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系统科学学报,2024年第一期。引用请注明出处。
拙文系业外人士跨界习作,敬请业内人士指教,幸勿拍砖。
人类社会的“三大支柱”指材料、能量和信息。
1.工作机、动力机和控制学习机
所有的人工自然可以区分为三大类:工作机、动力机和控制学习机。有的人工自然是其中之一,如黄道婆的织布机是工作机,有的人工自然是其中的二或三项,如风车和数控机床。工作机干活,实现功能;动力机驱动;控制学习机实施过程中的控制和学习。工作机和控制学习机含收集和输出信息的传感机。在人类早期,人工自然主要只是由杠杆、斜面和轮子等组成的工作机,需要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等推动,由人和简单的反馈过程控制。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工作机日益复杂,热机和电机充当动力机,自动化开始在各个领域的工作机和动力机上得到初步应用,如蒸汽机的离心调速器。从20世纪末至今,控制学习机的地位和作用越发重要。
在上述过程中,工作机所需之材料,从直接取自自然,如木材、石料到需要冶炼的铜铁等金属,到具有特殊性能的各种合成材料;动力机的材料包括其结构本身如锅炉、叶轮需要的材料,以及工质,如燃料电池和锂电池;控制学习机如电子管、晶体管和芯片的材料如金属、半导体,以及实施控制的工质,如电子、光等。上述种种无一不关系到对材料的认识和制备。材料,是工作机的躯体,动力机和能源的载体和工质本身,以及作为控制学习机的载体和工质。发展到智能阶段,控制学习机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各行各业都用到芯片,而且应用领域越来越深入。芯片,位于工作机、动力机和控制学习机的核心,是当代科技发展的前沿。应用定义软件、软件定义芯片。在此意义上,所有的压力都集中到芯片。
2.由材料、能量到信息
远古社会,人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材料上,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按材料分期,可见彼时材料之重要性。工业革命,虽然钢铁和人工合成材料等依然在进步,能量的作用跃居首位。社会的进步划分为蒸汽、电力和原子能时代,这是按能源分期。20世纪中叶,信息取能量的地位和作用而代之。社会的发展区分为信息、互联网和元宇宙时代,这是按信息和数据分期。人类在总体上沿材料、能量和信息三个阶段前行。然而在此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之前阶段的重要性,特别是材料的基础性。
在材料时代,材料的重要性在于其本身,牢固、耐用、锋利和易加工等;到能量时代,加上了耐高温高压腐蚀和电磁等属性,同时要求工质可以更多储能和充放电,核聚变发电的“容器”至今尚未解决。在信息时代,要求可以用于存储和运算数据的载体。芯片是软件存储和运行的载体,其重要性如同大脑之于意识。
就芯片本身的材料而言,第一代半导体芯片以熟悉的硅为主要材料,广泛应用在手机、电脑和电视等领域。第二代半导体材料以砷化镓和锑化铟为主,多用于光纤和移动通讯等领域。第三代半导体的主要材料则是氮化镓和碳化硅,更适合制造耐高温、耐高压、耐大电流的高频大功率器件。目前这类材料主要应用在手机快速充电、新能源车和轨道交通等领域,以及广泛应用于5G基站、数据中心等场景,大幅降低整体能耗。
不同材料制成的芯片应用在不同领域,它们之间是共存关系,不是替代关系。
眼下,IBM的最新成果是:2nm芯片,计算速度快45%,能源效率高出75%,电池最高寿命提升4倍。后来者追赶的难度越来越大。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脱碳入硅”的声音一再响起,或将从根本上改变信息乃至所有人工自然物的载体。与此同时,追赶的风险或不确定性也在增大。硅基芯片的制程工艺已经逼近物理极限。上世纪80年代提出柔性电子概念,试图用有机半导体替代硅等无机半导体,通过硅与碳的无缝无障碍结合,使有机电子器件具备柔性特点。
碳基纳米材料,特别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材料,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取代硅从而延续摩尔定律的半导体材料之一,成为“脱碳入硅”潮流中的“逆行者”。碳基器件相比传统硅基器件具有 5~10倍的速度,可以实现 5nm以下的半导体技术节点,满足新型半导体芯片的发展需求。台积电将铋进行优化,转向新的0-1,开启新的技术路线。
很可能花那么多钱和时间、精力,把硅作为基材的芯片做到5纳米甚至2纳米时,猛然发现,基材变了,不再是硅为基础材料,而是某种“第n代半导体”。地基一旦更迭,在此基础上的技术路线不得不或多或少改变,甚至重起炉灶。
光的通信性能比电高三个数量级,超高速度、超强的并行性、超高带宽,所以可以传输更多信息。在集成电路上实现对发达国家的反超非常难,但是在集成光路上的差距相对较小。未来还有光子芯片,集成光路。在产业化方面,全球还处于起步孕育期,产业生态尚未形成,有可能为“后摩尔时代”提供巨大空间。
