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News 服务职业科学家的传媒

博文

“黄金大米”事件与信任危机

已有 2873 次阅读 2012-10-15 15:30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大米, 黄金

8月底,在网上爆出“国外科研机构利用中国儿童做转基因黄金大米人体试验”后,舆论哗然,群情激动。即便事情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事件相关责任人之一也受到停职处罚,在微博上仍不时有人提起此事。
 
然而,公众爆发出的对科研试验管理乏术的愤怒,和有关部门处理这一事件的无条理和拒绝面对公众,也足以再次引起我们对科学与监管的反思。
 
黄金大米真相
 
黄金大米的研发始于科学家们不断地探索利用科学造福穷人的努力,以解决如何以低成本、便捷的方式克服不同程度的维生素A缺乏症。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估计有1.9亿儿童和1900万孕妇患有不同程度的维生素A缺乏症(英文 简称VAD),每年发展中国家有35万儿童因VAD而失明,67万儿童因VAD导致免疫力低下和继发感染而死亡。
 
人体缺乏维生素A后就没有足够的制造视紫红质的原料,使视网膜中杆状细胞受损,最终可能导致全盲。而且,不同程度的维生素A缺乏症还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引起儿童呼吸道疾病和腹泻的增加。
 
动物性食品中富含维生素A,胡萝卜、西红柿等多种水果蔬菜中都含能转化为维生素A的胡萝卜素。几经探索,科学家们想到了通过基因改良的手段,培育出富含维生素A的作物来。
 
从21世纪初开始,经过反复努力,科学家们将维生素A合成的前体——β胡萝卜素的基因导入了水稻。这些基因的产物能够在稻米主要食用部分——胚乳中富集,从而使大米带有胡萝卜素的金黄色,故称作“黄金大米”。
 
位于菲律宾、由世界银行资助的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是目前国际上黄金大米的主要研发单位。负责IRRI黄金大米传播工作的Jill Kuehnert女士表示,目前黄金大米正在进行社区层面的广泛研究,以充分证实其补充维生素A的实际效果。
 
目前,IRRI的科学家与菲律宾和孟加拉的水稻育种家合作,已培育出多个适应当地生产条件的黄金大米优良品种。IRRI的科学家也与这两国科学家一起,准备向这两个国家的政府提交安全性评价资料。审批有望在2~3年完成。届时,黄金大米就有可能开始生产。
 
如果黄金大米得到国家级的监管部门批准,慈善机构海伦·凯勒国际基金会将会组织评估是否每日食用黄金大米会改善成人的维生素A水平。这一评估将为黄金大米的进一步推广奠定基础。“我们也准备了多套方案来确保黄金大米能到达最需要它的人手里。”Kuehnert说。
 
科学与慈善的结合
 
黄金大米能到达营养匮乏的人群手中,最主要依赖其价格。这种大米的营养成分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在育种专家多年努力之下也不亚于常规品种,其价格却与常规大米品种一样。
 
Kuehnert介绍,能做到这一点,是在公私合作体制的支持下,其专利权属问题已通过协商基本解决,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农民和年土地收入少于一万美元的贫困农民均可以无偿使用这些专利。
 
早在2000年,黄金大米的发明人、瑞士联邦技术院植物科学研究所的Ingo Potrikus教授和德国弗莱堡大学的Peter Beyer教授就捐献了其专利,将之作为送给贫困农民的礼物。
 
但这并不够,因为黄金大米的研究涉及到了70个专利,其中,商业公司持有7个专利,63个则属于其他公共机构。面对这个问题,科学家、农业公司和慈善基金会联合成立了“黄金水稻人道主义委员会”(Golden Rice Humanitarian Board)。
 
在负责培育“黄金水稻”二代的先正达公司的安排下,所有“黄金水稻”涉及专利的所有者都宣布了放弃其专利权,而先正达公司则捐献出了“黄金水稻”二代的发明权。
 
与此同时,在美国国立卫生院(NIH)的主持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支持下,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以符合科学伦理、确保参试者健康为前提,在美国等国家进行了产品的人体营养学功能试验,初步结果证实确有克服VAD的良好功效。这之后没交代为何还要在中国进行实验。
 
连锁反应
 
即便黄金大米足以称得上公私合作以科学造福穷人的典范,但针对其的指控仍时有耳闻。
 
除了完全没有科学根据指责其食用安全问题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大公司捐出了黄金大米的专利让发展中国家无偿使用,是为了替其商业化的转基因品种开道。因为一旦受援国接受了黄金大米,那就没有理由拒绝其他商业化的转基因品种。
 
对此,Kuehnert否认,指出黄金大米的研发和推广完全是国际公立机构在进行,不涉及任何公司,不会成为公司推广自己商业品种的诱饵。
 
有关专家也指出,认为某国批准了一种转基因就不得不接受大量其他转基因品种,这是不了解政府 农业审批的结果。世界上各国政府在审批包括转基因在内的各项农作物品种时,都是遵循个案原则,即不会因为批准了一个品种的转基因水稻,就对所有转基因水稻 放开大门,更不要说全面放开所有的转基因品种。
 
欧洲在农业技术方面称得上保守,但仍然批准了多个转基因玉米品种的种植和进口。
 
至于说包括黄金大米在内的转基因是美国控制世界的工具,则更是滑稽可笑。当你深入到美国的田 间地头或超市市场,会发现转基因无处不在。虽然由于经济原因,在美国,转基因小麦没有被产业化,但美国的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的种植量都超过了90%,而玉米 和大豆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成分。美国的农业部长和总统自然也都是转基因的消费者。
 
正如美国现任农业部长维尔萨克(Tom Vilsack)有一次访华时所言,美国人人都在吃转基因食品,部长和老百姓一样,因为并没有给农业部长开的超市。
 
还有一种说法是美国人自己吃的是那10%未被转基因的大豆和玉米(根据法规要求,需要将转基 因作物与其他非转基因作物用非转基因做出隔离带,也就是专业术语所称的避难所。美国国内消费量大约为3%),这一说法不但被维尔萨克直接驳斥,也不符合事 实和逻辑。因为美国采用的是转基因自愿标示制度,为的是防止公众受到误导不敢购买转基因食品,这也就意味着超市中的商品不会被标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农 民不会专门往超市中销售生产成本更高的非转基因作物。
 
破解信任危机
 
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公众并不认可转基因的安全性。而有关部门的做法,实际上加深了这种不信任感。
 
在这次黄金大米事件中,相关部门或国有研发机构对事件的处理缺乏条理,看起来手忙脚乱,回绝媒体采访。这就使部分公众认为,让政府部门躲躲藏藏的原因,可能是黄金大米这样的转基因品种确实存在问题。
 
2011年底到2012年初,美国有数万人签名,要求政府强制标示转基因。但负责转基因食品监管的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以科学证据不足为理由,直接公开拒绝了这一要求。
 
政府部门严格遵循科学证据而不是忙于应付眼前压力的做法,反而增加了民众对政府政策的信任。 2012年5月10日,国际食品信息委员会(IFIC)发布了2012年度“消费者对食品技术的认知”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美国人继续高度支持现行的 生物技术食品标识联邦法规。调查还发现74%的美国人对植物生物技术有一些认知,近40%的消费者青睐在食品生产中运用转基因技术。■
 
(作者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科技政策专业在读博士,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了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所著文章《黄金大米的科学内涵与来龙去脉》。)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2年第10期 农业生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5876-622831.html

上一篇:中国的外资依赖症
下一篇:学历认证为何要收费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1 fans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