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铁路华工是怎样抵达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的?

已有 3752 次阅读 2014-10-10 08:23 |个人分类:纪念沉默道钉(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铁路华工是怎样抵达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的?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1010发布

 

在铁路华工建设中央太平洋铁路研究中,有个重要课题是他们是怎么抵达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的?

 

如果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由广东、香港沿海地区远航美国旧金山来到铁路工地,恐怕是不全面的。我们还要考虑到有多少已经先期抵达美国淘金采矿或从事其他工作的华人、华侨为何转而加入铁路建设。此外,也不能排除早先已经抵达美洲秘鲁、古巴等地的华人华侨转而来到美国加入铁路大军,还有从东南亚等地前往美国参加修建大陆铁路的。

20121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了美籍华人赵汝诚(Herman B. Chiu)著、邓武译的《旅居者与移民----美国太平洋铁路华工与爱尔兰劳工报纸形象分析》(WHEN 1,000 Word are Worth APicture: How Newspapers Portrayed the Chinese and Irish who built the first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一书。该书谈及了这个问题。

书中写道:“历史学家左秋永(音译, Kil Young Zo)认为,实际上从1850年到美国颁布《排华法案》的1882年,所有进入美国的华人全部来自中国广东省的四邑地区。”(博主按:此说有些绝对)这些华人同那一时期许许多多来到美国的人一样,都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尽管四邑地区邻近广州和香港这样的国际港口,但这么好的地缘优势并没能阻挡四邑人大规模出洋的潮流,“当地经济上的窘境是他们出洋的主要原因”,左秋永[左秋永(音译, Kil Young Zo)的《华人移民美国,1850-1880》(Chinese Emigration t0 the United States, 1850-1880),纽约阿尔诺(Arno)出版社,1978年版,第80页]写道,首先,快速增长的人口迅速超出了当地农作物供养的极限,于是饥荒和穷困变得在所难免; 1850年,两广地区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武装起义,旨在推翻清王朝,这次被描述为“也许是世界上破坏性最大的起义”迅速蔓延到四邑。[马文·加文·普辛格(Marvin Gavin Pursinger)的《日本人移民俄勒冈,1880-1920》,《西部学刊》(Journal of the West),1966年第5期,第251页。普辛格写道,这期间许多中国人到达了夏威夷和美国本土,他们在铁路建设工地上很容易地找到了工作,而中国国内的太平天国起义一直持续到1864年。左秋永在他的《华人移民美国,1850-1880》中写道,19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期间,四邑居民间的相互残杀使他们的日子雪上加霜。(译著注:1855年四邑地区爆发了广东土著人与客家人长达使余年的械斗,这幕兄弟相残的惨剧另许多四邑地区的民众家破人亡。)]1851年,四邑遭遇了一场大旱,接下来1852年又是一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水灾,战争与天灾造成了1852年四邑的大饥荒。[左秋永(的《华人移民美国,1850-1880》,第114页]

184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后,淘金热成为吸引大批中国人前往美国的主要原因,尽管在发现黄金之前,已有少量的中国人到达加利福尼亚,那时加利福尼亚还没有建州。[同上第82页。左秋永表示,中国人最初来到加利福尼亚是1848年2月,快速帆船“鹰号”将两个中国男人和一个中国女人从香港带到了旧金山。但即便是淘金热开始后,前往美国的中国人仍保持在相当较低的数字。1849年,只有325个中国人合法进入加利福尼亚,1850年只有450人。左秋永揭示说,1850年,在开始后,前往美国的中国人仍保持在相当较低的数字。1849年,只有325个中国人合法进入加利福尼亚总共57787的统计人口中,只有500个华人。](博主按:根据台山山背村的族谱证明,还在1841年就有:“陈齐宗(又名陈毛齐)道光辛丑年(1841)故于(美国)旧金山。)

随着发现黄金的消息在世界各地传开,前往美国的华人淘金客从涓涓细流变成了滚滚大潮, 左秋永写道,这些进入美国的华人既有合法进入的,也有非法进入;有付得起旅费的,也有付不起旅费的,后者一般是依靠借款去美国,有些类似于早年去北美殖民地的契约劳工。还有一些在秘鲁做“苦力”的华人借机逃离秘鲁,他们往往会跳上一艘前往旧金山的船藏起来,直到目的地再下船。[左秋永用“苦力(coolie)一词指代那些不情愿的劳工。虽然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使用了契约劳工,但”左秋永认为,在北美的华人不是苦力。]根据左秋永的记录,最后一种方式并不少见,因为当时许多华人受雇于外国船运公司做厨师或仆役。到1852年,有数十艘船常年往返于太平洋两岸,1852年全年有大约2万华人抵达旧金山。[左秋永的《华人移民美国,1850-1880》,第90-91页。左秋永写道,记录表明1852年1月工有19艘美国传停泊香港,它们的吨位从238吨到841吨不等。根据罗伯特·L.艾瑞克(RobertL. Irick)的《清政府关于苦力贸易的政策,1847-1878》(China Policy toward the coolie Trade, 1847-1878),第22页,1852年有多至“五十至六十”艘美国船同时载运着中国人横渡太平洋。]

