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大科学家才可以做科普?

已有 2848 次阅读 2014-3-26 09:1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昨天快下班的时候,同事来找我探讨问题,其中涉及到科学家做科普的相关问题,主要是她们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应该做科普的是大科学家?于是乎问题就回来了,这是为什么呢?探讨了一会也没得出什么拿得出手的结果,但是却让我在回家的路上不停地想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说一下“家”,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家,比如专家、科学家等。板凳要坐十年冷,可能就是说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要沉下心来,这样才能做出有影响力的成果,才有可能成为家。但是目前专家这个词被用滥了,于是才有了砖家这个称谓,因为这些人做了和自己的身份不相匹配的事情,或者是做了自己不应该做的事情,做了不负责任的事情等。要成为家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历练,因而其年龄可能会有些大,同时其研究资历也相对较深,也就在专家的基础上成为了大专家或者大科学家。

接下来继续回答上述问题,个人认为对这个问题应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从公众本身,包括媒体来说,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倾向于信任权威,而权威似乎是和资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权威也一定是全面掌握某个领域的人,他能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博古通今。因而他们的看法也应该是高屋建瓴,具有很大信息量的,同时他们阅历丰富,能够阐述清楚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并且提出具有建议性的看法,这就类似于很多重大项目有首席科学家一样。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可能无法有确定的标准来判断谁是权威,于是乎在这个行当多少年,做了多少研究,有多少成果就成为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这也使得大科学家在公众中具有了一定的地位,于是乎他们偏向于接受大科学家的科普,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更权威。一个刚刚进入这个行业的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虽然也未必比大科学家差,但是可能在公众的接受度方面会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会不太容易取得人们的信任。

其次,从科学共同体来说,在邀请或者组织科学家做科普的时候,他们也希望提升共同体的知名度,并且将自己认为最好的科学家推向前台。这从中国科协聘任的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名单中似乎可见端倪,这些科学传播专家应该都是本学会中的大科学家和专家,有些还是院士。其实科学共同体遴选科普专家的时候可能也遵循了普通公众的标准,那就是权威。当然可能还有其他要素,比如是否做过科普工作,有何效果等。还有让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做科普也可以顺带提升本科学共同体的地位和影响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科普效果。

最后,从科学家本人来说,可能的原因是这样的。大科学家一般都是功成名就的人,他们也认识到科普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有这样的职责,而且在科普不被同行认可的情况下做科普也不会让自己失去什么,同时还履行了自己的职责。笔者在不同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到科研人员做科普得不到认可的情况,也有院士曾表示科普只能偷着做,这种情况在国外也是存在的,有些科学家是退休之后才进入科普这个行当的。而刚刚进入这个行当的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们要评职称,要做研究,要发核心且顶尖的论文,因而他们一方面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从事科普,即使做了科普也不计入工作量,何苦来哉!另外一方面可能还真有入行不久,了解不多等原因,使得他们不便于参与类似的活动。前两天看到了一个可喜的消息,新疆将科普纳入到了村官的考核指标中,这也是鼓励年轻人做科普,但是还需要考虑的是他们做科普的技巧问题,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当然上述分析都没有考虑到科普能力的问题,即这些人是否具备从事科普的技能,如果具备了相关的技能,也就不会有科学传播培训等方面的问题了。在结合日前看过的一本书,我想应该可以做一个象限,其中的要素包括:不愿意/愿意做科普,没有技能/有技能,没有时间/有时间,这样下来就可以看到那些人更容易进入到科普这个行当中了。对于不同的象限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这方面国外做过类似的调查。而对于既不愿意,也没时间,同时缺乏技能的则可以置于优先性的最末端。

归根结底,大科普学家做科普没什么不好,他们在本学科领域的影响力也可以迁移到科普中来,同时大科学家做科普也可以发挥一定的引领作用,让更多的人关注科普,从事科普。当然这要考虑大科学家的意愿、能力和时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8002-779262.html

上一篇:科学的发展与大学科普
下一篇:流言与科学
收藏 IP: 223.72.177.*| 热度|

6 水迎波 程焉平 蔡小宁 强涛 赵美娣 clp28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