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建模:科学与艺术之间的桥梁

已有 5422 次阅读 2014-4-11 06:46 |个人分类:科文交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建模:科学与艺术之间的桥梁

武夷山

(事先被告知将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14411日,但迄至现在还未看到今天报纸的电子版.

9:50补记,电子版出来了,在第19版: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4/4/285755.shtm

 

美国昆尼皮亚克大学的现代语言教授Luis O. Arata在英国《交叉科学评论》季刊2014年第1期发表题为“关于跨越艺术与科学进行建模的反思”的文章,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

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悲观的看法是:科学欲发现大自然的内部工作机理,诗性话语无法置足;艺术欲传达主观感受到的真实,在科学审视下,这些感受将如鬼魂般遁逃无形。双方要对话,就要找到共同点,而建模是个双方都感兴趣的合适话题。

科学也有猜测的成分,而猜测是一门艺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 费曼1989年在《物理定律的性质》一书中写道:为了获得新的定律,科学家总归要对新定律作些猜测,这种猜测游戏就属于艺术。他问道:自然界有些什么性质,使得这样的根本性猜测成为可能呢?他回答说:“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因此我打算给出一个非科学性的回答。我认为,自然界具有简洁性,从而具有大美。”在这里,费曼就跨越了科学与艺术的界限。

英国出生的美国哲学家Max Black将模型,尤其是科学模型,描述为精致的隐喻。他在1962年发表的《模型与隐喻》一书中论证说,隐喻除了提供不同事项之间的替换与比较外,还允许相互之间的作用与结合,因此,其作用就仿佛是微型模型。

建模就要跨越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但不完全属于任一个世界。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尼尔斯. 玻尔曾说过,一则深刻真理的对立面是另一则深刻的真理。但科学界具有同样认识的人不多,他们习惯于将事物简单地对立起来。艺术在开拓科学想象力方面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有助于科学家接触甚至接受其他一些模型。

生活于1617世纪的天文学家开普勒的著作《关于月球天文学的梦想或遗作》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幻作品。该书表明,关于科学兴趣的模型可以转化为文学作品。他描述了(其实是想象了)月球会是个什么样子,指出所谓运动是相对于观察者的视角而言的。这些其实就类似于“思想实验”,几个世纪后的爱因斯坦特别喜欢“思想实验”这个玩意儿。该书所提出的科学模型是通过非常人性化的虚构作品叙事来模拟的,在这里,科学与艺术也没有界限。

阿根廷文学家博尔赫斯在自己的作品中对时间、空间、同一性等概念有一些主观性的、人性化的热烈讨论,它们也许可以成为围绕时间、空间、同一性开展的科学讨论的补充。作家们不一定直接参与科学模型的构建,但他们对隐喻的把玩似乎有助于构想出一些假定,从而启发科学家形成新假说,检验新视角。

人为什么喜欢建模呢?哥伦比亚神经科学家Rodolfo Linás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支持建模行为,因为建模有助于预见行动的后果。

当然,科学与艺术毕竟有重大差异。借助艺术,科学家可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孕育出原先料想不到的新方法,开辟新的探究领域;通过了解科学,艺术家可以认识到,在自然界里不是什么都行的。于是,在闭合科学与艺术之互作用回路的时候,科学家会感到是太天马行空了,而艺术家会感到是太受限制了。

总之,科学与艺术之间可以发生深刻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科学家和艺术家去追寻一些新模型,而囿于原来的学科畛域是不会产生这些模型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83825.html

上一篇:同事的译著,帮着宣传一下
下一篇:同行评价与文献计量学评价的优缺点对比
收藏 IP: 106.120.43.*| 热度|

38 梁进 陈小润 刘旭霞 钟炳 孙根年 蒋迅 王号 印大中 王春艳 范毅方 许培扬 鲍海飞 赵美娣 李泳 高建国 曹聪 王树松 徐传胜 王芳 李伟钢 赵斌 阎建民 韦玉程 陈冬生 赵凤光 吉宗祥 文双春 曾荣昌 强涛 魏瑞斌 贡金涛 JIANHUN tlw2013 DXY1234 xqhuang EroControl eastHL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