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事要说完全无功利性,恐怕很难。如果是市场行为,无论其功利性如何强,只要有法律约束,也坏不到那里去。
但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就不一样了。
几乎每个研究生导师恐怕都抱怨过,现在招生的学生,对于科学研究没有什么兴趣,其报考的目的无非是将来找个好的工作,然后有份不错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他们很多人对待研究工作,往往是能敷衍就敷衍。差不多能毕业就行了。
本来学位充其量就是衡量某领域学术水平的一个依据。却被社会赋予了过多的功能。也许正是因为功利驱动,不管是怎样的学生,不管是否喜欢科研也不管自己是否适合做科研,就冲着学位来读研了。
说完学生,再说咱们老师,又有几个是热爱科学研究的?
现在的管理者,为了科研的“繁荣”,无一不是加大了功利驱动的力度。而受到功利的诱惑,不管是阿猫阿狗的都跑来做科研了。所以才有了众多的重复性科研、模仿性科研、过家家式科研,甚至是皇帝新衣式的科研等等。
所以,是不是到了较大幅度地降低功利驱动力度的时候了?
首先是让热爱科学并且适合科研的人留下来,让众多的骗子走开。
然后是项目的申报以及各种科研成果的评价就不会涉及太多的非学术性因素了,让人可以安安心心地做研究。。
最后,对于导师来说,如果没有太多功利因素的考量,就有可能对学生进行单纯的学术性评价,研究生教育也许就可以做到宽进严出了。
这里稍微说一下“宽进严出”,倒不是指学生非得做出什么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才能毕业。只要是他/她认真地去工作了,哪怕是失败也是允许的。因为科学研究本身应该是宽松的。但是,对于那些乱作一气,甚至是弄虚作假的,就绝对不要宽容。
不必担心会对中国的科研有什么影响。其实中国现在的科研就是一个病人,是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受不了大补!中国的科研现在需要的是好好地调养,把邪气排出,把正气扶起来。
如何才能使热爱科学的人多起来(很重要的正气)?这恐怕就要从初等教育入手了!
可能会有人说,板子不能完全打在“功利性驱动”上,如果能在科研成果评价上严格把关不就可以了吗?
话说得一点都不错,问题是……..,问题是在皇帝新衣的剧情中,皇帝有了,大臣也有了,骗子更是不会少,街边看热闹的百姓也有,可那个说出真相的小孩儿去哪儿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