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评论与科学元勘
(发表于《科学时报》
武夷山
Ahti-Veikko Pietarinen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哲学系教授,今年8月17日他还到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做过一场逻辑学方面的学术报告。他在2006年第2期《科学视角》(Perspectives of Science)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跨学科性和皮尔士的科学分类:百年后的再评估”。哲学家查尔斯 S. 皮尔士(1839-1014)认为, 所有学科可以分为三大类:发现之科学、评论之科学和实践之科学。发现之科学(或曰启发式科学和解释性科学)包括数学、哲学和一些特殊科学(含物质科学和精神科学两大类,前者如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后者如心理学、语言学、人类文化学等)。实践之科学((或曰应用科学,包括工艺技术)好理解,不用举例了。皮尔士的评论之科学包括了科学史、科学自身之分类以及综合形态的哲学。
Ahti-Veikko Pietarinen教授认为,根据皮尔士的思想,评论之科学(或曰回顾式科学)大致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元勘。他试图提出以下关于评论之科学的分类框架:
A. 历史。下面分为:1、科学史;2、科学谱系学和发展;3、智识观念史。
B. 理论性(系统性)评论。下面分为:1、科学之评论;2、跨学科探索之研究;3、综合式(集成式)探索之研究。
C. 实用评论(科技元勘)。下面分为:1、关于发表物与科研成果扩散之研究;2、教育(含科学传播、科学教育与科普);3、科研政策制定。
看来,
笔者目前担任中国科协主办的半月刊《科技导报》“科技评论”栏目的主持人。不久前,我在科博网上贴出了该栏目的“征文启事”,阅读此文的接近200人,与我联系表示对撰写科技评论感兴趣的只有三人。响应寥寥的原因之一,是有些人不敢参与评论。一位网友对我的“征文启事”评论说,“隔行如隔山,外行人的意见,只有被内行笑话的可能,从来没听说让内行众人服膺的奇迹。能让专家认为不外行已经是巨大成功了。”他所说的“众人服膺”,是针对我的“征文启事”中的最后一句话:“我最希望的是,出现一位众人服膺的科技评论高手,那我一定全力向《科技导报》推举,使之成为栏目主持人,以便洒家完身而退。”其实,我所说的“众人”,恰恰不是被评论的科技专家(事实上,评论对象也不一定只限于科技专家群体),而是评论文章的广大读者。有些人自身不会游泳,但却是优秀的游泳教练;许多球迷不会踢球或打球,但他们对比赛的评点却头头是道。同理,不仅亲身做过科研的人可以做科学评论,没有搞过科研的人也可能参与科学评论。当然,不学无术者的胡说八道不是科学评论。飞人乔丹的教练打球不如乔丹,但他懂心理学和管理学;有志于科学评论者,则应该多学习科技史、科技哲学、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学、科技管理学、科技战略学、科学计量学等等。
用科学元勘的知识与思想武装起来的科技评论人员,会与在科技第一线拼搏的科研人员成为盟友与伙伴,而不是形同寇仇。
参考文献
Ahti-Veikko Pietarinen,Interdisciplinarity and Peirce’s Classification of the Sciences: A Centennial Reassessment, perspectives on Sciences, 2006, 14 (2): 127-15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6: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