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yangh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yanghe

博文

计算机不能做什么? (1)

已有 11326 次阅读 2012-8-29 10:39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人工智能, 计算机

本博文是:“被滥用的‘智能’”一文的续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7249&do=blog&id=604871

原来只想再写一篇博文了事,现在看来还要一个系列才能完成,不知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

本文的题目是借用《计算机不能做什么》(副标题:人工智能的极限)。这是法国哲学家休伯特·德雷福斯所写的一本书,作者作为一个哲学家,以反人工智能者的身份,站在哲学、认知科学的高度,剖析了人工智能(以后简称AI)。作者在书中多次使用一个比喻: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要到月亮上去,AI现有的做法无非是爬上一棵高树,虽然离月亮近了一些,但永远都无法到月亮上去[1]。作者写书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我手头这本32300多页的书,标价才是2.25元),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30多年,在这过程中,AI技术的确取得了不少的进步(爬上了更高的树),在一些领域也的确解决了不少的问题,IBM的计算机深蓝甚至战胜过世界国际象棋冠军。但是,作者的提出问题并没有过时。书写得有点难懂(或者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值得所有从事AI科学及AI技术研究的人一读。

先作一点声明,这里所说的计算机是指当前普遍使用的,冯诺依曼(Von Neumann)体系结构的计算机。

本人并不是AI方面的专家。只是想对“智能”的被滥用原因做一个探讨,指出一些领域中对“智能”概念运用的偏差。欢迎各位网友参加讨论。

对于对计算机工作原理并不清楚的普通公众而言,对计算机具有某种莫名崇拜,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可能会觉得计算机比他们聪明,甚至比他们强大。

而有不少的专业人士,他们都是从事和计算机有关工作,有意或者无意地夸大了计算机的“智能”。很多人出于炒作的目的,或者其他原因,把一些本来不属于AI范畴的方法和技术也列入了进来。我上一篇关于“智能”被滥用的原因列举时,未考虑这一点。

也有不少权威人士似乎过高估计了AI的发展。李衍达院士也说过:“……人工智能的发展甚至使人的智能感受到威胁,已经到了需要考虑如何使其造福人类的同时又避免产生科技灾难的时候[2]”持这种看法其实也为数不少。

其实,计算机所做的一切(死机、故障不算)实际上都是按照人的指令来进行的;计算机只不过是一个符号处理的机器,如果你似乎感觉到了计算机似乎有什么“智能”的话,那也是人放进去的。因此,我认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必担忧计算机的“智能”会超过人的智能。

有个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据说美国有个9岁的小姑娘学会使用计算机后说到:“计算机真笨,什么都要我告诉它!”

为了后面的讨论,在这里对“智能”的概念做一个限定。

这里对“智慧”、“智力”、“智能”这三个概念不作区分,主要使用“智能”这一概念。“智能”是指高级生物(主要是人类)认知过程(包括:感觉、表征、记忆、概念形成、意识、辨识、判断、推理、决策、知识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

也就是说,一个有“智能”的人(或者机器),不仅是简单地接收外部的信号(或者说“符号”)然后单纯地条件反射,他/它在接收信号的同时还获得了(或者说,理解了)包含在其中的“语义”,也就是说,他/它的“大脑”中是有“概念”的;他/它具有学习的能力(不断地获取知识);他/它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它对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如果还有可能,他/它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产生新的知识)。

文献[3]对“智能”的定义是:“人类理解和学习事物的能力,或者说,智能是思考和理解的能力而不是本能做事的能力。”

文献[4]对“人工智能”的定义是“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目标是使智能行为自动化”。然后,作者似乎是耍了一个滑头:“这个定义由于‘智能’本身并没有被完善地定义和理解而受到影响,虽然大多数人确信在看到智能行为时能够识别出它是智能的,但是似乎没有人能够使‘智能’的定义既足够具体以评估计算机程序的智能性,同时又抓住了人类意识的生动性和复杂性。[4]

 

我大约是2003年底或者2004年初才读到文献[1]的。下面是我在这之后,多年来的一些思考:

(1)       计算机能处理“语义”吗?

(2)       计算机能形成“概念”吗?

(3)       计算机具有“学习”的能力吗?

(4)       计算机有直觉吗?

(5)       计算机有边缘意识吗?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休伯特·德雷福. 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中译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2] 李衍达.4版序//蔡自兴、徐光祐.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4)[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 蔡自兴、徐光祐.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4)[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 George F. Luger. 人工智能(复杂问题求解的结果和策略)[M]. 史忠植 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7249-607055.html

上一篇:歌者陈洲
下一篇:计算机不能做什么?(2)
收藏 IP: 1.185.4.*| 热度|

7 李璐 刘钢 石云龙 邱嘉文 赵美娣 洪昆辉 陈筝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