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度重视统计数字的科学检验
黄安年文 2007年3月12日
(按:今年3月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批评某些政府官员弄虚作假的错误做法,数字作假就是它的典型表现。2007年1月26日学术交流网学术问题研究栏目首发了笔者的《高度重视统计数字的科学检验》文章,全文如下:
******************************************
《东方早报》2007年01月25日发表《上海学者发现离婚率统计纰漏:离婚率数字减半》的报道,再次突现了需要高度重对视统计数字的科学检验。上海社会科学院徐安琪研究员“以其特有的严谨发现了我国十几年来离婚率计算中的纰漏。按照她提出的正确算法,最新的2006年版《中国统计年鉴》已经将离婚率的统计数字减少为原来的一半。”“原来,最佳统计离婚率的方法离婚人数除以整个社会有多少对夫妻。然而由于我国大规模人口普查的难度,目前的操作是计算每一千人中离婚的数字,分母是总人口,分子则是离婚次数。”
“问题的焦点就集中在‘离婚数’上,一对夫妻离婚,离婚数是计算成‘1’还是‘2’?”“正是由于有关部门没有明确定义‘离婚数’,操作部门就把‘次数’与‘人数’等同了起来,结果明明只是1件离婚,统计时却被当成了2件算了进去。而这一个错误直接导致了最后数据的严重失真,引发了普通人甚至专家对离婚率现象以及我国国情的误判。”(引自《东方早报》2007年01月25日报道)
统计工作的失真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术研究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失真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来自统计数字的人为造假和掺假。其二,来自统计数字源的不实,从而影响数据的科学性。其三,来自数字统计部门统计上的不严谨、不完善、不科学。这三个方面均有可能导致统计失真。以上三个方面只要对于统计数字进行科学检验就容易发现其中的弊端,而反复的社会实践的检验是衡量统计数字是否科学的根本标准。现在有些管理部门和媒体宣称自己提供的统计数据何等权威,熟不知这些数据是否经得起社会实践的反复检验。
统计数据不实的案例为数不少,已经造成负面影响不可谓把屗小。例如对于地方公布的人均GDP数据,以常驻人口的统计和以事实人口的统计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像四川、安徽、河南等人口大省也是劳务输出大省,按照常驻人口的人均GDP就要吃亏,因为他们的成果没有在本省反映出来,而对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劳务输入省市来说就沾光不少,因为人均GDP没有将非常驻人口计算在内,而事实上这些外来人员为京沪穗地区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再如现在对于学术成果量化的统计是按照教育部推广的某高校制订的核心学术期刊的统计标准来进行的,这个排他性标准将非核心期刊的学术成果通通排除在外,例如以书代刊的论文集、非学术期刊的有质量学术论文、报纸上和网上发表的有质量的学术文章都不算学术成果。以此为基础的学术成果统计数据的不完整、不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种不科学的学术成果统计居然成了目前教育部及各个高校与评估、评奖、晋级等物质与精神奖励挂钩的重要依据。举一个的例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有《史学史研究》核心期刊而没有以书代刊的论文集,而北京大学历史系有许多以书代刊的论文集,按照现在的学术成果量化标准,在学术成果数量上北师大会高出北大的,而事实上,北大的学术成果是高出于北师大的。
如果再细化,我们还会发现,在学术成果的统计工作中把什么人计算进来学问就更大了,比如,署名两人的怎么算?退休教师算不算?什么时候的退休教师才算,反聘的退休教师算不算,已经退休的校刚聘系聘人员算不算,刚调入或调出学校教师怎么算?兼职的怎么算,算在哪所学校还是两边都算?例如一位由南开调入北大的教授,他的学术成果怎么算呢?两边算,怎样划线?有的文章写在南开而发表时在北大算在哪儿?如此等等,一个单位要把自己的成果做大做强并不难,但是大家都来争大争强其结果可想而知。
在统计工作中切忌标准的不统一,例如关于“贫困”概念的界定我们的标准和联合国的标准就不一致,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在计算贫困人口时只算农村的不算城市的,现在冒出来为数不少城市贫困人口,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我们国家的消除贫困人口还是任重而道远的。
我们不要迷信统计数字,不要成为数字化的奴隶,统计数字的真实性需要经受社会实践的反复检验,当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现统计数字和我们的感受发生矛盾时,最好是对数字本身多一些思考和检验,而不要一味轻信。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学术问题研究/2007年1月26日首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