1865年,当太平洋铁路建设开足马力,华人便成了最可用和最主要的劳工资源,但问题是,尽管加利福尼亚在1857年就有超过5万华人,却没有足够的华人“申请者”。于是,克罗克雇用了旧金山的劳工召集人科尼厄斯·库曼切波(Cornelius Koopmanschap)去广州再征召2000名华工。[格瑞斯华尔德的《巨人们的工程》第112页。在《关闭大门:种族、政治和排华法案》(Closing the  Gate: Race, Polities and the ChineseExclusion Act),(北卡罗来纳教堂山,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第31页上,安德鲁·吉奥瑞(Andrew Gyory)写道,1828年生于荷兰的库曼切波(Koopmanschap)在淘金热期间到达加利福尼亚,开始做进口面粉“其他粮食”的生意。他之后拥有了一支船队,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了与中国的贸易,自1861年开始将中国人运往旧金山。但萨克斯顿认为,库曼切波只是个为西森和华莱士(Sisson And Wallace)公司工作的经纪人。]

这批特招的华工于1865年7月到达美国,此时他们已经预支了一笔路费,如果是乘蒸汽船来的,一张船票是40美元;如果是乘帆船来的则是25-35美元。[这批华工大都是从广州市以南的珠江口离开家乡的。]这笔钱需要以每月5%的利息分期从月薪中扣除。格瑞斯华尔德写道,有时这些华人旅客“会象一袋袋粮食那样被塞进底舱”,还有的人被迫全程待在甲板上。[格瑞斯华尔德的《巨人们的工程》第118页。当时香港到旧金山的海上航行一般需要35-40天时间, 格瑞斯华尔德写道,直到铁路公司采取安全措施以前,许多中国人一上岸边遭到攻击或抢劫。相关记录表明,到1869年,有多至1.2万中国人被送到美国修建太平洋铁路。]

在中国征召劳工一直持续到太平洋铁路完工。一份1867年写就的中文招工广告说,“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什么差事比当劳工更赚钱的了。”大约有5000份这样的广告被分发在了加利福尼亚和广东,分发者期待能凭这样的广告找到2万华工。[《中国邮报和飞翔的龙》(The China Mail and Flying Dragon)1867年3月1日,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班克罗夫特图书馆(Bancroft Library);及萨克列门托的加州州立铁路博物馆。另据贝恩的《帝国特快》第331页,1867年,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查尔斯·克罗克专门雇用了一个中国文人来翻译招工广告。]

格瑞斯华尔德写道,新到的华人被分成了20人一个施工队,每个施工队有一个说英语的“工头”(head man),外加一个厨师,厨师的薪金有铁路公司负担。华工们常吃饭菜有牡蛎、乌賊、鲍鱼、水果、泡菜、竹笋、海带、蘑菇、大米、饼干和茶,在周末还会有鲜猪肉和鸡。[格瑞斯华尔德在《巨人们的工程》第121页写道,由于华工都喝煮开过的茶,而白人直接喝可能含有细菌的水,因此华工相对不易得传染病,上工也就有保证。]“中国人勤劳、沉稳、干净,迅速为他们的爱尔兰同时树立起了好榜样”。格瑞斯华尔德写道[格瑞斯华尔德在《巨人们的工程》第121页],他引用曾经到访华工营地的牧师A.W.卢米斯(A.W.Loomis)的话说,“因为华工对威士忌不感兴趣,所以他们很少打架,也就没有所谓的“蓝色星期一”。[格瑞斯华尔德在《巨人们的工程》第121页]

左秋永的一些见解与事实有所出入,但是他对于铁路华工被非全都是直接来自广东乘船来到美国,而且也非全部是契约华工的判断,我是认同的。

笔者19986月提交在上海舉行的“十九世紀下半葉華人在開發美國西部所作的歷史貢獻與中美關係”國際學術討論會论文《中央太平洋鐵路的建成與在美華工的貢獻》中第二部分谈到这个问题,文章说:

