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把选择命运的权利还给学生(补充答复)

已有 15861 次阅读 2013-11-28 04:55 |个人分类:有感而发|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研究生, 诚信

           一个宪法保障下的公民社会,人应该有选择自己命运的基本权利。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中,一个人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应该有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时候,一个人的选择,会给自己身边的人、事带来一些麻烦,但后者是次要问题,不能凌驾于人的基本权利之上。对于个人选择可能给别人带来的问题,社会需要建立相关的机制去适应和规范它,而不是相反,让人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去适应社会的机制。用压着别人的档案不放之类的手段,强迫让人放弃命运选择的社会机制,是不合理的机制。

           就学生、学校的关系来说,合理的机制,应该是建立在适应每个学生有自己选择的这个基础上。对于收、留学生这个具体问题,有很多机制可以参考。比如,美国学生考大学,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喜好,申请十个八个学校是常见的情况。结果有学生会同时收到好几个学校的录取通知,最后学生选择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学校。这当然会对其它学校的招生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学校需要适应学生的选择,建立自己的相关机制,而不是相反。

           有的常春藤大学招生,因为收学生有很大的经济利益,为了减小招生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会有一些相关办法。比如说“Early Decision”这个选项。假如一个高中毕业生成绩很优秀,也对哈佛大学情有独钟,他可以递进ED申请。这个申请递进和录取决定,都比别的申请要早。在ED这个选项下,有一种契约关系:如果这个学生被哈佛录取,他必须得去哈佛,无论学费有多贵,即使耶鲁、普林斯顿等学校也接收了他,提供全额奖学金,这个学生也不能去了。或者说,学生需要撤回他在所有其它学校的申请。否则哈佛通知和它有联盟关系的耶鲁、普林斯顿等,这些学校也会放弃这个学生。所以,学生的ED申请,一方面可以表达他认为该校是首选,同时也有了一个约定,知道结局会是怎样。如果那个学生没有被哈佛录取,他可以接着申请别的学校。极端情况是,学生被哈佛录取了,但他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家庭事故,没有办法供他每年5-6万美元的读书费用,他可以选择不去,但他也没有办法去和哈佛有联盟关系的学校了。因为有规矩在先,出现这样状态会很少,不会对学校的整体招生计划产生冲击。

           另外一些情况,比如我们招收研究生,会花费很大的力气,包括提供飞机票,把人从别的国家请到学校来面试。在各种折腾后,如果我们要招5个研究生,我们会有一个至少10人的名单。我们先给排名最靠前的学生录取通知,他们可能接受,也可能谢绝。我们知道学生申请我们学校的同时,也会申请别的学校。学生谢绝了我们,多半是选择去了哈佛、耶鲁等学校。这时,我们会顺位把被谢绝的名额提供给10人名单上剩下的人,直到名额填满。在已经接收了、答应到我们这里来的学生中,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在签了到校合同后,又反悔不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在有了各种选择后,或者没有其它选择下,到了我们这里,再反悔的可能性不高。但我们也讨论过,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怎么办?我们没有好的办法。理论上,我们可以去打官司,控告这个学生的行为。但这个官司学校不一定能赢,因为学生可能有足够让他做出自己选择的理由,让法官判他有理。即使法官判学生无理,他也不能强迫学生到我们学校上课。最可能的情况,是罚款了事。一个学校,如果要做和学生打这样官司的事,即使赢了,也是得不偿失。这样跟学生过不去的学校,还有谁愿意来?

           同样,我们在招收研究人员时,也是招一个人,会有一个备份名单。如果第一个人因为我们提供的条件谈不拢,比如工资、启动经费等原因,没有接受我们工作,我们就会去找顺位中的第二个人。所有这些规则、程序的一个根本,是认可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在这个前提下,建立有关的机制,来处理可能的行政上的问题。当一个人在社会竞争的各种艰难机会中,选择了其中一个机会后,他要做出反悔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中国的情况当然不一样。但总的来说,无论城市户口,农村户口的人,现在选择职业和栖居地的自由度,比30年前要大了很多。随着城市化、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进程,这个趋势会继续下去。人们现在不用担心自己的档案中被塞进黑五类之类的东西,然后伴随一生,像咒符一样让人一辈子不得安身。但现在的大学中,给一个学生足够的选择机会还不算多。一个学生大学毕业了,同时申请好几个机构的研究生或公司工作的机会也还不算多。因此,很多学校还没有建立起一种机制,来面对因为学生的各种选择而出现的复杂情况。一旦出现某种情况,就怪罪到学生的诚信上,而不是去自省学校机制上的缺陷。保送一位学生上研究生,固然是对学生的一个优惠,也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但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了一个对自己更好的事去做,这是人的基本权利。学校该做的事情,是祝福这个学生,为他的选择提供该有的帮助,而不是设置障碍。

