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outcrop 管中窥豹,盲人摸象

博文

关于中国高校改革的若干问题整理 精选

已有 9953 次阅读 2011-9-26 16:45 |个人分类:科学网大学|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中国, 高校, 问题, 改革, 整理

1引言

东北大学这是瞎折腾老师这篇博文在博友们的关注和推动下,成为一篇热门文章。最终出现200多条评论,其价值远远超过文章本身,因此觉得有必要把留言整理一番。


本文参考标注均为该博文的当前留言楼层(以后留言被删除的话,楼层可能会改变)。



2背景

高校不改革是没有希望的,改革必须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问题是牺牲谁的利益。如果创造公平、上进的环境;打破官本位。如果处长的工资低于副教授,又无利可贪,我相信不再会有教授去竞争那样的位置。还高校科研教学的本性,才有学校发展。体制不改,高校发展没有动力。中国多少百年高校,差不多全球最好的生源,水平却远远不及香港、新加坡等30年的学校,值得反思。[61]


没有一个自由的思想,就不会有真正的成果;没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就不会有个性的思想;任何改革口号下的千篇一律,都必将恶化思维自由生张的环境;我亲爱的高校领导们,到底你是希望高校成为工业机器下的流水生产线呢?还是希望它成为行政大院下的执行机构?还是需要高校有所创新和带给这个社会一点新生的种苗?[59] 那么,我们高校改革的目的何在?


管理者管的意志太强,完全把大学当企业来对待。长此以往将是对大学精神的彻底摧毁。大学重要的不是如何把教师管起来,而是培养学术氛围、学术诚信。办好大学的要旨是建立大学精神,不是严格的考核。[128]


教师作为一个高校的核心价值体现所在,在所谓的改革大潮中的地位又如何?下面整理的一些问题,也许值得我们深思。



3、关于高校及高校改革若干问题
3.1体制问题还是文化问题

这是我首先要提出的问题,因为很多问题最终都归结到文化或体制问题上:文化决定主观的选择,体制负责客观的约束。具体的说,文化决定了我们“选择什么”;体制决定了我们“能否选择”(秦晖语)。


很遗憾,高校存在的问题中,既有文化问题(比如缺乏诚信无私的同行评议等),也有体制问题(比如各种稀奇古怪的行政手段等)。



3.2 当前高校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如今的改革实际上是为过去的错误买单。当年,甚至是现在,造就了教授泛滥,人员超编,现在想修正了,想必已经发现阻力大了。同样,今天这样改,说是“炸掉铁饭碗”,但是我可以负责人的讲,这饭碗是砸不掉的,被砸的只是少数人。教授依然泛滥,人员依然超编。


什么人应该被赶出高校?不认真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只会做横向课题,主要目标是“赚钱”的。但是,恰恰是这样的人,对学校经济利益贡献大,反而赶不走。


真正危害高校健康发展的,主要来自“教授群体”和“高级行政群体”,但是所谓的改革,往往拿年轻人开刀,针对弱势群体施加压力。这就是政治化的高校。欺软的,怕硬的;盯着别人、绕开自己。问问东大的领导是不是这样?


所以,前途是灰暗的,当前是困难的,过去是有错误的。只有觉醒,才是光明的。悲哀的是,我们的历史一再告诉我们,只有精英层和领导层的觉醒才会起到作用,那么普通人的意见被放在哪里?被忽略了...... 这就是几千年来的历史惯性和文化传统。[195]


还有朋友提到文革相关的话题[175],也许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点。



3.3 改革:前进还是后退

改革深入人心,只要不改革就不适应潮流,这个观念害死人。市场经济也深入人心,没点市场化的竞争基础也显得不适应潮流,这个观念害死高校![152] 让知识分子之间相互斗争,是学校管理者的基本策略之一[12]。如果不折腾,何以体现其威权?[114]


改革中,朝令夕改、拍脑袋、胆大、跟风等行为,可能是改革前功课不足的表现。


那么,诸多的改革,到底是前进还是后退?改革前值得三思。



3.4 行政与科研教学的自身定位

用一个词来描述国内的行政与科研教学的话,那就是:本末倒置。国内高校在很多方面都是如此,具体来说,教师才是一个学校的核心价值与财富所在[29][78],但众多老师对行政等服务机构,相当不满;甚至有人感觉是处处刁难教师[100]


国外做行政工作的个个如履薄冰,对谁都满脸都笑,唯恐一线教师对他们有意见,下一年不再被录用。我国高校的行政工作者很多都想老爷一样,自己不作为,唯上级马首是瞻,还想方设法编些所政策一方面邀功请赏,一方面整治一线教师。[82]

但,行政等权力机构进行自我改革的难度,无异于自宫。同时,行政还乐于对科研教学进行“考核”。



3.5 关于考核的几个问题
3.5.1 考核谁?

