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寄希望于民企(四) 精选

已有 5578 次阅读 2014-5-29 07:29 |个人分类:科技|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创新, 科研, 体制, 民企

吕乃基

创新,关系到个人涨落、社会筛选,以及人类发展方向,这三者的关系何其复杂。涨落,充满偶然性,嵌入于特定的语境之中,各种涨落又彼此纠缠,所谓此起彼伏。各个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不一,所处环境各异,筛选标准各异,又同处于一个地球,因全球化而紧密相关。在国家干预较小的社会,创新相对简明,个人涨落直接与人类发展方向关联;而在国家干预强大的社会,创新之途尤为复杂。(此处“简明”与“复杂”并无褒贬之意)

就国家的干预而言,有意思的是,在体制的核心区域,仿佛处于台风眼,推行的仿佛是不一样的体制。譬如在国防军工领域,国家的感召,较高的待遇,不一样的压力,科研人员无后顾之忧,心无旁骛,个人涨落与社会筛选基本一致。特别在两弹一星的年代,科研人员没有课题的压力,可以数年甚至数十年没有一篇论文。然而不是科研人员谁都可以置身于国防军工领域,国家也不可能只是国防军工。离开核心区,中国的大多数科技人员都在现行强悍体制的驱动下运行。这样的体制,因其中的食利者、正在甚或已经形成的利益集团,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者、寻租者,以及官僚主义等因素,具有巨大的惯性,短期内难有较大的改观。这或许是之所以“春风不度学术界”的根源。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博主寄希望于在体制的边缘处或体制外的民营企业,寄希望于民营企业所构建的小环境。首先,民企,既然已经走上了民营之路,也就是放弃了进入利益集团之途,甚至还要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须得凭自己的实力方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次,虽然政府想方设法把体制之网撒向民企和其中的科技人员,不过相对而言,民企和其中的科技人员受体制束缚少,不理会名,不在乎利,以及管不着。其三,在市场竞争中,容不得花里胡哨,陈光标为吸引眼球一步跨到社会性精神需求的云端,或许更多的是发挥了娱乐公众的功能。民企必须脚踏实地,沿认知-控制需求和社会性物质需求一步一个脚印上升。其四,民企在管理上有较为严格的规章制度,容不得员工弄虚作假。

上述四点成立有两个重要前提,其一,民企要有使命感。一般而言,企业或者公司都要有使命感,例如乔布斯,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没有使命,公司就会堕落成死气沉沉的一潭死水,没有目标感,跟客户也缺乏有力的联系。它们就会变成短期内通过拼命压榨客户来赚钱的公司,同时还会不惜损害其他所有事物和所有人的利益。http://tech.sina.com.cn/i/2014-05-27/10209402771.shtml。这是一般而论,当代中国的民企另外还负有中国特色的使命,那就是在国企和体制内的科技人员创新乏力之时创新,成长进而成为创新的主体。

其二,考虑到柳传志对于公权力和国进民退侵犯民企的种种担忧,这种担忧实际上道出了民企的共同心声(柳传志:商人在中国应有重要地位希望政府认可http://money.163.com/13/1011/13/9ATL7ICJ00253B0H.html);因而第二项甚至更为重要的前提便是:包括公平、严格和高效的管理制度在内的完善的市场经济,否则民企不是攀附政府和利益集团,就是走上投机,甚至假冒伪劣违规犯罪的歧途。

 

在某种意义上,外企具有民企上述所有特征,并且就不受体制束缚和相对严格的规章制度(如“杜拉拉升职记”,当然不是没有反例,如葛兰素史克)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大多数外企创新的源头不在中国,中国雇员主要的作为是执行而不是创新。至于外企在中国的“使命”,或许就在于赚钱,回过头来反哺其研发和品牌管理的创新。

 

世界有7大、8大或n大奇迹,最大的奇迹在于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下,个人涨落、社会筛选,以及人类发展方向三者的基本一致。二楼周老师道出了当代中国的另一项悖论:创新人才在国企,国企不创新;创新人才在体制内,体制内难创新;民企欲创新,民企缺人才。

期盼当代中国萌发更多的创新,最迫切的期盼是:

制度创新。

 

博主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一)系列暂告一段落,感谢各位的参与。博主将在整理所有评论的基础上将系列合成一文,敬请期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798552.html

上一篇:见义勇为加分万万不可!
下一篇:北京市教委:何不放下面子,干脆取消见义勇为加分?
收藏 IP: 117.89.54.*| 热度|

21 陈小润 刘洋 陈晓霞 吕喆 张操 周可真 徐明昆 赵美娣 曹聪 鲍海飞 武夷山 张骥 余世锋 汪晓军 戴德昌 陈楷翰 秦逸人 徐晓 ybtr3929 clp286 zzjtc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