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网络,小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fanman 我是少数时,考验自己的勇气;我是多数时,考验自己的宽容。

博文

推荐图书《小圈子 大社交》:使用圈子文化打破个别人物法则

已有 13195 次阅读 2012-12-25 15:35 |个人分类:复杂网络对健康的影响|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图书, 社交, 小圈子

 

 《小圈子 大社交》这部Faceoobk品牌设计总负责人Paul Adams的力作主要是对《引爆点》一书中寻找“有影响力的人”(个别人物法则)的批判和反思,作者提出现实生活(包括活跃的在线社交网络上)圈子文化才是最重要的思想和行为传播途径。
  
  该书在引用了大量实证研究的结果来支持自己的结论,其中主要就是邓肯.瓦茨坐镇Yahoo研究院时对微博数据的研究结果,如瓦茨等发现“一种 思想得以传播的关键因素并不是具备有影响力的人,而是存在相互联系且易被影响的不同人群”。作者指出“如果没与这样的群体,即使是最有影响力的人,也无法 使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也就是说,了解传播思想的社交圈结构比了解个人是否有很大的影响力更为重要”。这些振聋发聩的阐述无疑是对《引爆点》一书中有关内容 的彻底颠覆。
  
  从社交网络营销的角度看,该书指出营销策略有以下两点很有新意:
  
  1. 不要关注于社交网络和媒体上的超级明星搞粗暴的推式营销,而是强调需要采用分不同圈子的侧重于强关系的结合人们社交行为和思考方式的营销。
  2. 作者积极评价了社交媒体上对于品牌的负评价。作者强调负评价对于品牌是有利的,指出“不要使用情感分析来过滤负面评价,也不要删除你的Facebook主 页上的负面评价。把它当作一个学习和回应的机会。如果人们给出的评价是负面的,就表明他们在购买你的产品时有过不愉快的经历。这时,你应该改进产品而非隐 藏评论。”
  
  作为一个关注于社交网络的复杂网络方面的研究者,这本书再次让我感受到了真正的社交网络结构绝不是像BA择优链接和幂律分布这么简单和直观, 从微观、中观到宏观、以及时间和空间不同尺度上都具有很多规律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挖掘。作者第五章的题目“有影响力的人:破灭的神话”,无疑也是在告诉我们 基于拓扑结构的最大影响者未必在实际网络中有着绝对的影响力。至少在微博的研究中是如此,研究发现任何个人都很难影响其他多数人。
  
  从本书的内容上看,作者是阅读和吸收了瓦茨的《Everything Is Obvious:Once You Know the Answer》还有 《 Connected:The Surprising Power of Our Social Networks and How They Shape Our Lives》这两本的一些精华。 后者是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 A. Christakis)和詹姆斯•富勒(James H. Fowler) 的作品,中文版马上就要面世了。2011、2012年随着复杂网络研究的日益火爆,相关的好书都被引进过来的,除了newman的那本大部头以外。
  
  可为什么没有出版商引进watts这本作品呢(《Everything Is Obvious:Once You Know the Answer》)?论名气,人家是SW的作者,在在线社交网络研究领域响当当。论内容,这部作品绝对是可以和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作品一拼的,人家可是实 实在在搞研究的。真是有点想不通了,实际上,watts的2006年那篇science论文《Empirical analysis of an evolving social network》一出,到现在5年过去了,可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从内容和技术手段来看还是复杂网络领域研究社交网络最好的文章。
  
  Watts书的内容是对社会学研究的颠覆,技术手段值得复杂网络研究领域的学者借鉴学习,书商们为什么视而不见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458-646279.html

上一篇:重温“真正的网络社区生活”
下一篇:网络科学论坛上的ppt
收藏 IP: 210.30.10.*| 热度|

4 李本先 傅蕴德 张海峰 曹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