           反过来看学校的管理,也应该在学生有自己的人生选择这个基础上,建立一些相关机制,处理各种问题。比如,对于保送上研究生的学生,学校应该有应对学生可能会走人的措施。事先要有公开明白的条件和要求,当学生根据这些要求签署合同时,知道各种利害关系。一旦毁约,按合同处理即可,和诚信与否无关,那样太沉重了。把丑话说在前面,白纸黑字写在书面上,你要愿意,就来受罪,否则你走你的阳光道,把独木桥留给别人,完全用不着把诚信之类的东西搅和进来。这个世界,大家活得都不容易。在没有规则的状况下,最底层的人、最没有话语权的人,最容易被“不诚信”。

           学校也该建立备份的可选择学生名单,当前面一位出现有其它选择的情况时,有别的学生可以替补,不要让名额作废。理念上,做老师的也别认为保送一个学生是对学生的恩赐。一个学生能被保送,是因为学生自己好,被保送是应该的。如果一个老师对该保送的好学生不推荐,那算什么老师?也不要指望学生的回报。把好的学生推荐出去,是做老师的职责。学生以后什么样,他自己负责。此外,学生为自己的命运前途,常会寻求几个可能选择的保险做法,这个没有错,尤其在这个变幻多端的世界中。学生这样做而没有广而告之,是保护自己隐私的正当行为。不要以为学校有权利决定一个学生的命运,学校没有这个权利。我们很多的人,都是从一个单位换到一个更好的单位,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好点,这是太正常不过的事了。有了位置并能吃饱饭的人,就不要为难为了找口好点的饭吃的人、妨碍他们正当的选择了吧。

           现在一说起80后、90后,好像就是垮掉的一代,问题多多。其实他们真的有问题,更多的是70后、60后、50后的问题。自己的档案曾经被别人无理压过若干年的人,今天还要拿同样的方法对付年轻人,而不是去痛批这种恶劣做法,这会传达一种什么信息?让以后当了权的80后接棒,心安理得拿同样办法去压制00后?我见到过很多北京和其它地区的学生,好些都在为自己的去留选择纠结,能找到一个自己理想的位置,通常是极为困难的,甚至可望不可及,拿过刀山下火海来比喻也不为过。他们不容易。做老师的,会为留下一位好学生高兴,也会为失去一位有潜力的学生惋惜。但所有这些,在学生自己选择命运的权利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东西。如果学生做出不利学校的选择,而学校又没有合适的弥补办法而导致损失,这是学校的失职而不是学生的问题。学校每收的一个学生,都是个不一样的人,会出不同的状况,学校为什么事先没有应对机制?

           一个人的一生,没有几次可以选择的机会,每一次人生选择,都该得到尊重,无论是去公司做老板,还是到大街上去行乞。在学生去留这样的问题上,学校应该做的事,是建立一个尽量完善的机制,以尊重学生该有的选择权利为基础,同时也能顾及学校的利益。如果一个学生违约,按合同罚他到肉痛,让他知道说话不算数的代价;但不要扣着人家的档案,藐视学生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有了合理的规矩,学校也不会为丢了个学生,就觉得到了世界末日。

           

           (受过去一些博文内容的影响,尤其是曹大侠的《学生不讲诚信,我拿她咋办?》启发,发点感想。特此感谢。)


各位的发言,两方面的观点都有,都没有出我博文内容的圈。下面我以回复56楼留言方式,再把我讲的东西说得更具体一点。

 

     [56]王哲  2013-11-2818:09

博主说的道理都对,但在用来解释所述问题时逻辑出错了。
所谓选择只有对等条件下的选择才是公平的。比如,当对方告诉你,你是对方的众多选择之一时,你可以把对方也当作你的众多选择之一,你可以直接说明,也可以不说明:这是双向选择。但是,如果对方告诉你你是对方的众多选择之一,但你却信誓旦旦地说对方是你唯一的选择时,你确实在说谎,这涉及到诚信,但还不是太严重。如果你与对方都作出了排他性的选择约定之后,自己又偷偷地进行其他选择,这肯定是诚信问题,是欺骗。如果你没有想好,可以不作排他性的选择,告诉对方继续双向选择。
对于谈及的学生,在双向选择期她有选择权,没有人逼着她必须参加保研。但是,当与学校共同做出排他性的选择之后,如果再偷偷地找工作则是欺骗,至少是在欺骗学校,很可能也在欺骗用人单位。如果,你想又找工作有参加保研,那她可以告诉学校参加保研至少选择之一,当然在截止期之前她还是有机会的。