此外还有生物芯片,主要是生物电子芯片和生物分析芯片。前者用于生物计算机等生物电子产品的制造,目前在技术和应用上很不成熟;后者用于各种生物大分子、细胞、组织的操作以及生物化学反应的检测。一般情况下所指的生物芯片主要为生物分析芯片。光子芯片和生物芯片表明,如同前述动力机的工质,芯片业的发展,也需要考虑控制学习机的“工质”。
二十四岁MIT华裔科学家朱家迪领军在原子级晶体管研究上实现突破,引发芯片革命。采用气象沉淀逐层堆叠的生产工艺,不用光刻机就能生产一纳米甚至以下制成的芯片,将使计算机的大小和功耗都变得只有目前的千分之一。
更深远的改变是量子计算机和量子芯片。传统芯片基于硅打造,而量子芯片的工质不同,量子线路集成在碳基材料上实现信息处理和运算,工作原理大为不同,速度大增,制造过程也不需要光刻机,仅在概念和算法上借鉴原来的理论。
芯片所涉及的材料,不仅是硅片,而且还要有靶材、CMP抛光材料、光刻胶、湿电子化学品、电子特种气体,以及封装材料等,一个也不能少。半导体塑封材料,光刻胶,中国只能做中低端产品,高端的关键材料只有日本有。在日韩外交冲突中,亦可见光刻胶等材料的身影。
芯片的漏电、功耗和散热等问题关系到能量。研究人员预测每平方厘米 IC 产生的热量会达到核反应堆堆芯的热量。单一机器学习模型训练所产生的碳排放,相当于普通汽车寿命期内碳排放量的5倍。碳基器件相比传统硅基器件具有能耗优势,光子芯片的功耗只有电的千分之一。量子芯片同样功耗大降。
王阳元院士认为,今后集成电路的技术进步节点将不再唯一的以特征尺寸为标尺,而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功耗比为切入点,降低功耗成为重要指标。神经形态计算方案从生物大脑中汲取灵感来创建节能设计。虽然这些芯片在节能方面可以超过数字计算机,但它们缺乏运行大型深度神经网络所需的计算能力。制造这样的设备也很困难,因为目前的内存形式与处理器中的技术不兼容。
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家蔡森认为:诱发整个宇宙变迁的关键是能量,能量(借人之手)倾向于选择更善于利用密集能量的系统(芯片),并同时引发其他系统的灭亡;其遵从的规律,大致是广为人知的达尔文主义自然选择,而生物大脑的能率密度值稳居最高位。尽管从绝对数量上看,人类及人类社会的能量值远低于宇宙星系,但前者的能率密度却高出恒星和星系100 多万倍。
有必要进一步考察信息与其载体的关系。信息具有渗透性和共享性。渗透性意为,可以从任何事物中提取信息,或者反过来将信息输入到任何事物中去组织其物质和能量。共享性指不同的事物可以接受同种信息。
信息的渗透性与共享性意味着信息对于载体的超越。然而不能否认材料作为载体的基础地位。
信息时代的主角是信息,同时也对能源和材料提出更高要求:材料、能源、信息三合一,合于芯片。如果只见信息、互联网,不见或不重视能源和材料,那么信息和互联网只是“砂器”,一旦在能源和材料方面有风吹草动,砂器就会塌陷,信息时代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针对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等“软科技”,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提出“硬科技”。站在本文的角度来理解,所谓“硬科技”,其核心即材料技术和能源技术。没有硬科技的支撑,信息技术难为无米之炊。材料技术与能源技术,是人工自然生态的基础。越是底层,向上的涉及(控制)面越广。韩启德强烈主张把“物质科学”放在首位。
硬科技不是为了硬科技自己。材料、能源、信息,前者支撑后者,硬科技支撑软科技,软科技对硬科技提出更高要求。在更大的时空跨度,是为了包括气候在内的生态,不仅是材料和能源硬科技起作用,还需要软科技,需要信息技术。硬科技和软科技,两手都要硬。
在芯片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人与芯片的双向选择,摩尔定律描述了一段时期内这种双向选择的路径。为了能存储更多的信息,运行更复杂的软件,一部分人,摩尔、安迪、比尔、乔布斯、张忠谋,现在的明星是黄仁勋,以及他们公司,将其本质力量对象化于芯片之中。更多人则在使用中接受芯片和软件运行所蕴含的内化过程。双向选择,既在供给侧,也在需求侧。在更广的视野,实际上是人类与人工自然的双向选择。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可能在不同时期会有一个或多个互相竞争的“人类学的自然界”。芯片是国民经济现在和看得见的未来所有产业0-1-100共同之“1”;是人类“本质力量”合作的舞台。集材料、能量和信息于一身,融科技、经济和制度为一体的芯片——之间的关系还将一再更迭——也将是未来“奇点人”的“细胞”的雏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 2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