溶癌病毒能经过血液进行运输,这种技术将可以用于更多癌症的治疗。

T-VEC最初由BioVex研发,安进在2011年以4.25亿美元现金收购了BioVex430日,美国FDACTGTACODAC两个专家小组以221绝对优势支持T-Vec用于晚期黑色素瘤治疗;因此,此次T-VECFDA批准不算惊喜。安进计划在一周内推出该产品,商标名为Imlygic

安进研发执行副总裁Sean E. Harper博士说:“IMLYGIC是首个临床和监管获批的溶瘤病毒疗法;不过,不是所有的黑色素瘤患者都能受益于该疗法。目前,我们正在研究IMLYGIC与其它免疫疗法的结合(默沙东的Keytruda、罗氏的atezolizumab等),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和其它实体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931738.html

上一篇:牛皮癣素的抗真菌效应研究
下一篇:八分之一心理学论文存在统计学错误
收藏 IP: 58.247.243.*| 热度|

2 杨正瓴 徐向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