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科学的发展与大学科普

已有 2828 次阅读 2014-3-25 12:4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普是一门学问,很多致力于科普和科学传播的学者都有类似的看法和论述,虽然科普还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但是很多研究者都呼吁应该设立科普学或者科学传播学。同时从国际上相关理论的探讨来看,科普或者科学传播这个学科已经初露端倪。周梦璞和松鹰等人的《科普学》一书中认为科普学应该是处于教育学和传播学之内的二级学科;另外一方面,很多学者和研究人员也从多角度探索科普的相关理论问题,靳萍老师著的《科学的发展与大学科普》应该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本着“科学必然要科普,科普必然应科学”的理念和原则,探讨大学科普的基本思想、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同时这也回应了80年代钱学森的看法:大学生毕业时除了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外,还应该完成一篇科普文章。在科研与科普相结合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科普变得更加重要,而促进科研与科普相结合必然要求有一批懂得科普的人参与进来,这也要求应该有相应的学科来促进科普人才的教育和发展,可喜的是目前已经有部分高校开始试点招收科学传播硕士,2014年首批科学传播硕士将“出师”,充实科普专业人才队伍。

近代科学首先出现在西方,而科学家这个称谓也是直到1834年才出现的。但是科普的历史应该说比科学的历史要长,有一些学者认为自从人类学会了钻木取火并摆脱了茹毛饮血的历史后,科普就出现了,先人们把掌握的取火技术传递同伴,科普就生根发芽了。而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科学家把科普看作是自己职责的一部分,但是伴随着科学的专业化和科学家的职业化,科普开始不受待见了,这当然有其历史原因。但是科普并没有消失,而是由另外一些人承担起来。因为科学只有被公众所接收和掌握,它才可能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

在论及科普的时候,首先还是要回顾科学的发展历程,《科学的发展与大学科普》也在开篇就谈到了科学的源起。通过梳理西方的古代科学、近代科学和当代科学让读者对科学的发展有所了解,同时透过“汤浅现象”的梳理也可以让人们看到在科学中心转移的过程中,科普也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到英国的学会的繁荣,再到法国的启蒙运动,继续到德国科学和教育的结合,最后是美国方面大科学的建设,可以说在这个科学中心变迁的过程中,都可以看到科普的影子和作用。而中国的科学,特别是近代科学和当代科学的发展也为世界科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科普也在为人民服务方面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既然是科学的发展与大学科普,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大学的一些问题,包括大学的起源、特征等。斯诺的“两种文化”提到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而在大学中这两种文化应该是有益结合的,“科学文化理念是以文化为基础,它直接催生了科学教育”。而现代大学应该发展的是大学科普文化,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结合,同时也是沟通二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而有必要对大学科普进行研究,并努力促进大学科普这个学科的发展。

科普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它涉及到传播学、社会学、教育学、哲学、历史学、政治学、伦理学以及科学本身。同时对于从事科普相关工作的人来说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些基础科普的知识,包括数理化、天地生等。因为科学应该是科普的基础,科学发展出来的知识应该是科普的内容,而科普是对科学的拓展和延伸,科普将科学生产出来的知识传递给广大公众,提高广大公众对科学的认知,从而利用到日常生活中,并生发出对科学的“感觉”,支持或者反对科学。否则科学只能是高高在上,脱离广大公众,这也是很多争议性话题难以取得公众支持的一个因素。因为广大公众不知道科学家在“捣鼓”什么,更不知道这些东西会和自己有多大关系,会给自己带来好处还是坏处,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争议性话题演变成社会话题,公众会从根据从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进行汇总,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有时候这些各种渠道传递的信息未必是正确的。所以科学研究应该进行科普,而在科普的过程中,还是有必要让公众掌握一定的基础科学。

科学是对真理的趋近,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确定性,同时科学研究也是可重复的,可验证的。很多科学都是在科学实验和科学发现中得以进步的。在《科学的发展与大学科普》一书中,作者遴选两部分科学实验,这既展示了科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揭示了科学发展的曲折历程以及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让人们在了解科学的同时,更能体会到科学精神的重要性。笔者也在不同场合论述过科学知识、方法、精神、态度等方面的话题,同时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有时候要更大一些,通过让广大公众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来破解迷信,反对伪科学是科普的一个重要方向。

如何促进和激烈科学家从事科普相关工作,国外有学者做过研究,结果发现对一部分科学家来说支持和奖励是一个有效措施。而设立相应的奖项是很多国家和相关机构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和行动,该书的作者梳理了世界范围的一些与科普相关的奖项,同时对国内的科学技术奖项也进行了梳理。不过在这些奖项中,似乎科普相关的奖项并不多,前不久《光明日报》也刊登了《中美科普图书奖项的对比与思考》的文章,谈到了我国科普图书奖与美国科普图书奖的状况,并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和思考,其目的无外乎探讨中国科普图书的发展,进而促进科普的发展。

虽然本书的目的不在于论述科普学的理论和发展框架,但是还是难免会涉及到科普学这个问题,因而作者在最后探讨了科普学的产生与科普学的三大定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受到了周梦璞等人《科普学》一书的影响。同时作者还谈论了当代大学的科普研究相关问题。这其中就涉及到了大学科普这个学科的发展问题。

科普是一门学问,既然是学问,就应该有自己的学科。虽然现在有关这个学科是科普,还是科学传播的探讨还在继续,但是至少应该有一个这样的学科,而《科学的发展与大学科普》应该是在这方面开展了一定的探讨和论述,同时也是从事科普相关工作的人员的一个有益的参考资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8002-779051.html

上一篇:春分&睡眠日
下一篇:大科学家才可以做科普?
收藏 IP: 223.72.177.*| 热度|

3 曹聪 尤明庆 强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