目前高校更多的是行政对教师的各种考核,那么,行政等服务机构,要不要被考核?实际上就留言情况来看,行政通常是政策的制定者,也是监督者[113]


希望行政被考核的留言较多,反对教师被考核的不多;反感的是缺乏监督的行政权力[9][89][100][103][113][115][124][127][132][138][139][148][149][160][161][168][182][184][186]


因此,如果考核,那么可能就需要公平的对各机构都透明的考核起来。



3.5.2 如何考核

大学教授终身制是被证明很有效的方法[169]在国外终身教职是用来尊重知识分子的[146]


按理说青年教师刚进校时是要考核的,3-6年后学校考核合格,学校给予终身职位。但是现在许多学校故意混淆概念,把这种合理的考核扩大为对老教师滥用。其实,学校管理层转移矛盾的最快方法是搞教师考核下岗,一实施,教师们立即服帖。这个办法在许多学校屡试不爽。这就是为什么各校教师都极力反对而校领导都极其喜欢这套办法的原因。[42]


因此,对于学者是否需要考核,以及如何考核,大方向是明晰的。但由于国内高校的近亲繁殖、小集团验证等特殊情况[60][70],这种考核会面临“如何考核”、“谁来考核”等具体的问题。



3.5.3 量化考核可能带来的危害

如何对知识工作者的劳动进行量化考核?这是一个远没有解决的问题。不是几篇论文、几个项目、几节课就可以衡量的,这种量化考核,可能带来系列恶劣后果。


真正危害大的是这种所谓的“刺激机制”,人们看到危机了,就会“努力工作”,但是要注意,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在“努力”什么,这是关键。努力“玩虚的”,造论文、争奖项、报专利、抢项目无一不是。真正“做实的”也会被砸了饭碗。培养不出来大师,做不出来一流成果,这就对了。[195]


我国的教师考核与学生考试相似-----量化。遗憾的是这类考试,考不出某领域科学“之父”,只能考出会考试的科学“之子”。[105]



3.6学者们的脊梁

几十年来,知识分子从未成为一个可自立自理的有人格尊严的阶层,这个群体没有骨气、没有士气,多的是内部互斗,而且是被别人圈进场子里的互相搏杀。义愤填膺,可胆小如鼠,胆小如鼠,却又不团结。被锤子砸断脊梁骨的人,只能是社会的残废。[151]


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单独提出来。



3.7 大学里要不要养点闲人

大学是养着的,养好了,才会出成绩、出效益。现在的领导,只想着如何赶着大家出成绩,这是不行的。这样出的成绩就是应付“赶”弄出来的,比如一大堆的论文,一大堆的奖项... ...都是赶出来的成绩,因为所谓的考核实际上是数数。出不了顶尖技术成果和人才,这是原因之一。


当然,这个趋势会长期进行下去,中国人爱走极端,脑袋碰破了才会幡然悔悟,可那时已经晚了。大学的倒塌,学术的毁灭,在中国是迟早的事情。现在,绝不是终点,甚至只是一个起点。[152]


但也有人希望大学采用更激烈的淘汰法则[154][176][180][189]:原因是为新人让位[154],或80%国内学者本身素质极差[176]

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8 领导的个人意志

在中国的任何学校里,如果不是学校层级的人们想图点神马,如果不是他们想折腾点政绩出来,没有任何一个中间阶层机构或个人想都不用想、想了也做不了任何事情的。一个学校就是一个独立王国。由此,一个学校的荒唐事,基本是等价于是学校领导集体或权势个人的荒唐愿望的外显而已[47][73]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观点,因此有人建议,有些事情不妨从学校的领导个人情况入手调查[30]



4、结论与展望

我谈高校改革,也是无知者无畏。前面提出的都是问题,要总结的话,只能说我们的高校面临的问题多多。可能还有很多遗漏的好问题,欢迎补充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最终可能彻底改变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这可能是无可避免的大趋势;但目前的高校,可能还会存在一定的时间。那么,传统高校的出路在哪里?



5、附件

《东北大学这是瞎折腾老师》留言Excel汇总,更新留言到201楼。

留言汇总.xls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50-490654.html

上一篇:如何量化知识工作者的劳动价值?
下一篇:天宫发射了,祝福!
收藏 IP: 121.8.210.*| 热度|

44 王涛 李学宽 杨正瓴 武京治 朱志敏 罗汉江 吕喆 陈小润 贾利军 曹聪 李文利 赵猛 沈海军 顾斌 赵凤光 周可真 陈尚斌 金小刚 吴云鹏 吴超 马红孺 杨书华 吕林 尤明庆 黄建海 邵明飞 桂耀荣 徐耀 赵里昂 曾新林 许培扬 程仲基 刘淼 徐迎晓 赵美娣 文绍 dulizhi95 zhouguanghui gw0205 bridgeneer ggwwzka maorongrong lftkf forevergo

发表评论 评论 (7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