    現在來討論中央太平洋鐵路建設中勞動力這個大難題是怎樣解決的。

   中國移民美國的第一次高潮是和加利福尼亞地區的開發密切不可分的,特別是50年代前後的加州的淘金地和60年代的建設橫貫北美大陸的太平洋鐵路建設工地是中國勞工前往加利福尼亞州的主要集聚地之一。

 

   根據美國官方的移民記錄,1820年至1840年間,來自中國的移民一共只有11,其中1820年來了1;1841年至1850年的10年間,也只有35人。只有在1848年在加利福尼亞亞美利加河畔發現黃金的消息傳到廣東後,中國去美國的人數才開始激增。[34]1852327廣州美國使館官員伯嘉在致美國國務卿韋伯斯特時說:“自185111以來移往加利福尼亞的華人不下14000,其中從185211以後移去的約占半數。從事此項運輸的船隻已有50-60只商船,而來年移民高潮大有湧向美國之勢,因此事與中、美兩國有關,對未來展望,構成一新的因素。”[35]1854320,美國駐華使館官員麥蓮自香港致美國國務卿馬西的信件說:“從中國去香港去加利福尼亞的移民有增無已。.......在廣州,旅客經紀已約定大量移民,將在本年不同時期運往加州,我被告知,這個數字不下一萬名,而且今年年內還將大大增加。”[36]

 

   據統計1857年已由香港殖民官員頒發證件的移民出口船隻,自185711718571215共有20條船隻駛向舊金山,共成年男子5273人,成年女子513,男童11人。[37]185811630半年中,由香港開往舊金山市的船隻共15 ,合成年男子4634,成年女子186人。[38] 對此,美國學者認為:“中國苦力大有淹沒太平洋沿岸之勢。1849年發現黃金以及隨之而來的對廉價勞動力的需求,使中國人初次湧入加利福尼亞,1850年的太平天國大叛亂更促進了這一運動。到1852年,太平洋沿岸已有大約25000東方人,隨後便以每年4000之數源源而來,60年代由於修築中央太平洋鐵路需要勞工,他們的人數有增無已。”[39]

 

   根據威廉·L·董所著《中國人在美國》的研究,“1861這一年,又有不少中國人到加利福尼亞。據舊金山市海關記錄,新到達的有8434,回國的有3594人。”1863參加太平洋鐵路建設的白種人,經不住艱苦而紛紛離職”。“1864太平洋鐵路建設的中國勞工共有4000,成為一股重要的勞動力量,而白種工人只有1000人。”“1865中國勞工在太平洋鐵路建設中作出了良好的成績。公司當局先後在加利福尼亞和廣東省繼續招募,高峰時期多達10000人。”“1869橫貫大陸鐵路的完工,19世紀重要的建設成就的標誌。這條太平洋中央鐵路在建設高潮時,中國勞工占到90%,9000人。”“1870隨著橫貫大陸鐵路建設的完成,中國人加速向東部轉移,一小部分轉入南方。這一年冬天,約有600名中國勞工參加亞拉巴馬和卡大努鐵路建設,250名參加休士頓和德克薩斯鐵路建設。......這一年,在美中國人總數為64199人”。[40]

 

   根據美國學者柯立芝所著《中國移民》一書的統計,在加利福尼亞的中國人,1852年為25000人,1857年為45000人,1867年為50000人,1873年為62500人。[41]有學者則研究認為:“1860年中國人在美國有34933,1870年就有62736名”, 1869,據舊金山市海關統計,入境的華人有14990名”。[42]

 

   美國F·F·希厄爾牧師,曾在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組織的調查中國人入境問題聯合特別委員會上作證說: “據我調查所得的資料:18521月起至187641為止,中國人在舊金山港口一處的出入境人數是:出境90078,入境214,226人。在南面的阿斯托利亞港口,還有16786中國人入境,1158中國人出境。”“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對於1852年以前入境的沒有準確數字。一般人的估計是1852年以前有10000萬中國人進入加利福尼亞。可是《舊金山記事報》於187442:1852年以前包括1851年全年在內,在舊金山港入境的中國人約有三千至四千。’但是不管怎樣,他們自1851-1852年以來,一直占全州人口的一個相當大的比例。據美國人口普查的記錄,加利福尼亞人口總數是92597人。”[43]

 

