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和艺术能否在一个人身上完美共存?当然能。而且有许多人在两个领域都取得了成就。
谁说科学家只知道数字和逻辑,而不懂阳春白雪?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都有高深的艺术造诣。创作了《伊戈尔王子(<鞑靼人舞曲>就是出自这部歌剧)》的俄国作曲家亚历山大·波菲里耶维奇·鲍罗丁(Alexander Borodin,1833-1887)的主业其实是个化学家。拥有博士学位的他,不仅仅是教授,还做过系主任。不单音乐作品流放百世,他的专业也是相当成功——他是羟醛反应(aldol reaction)的发现者之一。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例子大概是李四光先生。李先生的小提琴造诣历来为人所知,据说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发现了李四光20年代在巴黎创作的小提琴曲《行路难》的手稿,才知道原来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的作者是他。科学家里头还有许多著名的画家。 美国的鸟类学家、自然学家约翰·詹姆斯·奥杜邦(John James Audubon,1785-1851)的鸟类图鉴技巧之高令人叹为观止,被称为美国的“国宝”。
(约翰·詹姆斯·奥杜邦的画作象牙喙啄木鸟)
谁说艺术家都抽象思维匮乏、没有科学头脑?电报的发明人之一,同时也是莫尔斯电码的发明人莫尔斯(Samuel Finley BreeseMorse)是个不折不扣的画家。
(莫尔斯1928年画作Jonas Platt)
George Antheil(乔治·安塞尔1900-1959)可能是艺术家里头最杰出的科学家了。这个头脑灵活、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聪明人一生做了太多的事儿,主要头衔有作曲家,作家,钢琴家和发明家。他最为人熟知的角色是前卫作曲家,一生创作了约300个作品,包括交响乐、室内乐、歌剧和电影、电视音乐。他的主业是为电影和电视作曲,业余为杂志撰写文章并为报纸撰写专栏,写了一部惊悚小说,一部自传。在艺术上,他最有名的作品是为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法国电影《机械芭蕾(Ballet Mécanique)》做的曲。在科学界的贡献是发明了从没有计算机的时代到今天都一直在通讯领域中使用的跳频-展频技术(frequency-hopping,spreading frequency)——这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很近,在你家的无线局域网络(WLAN)和CDMA手机通讯中就使用这个技术。
早期的艺术家和科学家身份的统一也许和他们所处的年代的教育有关——那时候的科学和艺术并没有走的那么远。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分工没有这么细——最极端的例子也许是达芬奇——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多半出身自富裕的家庭,受的是通识教育。
那么有现代的例子么?有,看看这位老兄:布赖恩·哈罗德·梅(Brian Harold May), 没错,他还健在。他就是鼎鼎大名的摇滚乐队皇后乐队的吉他手。如果说他是音乐人、歌手、作曲家,你丝毫不会意外,如果说他有帝国理工学院的天体物理博士学位,并且担任过大学校监呢?梅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曾经在帝国理工攻读博士学位,不过开始玩儿乐队之后就放弃了博士学位。但他还是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一篇 还在高大上的《自然》上("MgIEmission in the Night Sky Spectrum". Nature240 (5381):401–402.)。2006年,他又回到母校继续他的博士学业,并且在2007年获得了学位。2007年到2013年,他还做了几年大学的高管,担任利物浦约翰莫尔斯大学(LiverpoolJohn Moores University)的校监。
(Brian Harold May)
上面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都很传奇。这些人头脑灵活,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并且都在不同的领域做出了成绩。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他们有没有在两个领域挣扎的时候?肯定有,比如鲍罗丁的《伊戈尔王子》在他去世时都未能完成,后来被另外两位作曲家完成——因为他的化学研究占据了太多心血。再比如皇后乐队的梅,开始玩儿乐队的时候,不得不中断了博士阶段的学习。
从马克思到卢梭,都提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不管你选择什么做职业,有一个或几个业余的爱好,都能让生活变得更加多彩。
末尾,附上拙作两幅,算是向以上的光辉名字们致敬。
(波士顿的电车)
(樱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8: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