 

     王哲,你好。在你假定的条件下,也就是现有学校规矩下(每个学校不一样,我们假设这是一般规矩),你说的是有道理的。但我不清楚你是否认为学生与学校的“排它性”约定,在一个公民不违法的条件下,高于学生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一个人为了自己利益的行为,可能会影响别人的利益,在没有违反法律时,对他人造成损失的行为要受到合适的惩罚,但这个惩罚不能是剥夺一个学生人生选择的基本权利,那是法律赋予他的权利。

     你说“当与学校共同做出排他性的选择之后,如果再偷偷地找工作则是欺骗,至少是在欺骗学校,很可能也在欺骗用人单位。”这个判断,要看排它性协议内容是怎么写的。我提出的看法,是希望学校能在认可学生有权选择的前提下,建立尽可能完善的机制来规范学生的去留。

     比如对于保送这个问题,举个例子,协议可以写:1)本校保送读研是对优秀学生的认可和方便,你不需要再参加考试;2)你不是唯一可以被保送的学生,但学校给你这个机会,希望你能珍惜;3)学校认可你有到其它机构工作、学习的选择权利,本校也不是你唯一要选择的机构;4)鉴于第三点,同时考虑到学校利益,如果你答应保送就读本校,但在签署本协议后、学校招生截止日期前,不按协议留校而选择到其它机构工作,你的行为影响到了学校利益,增加了学校增选学生工作量,你必须赔偿学校损失10万人民币;5)如果你在学校招生截止后不履行协议,你的行为影响了学校的工作外,也影响到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机会和利益,你必须再赔偿学校50万人民币,共计人民币60万元。

   有了这样的协议,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真有想要离开的想法,会在一开始,就选择不签保送协议,而是走考研的路,为自己留下更多的活动空间。一旦签了这样的协议,他离开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因为那个罚会让人肉痛。但在签了这样的协议后,学生仍然选择离开,你就不能说他欺骗,也和诚信与否、和道德无关。这样的合同避免了把诚信这样的东西搅和进来。在这样白纸黑字的明文协议下,他的离开,是一种人生选择,而且是艰难的选择。他的行为影响到了别人,因此受到了合适的惩罚。但他选择离开的权利,不应该被学校压着档案的做法而被剥夺。

   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他们是从哪儿来的那些问题?大学四年,他们的问题学校有没有责任?在指出学生的问题时,学校需要自省:我们为什么产出了那么些问题学生?学校也需要完善自己的管理机制,这个机制要考虑宪法赋予学生的权利,而不是方便官僚管理。不要因为机制的欠缺,产生本来可以避免的问题。而出现问题后,把它归结到诚信、道德上去,同时毫无道理地用剥夺学生人生选择的做法去惩罚学生。

 

其它留言我就不回复了。感谢大家在这里表达意见。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745283.html

上一篇:领悟青春留不住
下一篇:最基本的规则是法律
收藏 IP: 74.105.213.*| 热度|

118 曹聪 李小文 罗德海 王亚娟 魏东平 孙启高 王善勇 陈湘明 钟炳 武夷山 刘立 张忆文 马磊 肖重发 刘士勇 李建国 孙学军 水迎波 应行仁 秦承志 李世春 王喜军 张雪峰 韦玉程 张海霞 肖振亚 方唯硕 蒋继平 邹少浩 占华琳 张信 叶通 王春阳 林涛 曹学飞 张鹏举 张永祥 梁进 韩传辉 鲍海飞 陈飞 谢强 吕洪波 黄晓磊 宿金成 秦孬 李东风 杨正瓴 任胜利 蒋永华 梁建华 李侠 余超 陆俊茜 范丁丁 左宋林 赵美娣 胡努春 王守业 乔中东 常玉俊 高清松 朱志敏 师马跃 刘淼 赵理 於鑫 张冬云 吴景鹏 李彦斌 张鸿飞 王国强 叶伟 赵序茅 何士刚 王志红 夏志 陈小润 郑融 王春艳 崔小云 王代平 姜虹 金耀 毕重增 刘全慧 林中祥 赵凤光 郭向云 杨芳 韩枫 杨月琴 黄彬彬 罗勤民 李宇斌 唐凌峰 王桂颖 李志成 Majorite ybtr3929 anran123 xqhuang xchen chaijf q1990j828 skrain crossludo vangue jinchengfeiwu ncepuztf 心静如水 zx99xz stdu xiaobanI Sweeper ddsers biofans ilovemone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