   儘管上面所引的數字有所不同[44]。但是,中國勞工當時迅速湧入加利福尼亞州和橫貫北美大陸的興建,迫切需要廉價而艱韌的中國勞動力密切相關的沒有疑問的。

[34]鄧蜀生著:《美國與移民----歷史·現實·未來》,重慶出版社,1990年版,209頁。

[35]陳翰笙主編:《華工出國史料彙編》第三輯《美國外交和國會檔選譯》,中華書局,1981年版,93頁。轉自美國外交檔及公檔彙編:《美國與中國叢刊》(The American Diplomatic& Public Paper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第一種:條約制度與太平軍起義(1842-1860)(Series 1. The treatySystem & Taiping Rebellion),17:苦力貿易與中國移民(Coolie trade the Chinese Emigration), 大衛斯·居裏(Jules Davis)主編, 52號文件,公文第27號。

[36]同上,第99頁。轉自美國外交檔及公檔彙編:美國與中國叢刊,第一種:條約制度與太平軍起義(1842-1860),17卷苦力貿易與中國移民,第58號檔。

[37]同上,第35-38頁。轉自美國外交檔及公檔彙編:美國與中國叢刊,第一種:條約制度與太平軍起義(1842-1860),17卷苦力貿易與中國移民,24號檔。

[38]同上,第101-103頁。轉自美國外交檔及公檔彙編:美國與中國叢刊,第一種:條約制度與太平軍起義(1842-1860),17卷苦力貿易與中國移民, 60號檔香港副領事羅伯特致美國國務卿加斯, 18581113於香港領事館,附件《香港政府公報》185887第四卷,168期。

[39][]撒母耳·伊裏亞德·莫里森等著:《美利堅共和國的成長》,下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43頁。

[40][]威廉·L·董著,《中國人在美國》,紐約,1974,《外國哲學歷史經濟摘譯》第127頁。

[41]陳翰笙主編:《華工出國史料彙編》,7輯《美國與加拿大華工》,中華書局,1984年版,192-193頁。轉自柯立芝(Mary Roberts Collidge):《中國移民》(Chinese Immigration),紐約,1929年版,附錄。羅奈爾得·田垣(Takaki Ronard)認為:“到1869年,受雇的華人達1.2萬至1,4萬人,占該公司所有工人的90%以上,成為修築大陸西部鐵路的主力。”(見田垣著:《一面不同的鏡子:美國多元文化史》(A Different Mirror: AHistory of Multicultural Americans),紐約,小布朗圖書公司,,1993,196,轉自梁茂信著:《美國移民政策》,東北師大出版社,1996年。

[42]朱傑勤:《十九世紀後期中國人在美國開發中的作用和處境》,《歷史研究》,1980年第1,轉自[]西華德(George F. Steward)著《從社會和經濟方面考察中國移民問題》(ChineseImmigration in its Social and Economical Aspects),1970年紐約Charles Scribner's Sons ,7頁。

[43]陳翰笙主編:《華工出國史料彙編》第三輯《美國外交和國會檔選譯》,中華書局,1981年版,278,轉自該聯合委員會於188722744屆國會,2次會議提交的報告書,632頁。

[44]有關數位和情況還可見成露西(Lucie Cheng)、波納切(Edna Bonacieh):《資本主意制度下的勞工: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亞洲勞工》(Labor ImmigrationUnder Capitalism, Asian Wor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Before World War II),加利福尼亞州立伯克利大學出版社,1984年。孔深吾(Kung Shen-woo):《美國生活中的華人》(Chinese in American Life:Some Aspects of Their History, Status, Problems and Contributions),GreenwoodPress Published Co,1983年。蔡石山(Tsai Shih-Shan Henry):《美國華人的經歷》(,印第安那大學出版社,1986年。Tsai Shih-shan Henry, China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the UnitedStates, 1868-1911, University of Arkansas Press, Fayetteville, 1983. Jack Chen,The Chinese of Americas, Harper & Row, San Feancisco,1980. Chen, Chin-Yu, San Francisco's Chinatown:A Social-Economic and Cultural History, 1850-1882, University ofIdaho,1992. Order No. DA9305262. John H. White Jr., The American RailroadFreight Car: From the Wood-Car to the Coming of Steel,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Press,1993. Alan H. Grey, Roads, Railways, and Mountains: Getting Around in the West,Journal of the West,33(July 1994), pp44-53.

(全文發表在《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第97-113頁。并收录在《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7-9页,白山出版社,2010年6月版; 《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繁体增订版)第10-13页,台湾华艺学术出版社,2014年8月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834418.html

上一篇:与其颁来诺奖,不如夯实基础
下一篇:贺北极冰野生蓝莓 香飘九洲 誉满全球(续)
收藏 IP: 1.202.24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